教育
5 posters
教育
教育[jiào yù]
“教育”:1.何为“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2.何为“育”,虽不能读书识字却比无知多一点努力,身体力行。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1、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
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2、西方“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本质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参见唐震《接受与选择》“科技与文化携带了新指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功能
所谓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教育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
教育
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产生
远古社会教育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它直接发源于上古先民最切近的谋生方式之中,故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尸子君治篇》有一段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实况的记载: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渔猎是人类最古老的谋生方式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保留了这方面的大量痕迹。将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与谋生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说明远古教育的特征。同时,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也反映了当时区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氏族部落之间、氏族内部知识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教育
一个生活在山林茂盛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狩猎的技术;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而生活在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地带的部落,则会被迫去摸索治理水害的办法。传说中被任命为农师、负责向各部落人民传授种植黍稷等农作物技术的后稷,其所属部落便居住于土地肥沃、适于黍稷生长的黄土高原;而治水的大禹,其所属族人又生活在常年洪水泛滥成灾的黄河流域。其他如契、羲、和、夔等负责某类教化的远古人物,实际上都是代表了具有某种文化专长的氏族部落。这种区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反映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而不同区域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接触、氏族部落的迁移、族外婚姻的出现与发展等各种交往,成为氏族部落间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这种交流的方式衍生出上古时代的所谓“教化”,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最早的教化观念,不仅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文化向四夷的扩散与传播,而且包括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团体对华夏族类的臣服与归化。因此,战争与征服也被赋予了推广教化的功能。
《吕氏春秋.召类》便称舜征伐苗民,是为了移风易俗;禹攻伐曹、魏、屈骜、有扈等部落,是为了推行其政教,这种带有浓厚美化色彩的说法,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中教育所具有的广泛含义和功能。
《史记.夏本纪》载称尧时所谓“五服”中的绥服、要服、荒服,一是揆文教,兴武威;二是束以文教;三是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这种“五服”之制虽无切实的凭据,但将教化与军事征服结合在一起,并将教化看作是推行政令的一种特定的形式,无疑反映了教化的原始含义,同时也说明,远古社会的教育,尚没有从一般的社会行为中。
上述教育定义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又可将教育活动同其它活动。如学习、训练、宣传等区别开来,可视作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与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相比,该定义涉及的范畴显得窄多了。传统上,人们把学习培养、教育培养、训练培养、资助培养等事物都看作是教育,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里,还另有一种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观的教育概念。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训练、学习等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的一类活动,还包括那些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可以对前一类活动的进行起到帮助、促进作用的活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培养活动。宏观的教育其实是等同于培养的,那么,培养的定义也就是宏观教育的定义。在上述基本的教育定义基础上,去掉能区别学习、训练等活动的“种差”,就成为宏观的教育(培养)定义: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宏观的教育的唯一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这表明判别某个活动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结果如何。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而有些活动,如研究活动、宣传活动虽然可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教育活动。当人们持不同的立场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时,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待人的素质、能力,正向的去开发、加强人的某些素质、能力,反向的则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质、能力。人的素质、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与其它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造就的。后天的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人们不经意间获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们刻意造就的,宏观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教育一词存在多种概念的状况由来已久,《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定义)就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但其在描述教育概念时用到了培养一词,而它在表述培养概念时又使用了教育一词——“按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其二,表达的是基本的教育概念——“教导,启发”,但同时它对教导的表述是——“教育指导”,又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在定义时,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括被定义项,否则就形成了循环定义的错误。这方面,《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就不存在循环定义的问题。《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也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显而易见这里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其二是:“使明白道理”,该表述把教育同训练活动区别开来了,想来是要表达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这么表述是不能把教育同学习、研究、宣传等活动区别开来的,因为这些活动也可以使人明白道理。因此,这样表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描述的教育宏观概念,也被称为广义的教育。与之对应,狭义的教育一般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包括了教育、训练、学习、资助等各种培养活动,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属于宏观教育的范畴。象教育这样,集多种概念于同一领域,势必使其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人们在不同场合、语境中运用或理解教育一词时,就需格外注意其确切的含义。
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
当代诗人、文化学者张修林在《谈教育》一文中有如下解释:
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传播。而社会文化,包括文理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会心理、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教育的目的,说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前者像物理变化,接受的人如同一个盛东西的容器,接受的几种东西还是那样的几种东西,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有了些混杂,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实用型人才——技术或技艺的人才;后者则类似于化学反应,已经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东西,这类人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第一层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就是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影响。 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
领域
教育史
教育学原理
教学论
教育社会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管理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军事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改变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景象给投资行业注入了活力,吸引了大量风投的关注。有分析认为,教育培训领域是最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之一,甚至越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这个行业越发景气。而来自多方的数据也表明,从2008年起至今,已经有大量的风险投资进入这一领域,联想资本、红杉资本、华兴资本、KPCB等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风投都纷纷下注,被人们熟知的如华尔街英语、环球雅思、巨人学校、东方爱婴、万学教育等等,其背后也全部都有风投的身影。从胎教、婴儿直至高考、留学;从IT、艺术到经理人、公务员,人口红利下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国人全面进入了教育和再教育、考试再考试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在册的培训机构约在10万家左右。来自《2013-2017年 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整个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6800亿元,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变成9600亿元,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其中民办教育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大于公办教育年均9%的增长率。而其在整个市场所占的比例也将从2009年的40%增加到44%。
经常浏览科技、教育信息的网民已达832万,而在2007年发布的报告中,这一数字仅为678万;2007年尚未计入统计的网上教育,已占据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11.8%。
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不管是从网民接受网络教育的意识还是对网上教育的需求都有极大的发展,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和众多网络教育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随着网络基础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日趋成熟,我国的网络教育必将在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0-3岁:培养内在秩序,培养目标以“专注”为本;
3-9岁:植入情理原则,培养目标以“兴趣”为本;
9-12岁:植入逻辑思维,培养目标以“准确”为本;
12-18岁:扩充放大形式,培养目标以“领悟”为本;
18-21岁:注入创新动力,培养目标以“践行”为本;
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教育者愿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大。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争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教育者往往宣称自己的教育是正当的,但事实证明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势力的去中国化教育、殖民主义当局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地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可以通过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以改变他人的观念、素质、能力为目的而传递信息的。凡是接收到其信息,并且是其传递意向的人是其教育对象。
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都要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为这个社会***。
现代弊端
1、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1]。
2、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
3、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
4、家庭教育的家长专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暴力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
5、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如恋爱)的剥夺,违背人性。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
6、社会教育的大染缸性质,酿成重重社会问题。不能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无缝连接。
7、教育产业化(私有化)对教师本身的剥夺和对教育平等的严重损害。
8、教师未能起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9、教育的社会功能未能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互关联,如老龄化问题等。
这需要教育革命
读书教育
人的一生不可以不学习,而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接受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这是中国人文经典中最重要的道理(谨记)。
如今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在快节奏中无暇顾及读书给人带来人文精神的提升,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发展到最后都是归根于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别上。我们的学校课堂里缺少的就是人文教育,这其中包括人的人性和灵性。人性教育讲究的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情感,而灵性开发追求的就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原创性和思想性。我们应该清楚,人文教育的失缺将会导致科学越发达人类越野蛮的可怕后果,这就是在异化人性,扼杀灵性。
当前的中小学过分重视智力培养,忽视了情感教育,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让人发现今日的学生很聪明,却在聪明中难以获得道德和情感的东西。他们的贪婪和掠夺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如何做人和爱人,尊重人和帮助人,已经逐渐淡去,这不能不使人担忧和感到后怕。
一个人缺失了感情或没有情感,没有健全的人格人性。没有健康的人文教育,其知识和技能只会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的东西。因此,教育应当面向人文和人性,面向爱的真善美。一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给人文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人文教育理当更人文地在经济建设活动中获得发展的资源和发挥积极广阔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工业的迅速崛起,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繁荣,也为社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活动也由此更加频繁,在这活动中文化的传播也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要永远做学生,是因为学习能改造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品位。但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是源于人的工作太忙,学习太累,诱惑太多。本该安分的人不安分了,本应健康的人不健康了。在我国很多人群中不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认为读书不仅读不出钱来,还是件耗时费力的事,甚至有人嘲笑不读书的人挣读书人的钱。这种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读书的人挣钱挣得比读书人潇洒。
根据国情和体制,中国有很多读书人不但没有读出名堂,而且读出了悲哀和痛苦。本是求得精神快乐和解放的读书,在物欲横流的江河中,诱惑成以读书达到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目的。读书使人安宁的心情没有了,读书使人减少浮躁,却更使人浮躁。
在今天既经济又实惠的社会里,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诚诚恳恳待人的同志见得不多了,人文科学的东西已大大的贬值或失缺了,而走捷径、找关系、问门路,取巧的人多了。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人文教育总不能在此经济建设中得以扼杀和失去,若没有了人文科学教育的存在,世界将是凄凉而可怕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人性出发,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为根本,不能给人以真善美和对人的尊重,失缺了人最本质的人文情怀,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失败的。尽管人有天大的本事和拥有人所拥有的财富,都将是有害的,而且还不自觉,还不认为如此贪婪有何意义。这种自私和恶性,一旦养成惯性,危害的不仅只是个人,恐怕更会殃及社会,贻害后世。
基础的九年义务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随后的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
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一般地,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教育过程开始于出生并持续终身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让子宫里的胎儿听音乐和故事,希望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educare,意思是"引出"。
教育具有多方面功能:
·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选择功能。
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正规教育
社会、群体或私人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通常是年轻人。正规教育比较系统完整。正规教育体系传授理想或有价值的知识,但有时会出现滥用情况。
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及。'教育' 还被看作儿童的事,成人教育经常 branded as '成人学习'或'终身学习'.
成人教育意义是负担成人社会角色人所进行有系统持续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促进知识、态度、价值和技巧上的改变。〈Darkenwald & Merrian,1982,P.9〉早期曾被认定唯一种扫除文盲,教导民众基本读、写、算术技能的活动,逐渐拓展至因应技术变迁的需要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为目的。
高等自学教育:针对在职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学历而没时间去进行脱产学习;在工作期间自学通过国家统考的教育方式。
远程教育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授课的方式
“教育”:1.何为“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2.何为“育”,虽不能读书识字却比无知多一点努力,身体力行。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1
概述1、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
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2、西方“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2
基本信息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本质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参见唐震《接受与选择》“科技与文化携带了新指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功能
所谓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教育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
教育
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产生
远古社会教育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它直接发源于上古先民最切近的谋生方式之中,故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尸子君治篇》有一段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实况的记载: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渔猎是人类最古老的谋生方式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保留了这方面的大量痕迹。将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与谋生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说明远古教育的特征。同时,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也反映了当时区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氏族部落之间、氏族内部知识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教育
一个生活在山林茂盛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狩猎的技术;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而生活在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地带的部落,则会被迫去摸索治理水害的办法。传说中被任命为农师、负责向各部落人民传授种植黍稷等农作物技术的后稷,其所属部落便居住于土地肥沃、适于黍稷生长的黄土高原;而治水的大禹,其所属族人又生活在常年洪水泛滥成灾的黄河流域。其他如契、羲、和、夔等负责某类教化的远古人物,实际上都是代表了具有某种文化专长的氏族部落。这种区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反映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而不同区域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接触、氏族部落的迁移、族外婚姻的出现与发展等各种交往,成为氏族部落间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这种交流的方式衍生出上古时代的所谓“教化”,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最早的教化观念,不仅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文化向四夷的扩散与传播,而且包括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团体对华夏族类的臣服与归化。因此,战争与征服也被赋予了推广教化的功能。
《吕氏春秋.召类》便称舜征伐苗民,是为了移风易俗;禹攻伐曹、魏、屈骜、有扈等部落,是为了推行其政教,这种带有浓厚美化色彩的说法,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中教育所具有的广泛含义和功能。
《史记.夏本纪》载称尧时所谓“五服”中的绥服、要服、荒服,一是揆文教,兴武威;二是束以文教;三是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这种“五服”之制虽无切实的凭据,但将教化与军事征服结合在一起,并将教化看作是推行政令的一种特定的形式,无疑反映了教化的原始含义,同时也说明,远古社会的教育,尚没有从一般的社会行为中。
3
教育的概念上述教育定义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又可将教育活动同其它活动。如学习、训练、宣传等区别开来,可视作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与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相比,该定义涉及的范畴显得窄多了。传统上,人们把学习培养、教育培养、训练培养、资助培养等事物都看作是教育,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里,还另有一种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观的教育概念。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训练、学习等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的一类活动,还包括那些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可以对前一类活动的进行起到帮助、促进作用的活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培养活动。宏观的教育其实是等同于培养的,那么,培养的定义也就是宏观教育的定义。在上述基本的教育定义基础上,去掉能区别学习、训练等活动的“种差”,就成为宏观的教育(培养)定义: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宏观的教育的唯一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这表明判别某个活动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结果如何。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而有些活动,如研究活动、宣传活动虽然可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教育活动。当人们持不同的立场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时,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待人的素质、能力,正向的去开发、加强人的某些素质、能力,反向的则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质、能力。人的素质、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与其它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造就的。后天的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人们不经意间获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们刻意造就的,宏观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教育一词存在多种概念的状况由来已久,《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定义)就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但其在描述教育概念时用到了培养一词,而它在表述培养概念时又使用了教育一词——“按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其二,表达的是基本的教育概念——“教导,启发”,但同时它对教导的表述是——“教育指导”,又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在定义时,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括被定义项,否则就形成了循环定义的错误。这方面,《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就不存在循环定义的问题。《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也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显而易见这里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其二是:“使明白道理”,该表述把教育同训练活动区别开来了,想来是要表达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这么表述是不能把教育同学习、研究、宣传等活动区别开来的,因为这些活动也可以使人明白道理。因此,这样表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描述的教育宏观概念,也被称为广义的教育。与之对应,狭义的教育一般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包括了教育、训练、学习、资助等各种培养活动,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属于宏观教育的范畴。象教育这样,集多种概念于同一领域,势必使其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人们在不同场合、语境中运用或理解教育一词时,就需格外注意其确切的含义。
4
逻辑起点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5
定义“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
当代诗人、文化学者张修林在《谈教育》一文中有如下解释:
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传播。而社会文化,包括文理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会心理、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教育的目的,说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前者像物理变化,接受的人如同一个盛东西的容器,接受的几种东西还是那样的几种东西,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有了些混杂,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实用型人才——技术或技艺的人才;后者则类似于化学反应,已经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东西,这类人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第一层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就是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影响。 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
6
进展领域
教育史
教育学原理
教学论
教育社会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管理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军事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改变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景象给投资行业注入了活力,吸引了大量风投的关注。有分析认为,教育培训领域是最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行业之一,甚至越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这个行业越发景气。而来自多方的数据也表明,从2008年起至今,已经有大量的风险投资进入这一领域,联想资本、红杉资本、华兴资本、KPCB等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风投都纷纷下注,被人们熟知的如华尔街英语、环球雅思、巨人学校、东方爱婴、万学教育等等,其背后也全部都有风投的身影。从胎教、婴儿直至高考、留学;从IT、艺术到经理人、公务员,人口红利下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国人全面进入了教育和再教育、考试再考试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在册的培训机构约在10万家左右。来自《2013-2017年 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整个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6800亿元,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变成9600亿元,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其中民办教育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大于公办教育年均9%的增长率。而其在整个市场所占的比例也将从2009年的40%增加到44%。
经常浏览科技、教育信息的网民已达832万,而在2007年发布的报告中,这一数字仅为678万;2007年尚未计入统计的网上教育,已占据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11.8%。
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不管是从网民接受网络教育的意识还是对网上教育的需求都有极大的发展,这是国家教育部门和众多网络教育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随着网络基础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日趋成熟,我国的网络教育必将在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7
节奏0-3岁:培养内在秩序,培养目标以“专注”为本;
3-9岁:植入情理原则,培养目标以“兴趣”为本;
9-12岁:植入逻辑思维,培养目标以“准确”为本;
12-18岁:扩充放大形式,培养目标以“领悟”为本;
18-21岁:注入创新动力,培养目标以“践行”为本;
8
改变的作用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教育者愿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大。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争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教育者往往宣称自己的教育是正当的,但事实证明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势力的去中国化教育、殖民主义当局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地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可以通过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以改变他人的观念、素质、能力为目的而传递信息的。凡是接收到其信息,并且是其传递意向的人是其教育对象。
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都要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为这个社会***。
现代弊端
1、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1]。
2、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
3、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
4、家庭教育的家长专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暴力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
5、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如恋爱)的剥夺,违背人性。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
6、社会教育的大染缸性质,酿成重重社会问题。不能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无缝连接。
7、教育产业化(私有化)对教师本身的剥夺和对教育平等的严重损害。
8、教师未能起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9、教育的社会功能未能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互关联,如老龄化问题等。
这需要教育革命
读书教育
人的一生不可以不学习,而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接受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这是中国人文经典中最重要的道理(谨记)。
如今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仿佛这个时代只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在快节奏中无暇顾及读书给人带来人文精神的提升,让人看到的只是金钱和物质的消费,很难领略到人文科学的发展魅力。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发展到最后都是归根于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别上。我们的学校课堂里缺少的就是人文教育,这其中包括人的人性和灵性。人性教育讲究的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情感,而灵性开发追求的就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原创性和思想性。我们应该清楚,人文教育的失缺将会导致科学越发达人类越野蛮的可怕后果,这就是在异化人性,扼杀灵性。
当前的中小学过分重视智力培养,忽视了情感教育,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让人发现今日的学生很聪明,却在聪明中难以获得道德和情感的东西。他们的贪婪和掠夺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如何做人和爱人,尊重人和帮助人,已经逐渐淡去,这不能不使人担忧和感到后怕。
一个人缺失了感情或没有情感,没有健全的人格人性。没有健康的人文教育,其知识和技能只会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的东西。因此,教育应当面向人文和人性,面向爱的真善美。一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给人文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人文教育理当更人文地在经济建设活动中获得发展的资源和发挥积极广阔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工业的迅速崛起,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繁荣,也为社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活动也由此更加频繁,在这活动中文化的传播也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要永远做学生,是因为学习能改造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品位。但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是源于人的工作太忙,学习太累,诱惑太多。本该安分的人不安分了,本应健康的人不健康了。在我国很多人群中不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认为读书不仅读不出钱来,还是件耗时费力的事,甚至有人嘲笑不读书的人挣读书人的钱。这种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读书的人挣钱挣得比读书人潇洒。
根据国情和体制,中国有很多读书人不但没有读出名堂,而且读出了悲哀和痛苦。本是求得精神快乐和解放的读书,在物欲横流的江河中,诱惑成以读书达到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目的。读书使人安宁的心情没有了,读书使人减少浮躁,却更使人浮躁。
在今天既经济又实惠的社会里,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诚诚恳恳待人的同志见得不多了,人文科学的东西已大大的贬值或失缺了,而走捷径、找关系、问门路,取巧的人多了。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人文教育总不能在此经济建设中得以扼杀和失去,若没有了人文科学教育的存在,世界将是凄凉而可怕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人性出发,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为根本,不能给人以真善美和对人的尊重,失缺了人最本质的人文情怀,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失败的。尽管人有天大的本事和拥有人所拥有的财富,都将是有害的,而且还不自觉,还不认为如此贪婪有何意义。这种自私和恶性,一旦养成惯性,危害的不仅只是个人,恐怕更会殃及社会,贻害后世。
9
价值基础的九年义务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随后的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
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10
层次提升一般地,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11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开始于出生并持续终身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让子宫里的胎儿听音乐和故事,希望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educare,意思是"引出"。
教育具有多方面功能:
·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选择功能。
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12
类型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正规教育
社会、群体或私人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通常是年轻人。正规教育比较系统完整。正规教育体系传授理想或有价值的知识,但有时会出现滥用情况。
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及。'教育' 还被看作儿童的事,成人教育经常 branded as '成人学习'或'终身学习'.
成人教育意义是负担成人社会角色人所进行有系统持续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促进知识、态度、价值和技巧上的改变。〈Darkenwald & Merrian,1982,P.9〉早期曾被认定唯一种扫除文盲,教导民众基本读、写、算术技能的活动,逐渐拓展至因应技术变迁的需要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为目的。
高等自学教育:针对在职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学历而没时间去进行脱产学习;在工作期间自学通过国家统考的教育方式。
远程教育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授课的方式
13
由惜缘于2013-10-24, 00:29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实施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语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的方法,就是上行下效。比如家长教孩子孝道,自己就要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也会做到。推而广之,要教别人首先自己要先修身,先做到,然后再用身教言教去影响人,甚至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育,老祖宗认为教书育人的首要目的,是使孩子做一个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那什么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假如搞教育的人心中都不知道标准,那教育一定不会是圆满的;假如他知道善的标准,就能够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的机会。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初步原理(比如《资本论》第1卷,第13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部分;《哥达纲领批判》第4部分;《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十月革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大大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勃朗斯基、马卡连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基本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对此作出贡献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尔、饶勒斯、蔡特金、李卜克内西、葛兰西、郎之万、瓦伦、塞夫。许多研究者当前正致力于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以下几点:(1)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以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消灭教育的种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明确地提出了其它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来培养儿童,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无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实验,从马卡连柯学校到古巴的学校,都是按照社会的方案来进行的。(2)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也不是反复灌输职业道德,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这一原则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虽然为人们所广泛承认,但其实际运用却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获得成功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条件下,尤其如此。(3)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自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改变社会分工,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迄今仅处于开创阶段。(4)社会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内部集团关系的这种改变(从竞争转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开放,并以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积极配合的关系为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论并没有终结。对上述原则的解释或依据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还存在许多进退两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以及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正在对下列问题进行辩论:人的个性问题;“本性与教养”的问题;学校和教育在流行的社会决定论范围内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结构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相对重要性。(ZF)参考书目1M.W.阿佩尔:《意识形态与学校的课程》,1979年英文版。 2奥·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1886年英文版。3P.布尔丢和J.C.帕塞隆:《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年英文版。4S.鲍尔斯和H.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5兹苏萨·弗吉:《形成中的社会》,1979年英文版,第4章。 6保罗·弗雷尔:《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970年英文版。7安东尼奥·葛兰西:《可供选择的教育学》,1973年意大利版。8让·饶勒斯:《社会主义与教育》,1899年法文版。9保尔·朗之万:《思想与行动》,1950年法文版。10弗·列·列宁:《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1913),1963年英文版。 11同上作者:《青年团的任务》(1920),1966年英文版。12同上作者:《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提纲的意见》(1920),1966年英文版。 13D.林登贝格:《共产国际与阶级学校》,1972年法文版。14M.A.马纳科尔达:《马克思与现代教育学》,1966年意大利版。
历史
欧洲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父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在欧洲,许多最初的大学都有天主教背景。苏格兰宗教改革之后建立了新的国立苏格兰教会。
中国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宇)雨南洞小学(1885年)、兴民中学(1903年)、兴宁县立中学(1906年初)、石马两等小学(1904年)等新式学校,是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始,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
日本
日本教育的起源与宗教密切相关。学校是培养想要研究佛教成为僧侣的年轻人的庙宇。后来,想要学习的孩子就要去"Tera-koya" (意为庙宇小屋),学习如何读写日文。
印度
印度的制度化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据考证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已经有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其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殖民地时期是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包括: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时期(1498~19世纪初);殖民地印度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即印度教育的西方化时期(19初~20世纪初)、民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47年独立)三个时期。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教育进入它的全面发展阶段。
21世纪世界教育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受任何学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从196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25%。
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发展国家,文盲也从 6%下降到1%,未受学校教育者从5%下降到2%。
教育理论
。普通教学论 General Didactics
.教育学Pedagogy
.教育革新 Educational Innovation
.教育价值Educational Value
·教育哲学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法学
·教育管理学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教育工学
·教育工艺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学校卫生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效益学
·教学科技
·学前教育
·教育评价学
教育机构
·托儿所
·幼儿园
·小学
.中专职业学校
·初中
·高中
·高级职业学校
·技术学院
·专科学校
·大学
·培训班
·补习班
教育分类
·孝悌教育
·道德教育
·胎教
·学龄前教育
·少儿教育
·经典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大学教育
.计算机教育
·高职教育
·专科教育
·义务教育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干部教育
·远程教育
·函授教育
·工读教育
·数学教育
·语言教育
·阅读教育
·科学教育
·资讯教育
·社会科学教育
·艺术教育
·家庭教育
·特殊教育
·资优教育
·补习教育[2]
·性教育
一对一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和生活经验。二,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二,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四,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的世俗化。二,教育的国家化。三,教育的法制化。四,初等教育义务化。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终生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形态的教育: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全民化。三,教育的民主化。四,教育的多元化。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
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相关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教育行政法规
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
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幼儿园工作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残疾人教育条例
教师资格条例
地方性教育法规
河北省汉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条例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
河北省在职职工教育条例
河北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使用管理条例
教育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幼儿园工作规程
小学管理规程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中小学图馆(室)规程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普通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规定
普通中小学音像教材出版复录发行管理规定
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
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示范性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全国价格鉴证师导游资格考试
报关员考试质量专业资格考试
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1]
教师资格认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级建造师考试
公务员考试物业管理师
ISO9000内审员NVQ企业行政管理
读经教育
开篇——提倡儿童读经原由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
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
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求为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
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污染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教育方法
通常所说的教育,都是指校园教育,具有通用的区域或国家标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师,进行课堂口授讲述,辅之以板书和作业,结合测验、抽查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加上升学考试,再进入职业生涯。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教育,已不会再用私塾和一对一这样的落后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 互动、快乐、学校指定和学生自选课程等都是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至于案例教学,则是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功的手段。 借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更加精确地描述,让更多的人才在先进的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快的、更多的、一生学习接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在这个世界处于统治地位,就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人类创造工具并使用它,已知的生物中,只有人和黑猩猩有创造工具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和发现出现在西方的主要原因。同样,它也有缺点,有局限性。它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就好像一条射线一样,确定了方向,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很少去反思出发点;它“喜新厌旧”,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累积。美国教育部长也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就是出于西方教育缺乏综合思考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说的(横向思维——人与电脑的根本区别,例:有十块钱和一块钱,拿哪个?答拿十块或拿一块的,即纵向思维;答都拿或都不拿的,即横向思维)。
历来中华教育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因为儒家有“忠孝”的思想,所以当权者就把教育工作主要交给儒家来负责,以便有利于统治,而国家行政是否也以儒家思想为标准,是另一码事。(汉、唐、皆是“内用黄老,外尊儒术”;宋朝尊敬文人,但不以儒家为唯一的行事准则,不然那些常开皇帝玩笑的大臣按儒家思想早就该被“咔嚓”了;元朝是外族入侵,血泪斑斑;明朝遵循的是程朱理学,只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不在这里讨论最一无所知最令人痛恨的满清,以免破坏好心情)这种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了。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思想的自由有一定的禁锢,使人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为已经了解了事物的总纲,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我亦如此)。这也是宋朝之后再没有什么大的发明、发现出现得一个原因。
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受了西方教育方式的冲击,出现了对立并存的情况,或者说,这是中西方思想的一次强烈碰撞,教育方式的不同只是其中差异的体现。故有“以夷制夷”,有“拿来主义”。坚持自我,也是一条路,在台湾、在东南亚,都有使用中华传统教育而非常成功的例子,他们一贯坚持德育,同样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多优秀公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不是凤毛麟角的出几个名人或科学家,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大多数国民本身的素质。)但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问题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其素质教育的本质还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更多的还是一种应试的形式。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虽只有18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经过两年的过渡,中国已与200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我国的义务的教育学制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和“九年一贯制”三种学制。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三年制,但这些地区也正在抓紧实现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过渡。从我国学制状况看来,九年制或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包括了初等义务的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
公共投入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意味着将“4%”的目标的实现由2000年推迟到2010年。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将这一目标推至2012年。
从1993年到2012年,4%这个数字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牵动着一个改革中的国家的各个方面。2000年提出4%的目标时,曾有联合国教育官员说,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为了它,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被人当面指出“政府说话不算话”。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养成教育
智新超越教育总部作为国家级科研课题”十二五养成教育”实践基地,位于中国顶级学府清华大学,是一家专业从事脑力开发、思维特训、习惯养成的教育机构。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以先进的“脑刀”理论和“欲渔”理论:分为兴趣激发,习惯养成,高效学习.
主要解决10大类常见问题:
为孩子们提供上进,融合,坚忍,友爱,感恩的氛围教育,志在为中国独生子女打造健康,独立的性格,培养孩子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为己任.
智新超越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科研成果,质优的服务。由5名清华大学教授,
智新超越案例:
第3期智新超越学员光明: 从班级62名到班级前十名,光明妈妈不仅因光明第一次拿到奖状而高兴,不仅因光明可以帮助弟弟学习而兴奋,不仅因成为小区小有名气的“教育专家”而激动,光明妈妈说,更重要的是家庭矛盾平息了,儿子长进让她看到未来和希望,家族文化升级了;如今,光明综合成绩跃居全校前十,化学更是全年级第一。
职业教育
凡事当遵循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更是如此。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去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积极主动、科学民主地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是极富创新的尝试,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又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照搬、不教条,要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兴趣、出门以后用得上的课程,摘“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纵向比,时刻都在进步,不必委曲求全;横向比,术业各有所长,评判不拘一格。简单地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无法磨具化生产;
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所以对教育来说,关于科学管理,“管”,最为简单,强制即可,军事化就是典型的例子。“理”,最有难度,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其实“管理”的核心不在乎“管”,而在乎“理”, 理明方向、理清思路、理顺方法步骤、理出学生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写在纸上、作出规定让大家如何去做,这是制度;不用写在纸上、不用作出规定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去做,这就是文化。[1]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语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的方法,就是上行下效。比如家长教孩子孝道,自己就要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也会做到。推而广之,要教别人首先自己要先修身,先做到,然后再用身教言教去影响人,甚至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育,老祖宗认为教书育人的首要目的,是使孩子做一个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那什么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假如搞教育的人心中都不知道标准,那教育一定不会是圆满的;假如他知道善的标准,就能够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的机会。
14
教育观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初步原理(比如《资本论》第1卷,第13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部分;《哥达纲领批判》第4部分;《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十月革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大大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勃朗斯基、马卡连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基本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对此作出贡献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尔、饶勒斯、蔡特金、李卜克内西、葛兰西、郎之万、瓦伦、塞夫。许多研究者当前正致力于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以下几点:(1)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以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消灭教育的种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明确地提出了其它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来培养儿童,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无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实验,从马卡连柯学校到古巴的学校,都是按照社会的方案来进行的。(2)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也不是反复灌输职业道德,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这一原则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虽然为人们所广泛承认,但其实际运用却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获得成功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条件下,尤其如此。(3)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自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改变社会分工,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迄今仅处于开创阶段。(4)社会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内部集团关系的这种改变(从竞争转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开放,并以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积极配合的关系为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论并没有终结。对上述原则的解释或依据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还存在许多进退两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以及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正在对下列问题进行辩论:人的个性问题;“本性与教养”的问题;学校和教育在流行的社会决定论范围内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结构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相对重要性。(ZF)参考书目1M.W.阿佩尔:《意识形态与学校的课程》,1979年英文版。 2奥·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1886年英文版。3P.布尔丢和J.C.帕塞隆:《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年英文版。4S.鲍尔斯和H.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5兹苏萨·弗吉:《形成中的社会》,1979年英文版,第4章。 6保罗·弗雷尔:《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970年英文版。7安东尼奥·葛兰西:《可供选择的教育学》,1973年意大利版。8让·饶勒斯:《社会主义与教育》,1899年法文版。9保尔·朗之万:《思想与行动》,1950年法文版。10弗·列·列宁:《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1913),1963年英文版。 11同上作者:《青年团的任务》(1920),1966年英文版。12同上作者:《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提纲的意见》(1920),1966年英文版。 13D.林登贝格:《共产国际与阶级学校》,1972年法文版。14M.A.马纳科尔达:《马克思与现代教育学》,1966年意大利版。
历史
欧洲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父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在欧洲,许多最初的大学都有天主教背景。苏格兰宗教改革之后建立了新的国立苏格兰教会。
中国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宇)雨南洞小学(1885年)、兴民中学(1903年)、兴宁县立中学(1906年初)、石马两等小学(1904年)等新式学校,是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始,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
日本
日本教育的起源与宗教密切相关。学校是培养想要研究佛教成为僧侣的年轻人的庙宇。后来,想要学习的孩子就要去"Tera-koya" (意为庙宇小屋),学习如何读写日文。
印度
印度的制度化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据考证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已经有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其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殖民地时期是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包括: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时期(1498~19世纪初);殖民地印度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即印度教育的西方化时期(19初~20世纪初)、民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47年独立)三个时期。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教育进入它的全面发展阶段。
21世纪世界教育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受任何学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从196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25%。
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发展国家,文盲也从 6%下降到1%,未受学校教育者从5%下降到2%。
教育理论
。普通教学论 General Didactics
.教育学Pedagogy
.教育革新 Educational Innovation
.教育价值Educational Value
·教育哲学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法学
·教育管理学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教育工学
·教育工艺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学校卫生学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效益学
·教学科技
·学前教育
·教育评价学
教育机构
·托儿所
·幼儿园
·小学
.中专职业学校
·初中
·高中
·高级职业学校
·技术学院
·专科学校
·大学
·培训班
·补习班
教育分类
·孝悌教育
·道德教育
·胎教
·学龄前教育
·少儿教育
·经典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大学教育
.计算机教育
·高职教育
·专科教育
·义务教育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干部教育
·远程教育
·函授教育
·工读教育
·数学教育
·语言教育
·阅读教育
·科学教育
·资讯教育
·社会科学教育
·艺术教育
·家庭教育
·特殊教育
·资优教育
·补习教育[2]
·性教育
一对一教育
- 含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 教育的特点: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和生活经验。二,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二,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四,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的世俗化。二,教育的国家化。三,教育的法制化。四,初等教育义务化。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终生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形态的教育: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全民化。三,教育的民主化。四,教育的多元化。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 教育的功能:
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
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15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相关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教育行政法规
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
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幼儿园工作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残疾人教育条例
教师资格条例
地方性教育法规
河北省汉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条例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
河北省在职职工教育条例
河北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使用管理条例
教育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幼儿园工作规程
小学管理规程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中小学图馆(室)规程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普通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规定
普通中小学音像教材出版复录发行管理规定
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
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示范性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16
职业考试全国价格鉴证师导游资格考试
报关员考试质量专业资格考试
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1]
教师资格认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级建造师考试
公务员考试物业管理师
ISO9000内审员NVQ企业行政管理
读经教育
开篇——提倡儿童读经原由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
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
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求为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
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污染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教育方法
通常所说的教育,都是指校园教育,具有通用的区域或国家标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师,进行课堂口授讲述,辅之以板书和作业,结合测验、抽查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加上升学考试,再进入职业生涯。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教育,已不会再用私塾和一对一这样的落后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 互动、快乐、学校指定和学生自选课程等都是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至于案例教学,则是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功的手段。 借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更加精确地描述,让更多的人才在先进的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快的、更多的、一生学习接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
17
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在这个世界处于统治地位,就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人类创造工具并使用它,已知的生物中,只有人和黑猩猩有创造工具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和发现出现在西方的主要原因。同样,它也有缺点,有局限性。它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就好像一条射线一样,确定了方向,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很少去反思出发点;它“喜新厌旧”,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累积。美国教育部长也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就是出于西方教育缺乏综合思考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说的(横向思维——人与电脑的根本区别,例:有十块钱和一块钱,拿哪个?答拿十块或拿一块的,即纵向思维;答都拿或都不拿的,即横向思维)。
历来中华教育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因为儒家有“忠孝”的思想,所以当权者就把教育工作主要交给儒家来负责,以便有利于统治,而国家行政是否也以儒家思想为标准,是另一码事。(汉、唐、皆是“内用黄老,外尊儒术”;宋朝尊敬文人,但不以儒家为唯一的行事准则,不然那些常开皇帝玩笑的大臣按儒家思想早就该被“咔嚓”了;元朝是外族入侵,血泪斑斑;明朝遵循的是程朱理学,只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不在这里讨论最一无所知最令人痛恨的满清,以免破坏好心情)这种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了。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思想的自由有一定的禁锢,使人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为已经了解了事物的总纲,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我亦如此)。这也是宋朝之后再没有什么大的发明、发现出现得一个原因。
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受了西方教育方式的冲击,出现了对立并存的情况,或者说,这是中西方思想的一次强烈碰撞,教育方式的不同只是其中差异的体现。故有“以夷制夷”,有“拿来主义”。坚持自我,也是一条路,在台湾、在东南亚,都有使用中华传统教育而非常成功的例子,他们一贯坚持德育,同样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多优秀公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不是凤毛麟角的出几个名人或科学家,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大多数国民本身的素质。)但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问题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其素质教育的本质还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更多的还是一种应试的形式。
18
义务教育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虽只有18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经过两年的过渡,中国已与200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我国的义务的教育学制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和“九年一贯制”三种学制。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三年制,但这些地区也正在抓紧实现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过渡。从我国学制状况看来,九年制或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包括了初等义务的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
公共投入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意味着将“4%”的目标的实现由2000年推迟到2010年。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将这一目标推至2012年。
从1993年到2012年,4%这个数字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牵动着一个改革中的国家的各个方面。2000年提出4%的目标时,曾有联合国教育官员说,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为了它,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被人当面指出“政府说话不算话”。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养成教育
智新超越教育总部作为国家级科研课题”十二五养成教育”实践基地,位于中国顶级学府清华大学,是一家专业从事脑力开发、思维特训、习惯养成的教育机构。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以先进的“脑刀”理论和“欲渔”理论:分为兴趣激发,习惯养成,高效学习.
主要解决10大类常见问题:
- 厌学倾向大
- 叛逆情绪重
- 网络迷恋狂
- 自信程度差
- 偏科倾向大
- 学习无方法
- 亲子沟通难
- 做事无计划
- 独立观念差
- 创新能力低
为孩子们提供上进,融合,坚忍,友爱,感恩的氛围教育,志在为中国独生子女打造健康,独立的性格,培养孩子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为己任.
智新超越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科研成果,质优的服务。由5名清华大学教授,
智新超越案例:
第3期智新超越学员光明: 从班级62名到班级前十名,光明妈妈不仅因光明第一次拿到奖状而高兴,不仅因光明可以帮助弟弟学习而兴奋,不仅因成为小区小有名气的“教育专家”而激动,光明妈妈说,更重要的是家庭矛盾平息了,儿子长进让她看到未来和希望,家族文化升级了;如今,光明综合成绩跃居全校前十,化学更是全年级第一。
职业教育
凡事当遵循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更是如此。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去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积极主动、科学民主地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是极富创新的尝试,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又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照搬、不教条,要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兴趣、出门以后用得上的课程,摘“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纵向比,时刻都在进步,不必委曲求全;横向比,术业各有所长,评判不拘一格。简单地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无法磨具化生产;
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所以对教育来说,关于科学管理,“管”,最为简单,强制即可,军事化就是典型的例子。“理”,最有难度,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其实“管理”的核心不在乎“管”,而在乎“理”, 理明方向、理清思路、理顺方法步骤、理出学生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写在纸上、作出规定让大家如何去做,这是制度;不用写在纸上、不用作出规定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去做,这就是文化。[1]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专家:高考录取制度改革才是“啃硬骨头”
2013-10-23 14:5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20人参与
分享到
2013-10-23 14:5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20人参与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马海燕)近期,中国多地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其中,北京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2016年起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数由150分减为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
除北京外,山东从明年起也将取消英语听力测试。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
虽然北京的方案还在公开征求意见中,但这是高考改革十多年来首次获得难得一致的好评。在某门户网站调查中,超过七成网友对降低英语比重表示支持。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中说,“减弱英语教学刚性要求、降低英语考试权重分值,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和提高母语考试权重分值,应是下一步考试改革方向之一,坚持!”
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起步时间已从中学提早至小学、甚至幼儿园。升学、就业、评职称都要看英语成绩,虽然可能工作内容与英语并不相关。尽管“重英语、轻母语”多年来一直为许多学者特别是国学研究者诟病,但整体并未改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当英语成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时,英语不得不改。”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未全面完成之前,高考的内容与形式,甚至直接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和成效。”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认为,本轮改革首先拿“过热”的英语科目“开刀”,并且将分数“盈余”投向中国母语科目及体现高校选才需求的综合科目,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但降低英语比重能否撬动整个高考改革的难题,甚至对中国的教育变革产生根本性影响,很多人并不乐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北京这次推出的高考改革其实主要集中在考试评价上,对于高考的改革来说这仅仅是一小步,高考改革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和高校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地选择高校,高校也不是被动地等着学生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真正“啃硬骨头”不是高考科目改革,而是录取制度改革,这就是按国家教育改革纲要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推进政府放权,落实大学的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其实,实行这样的考试、录取模式,根本不需特别关注英语科目的改革,因为各校在自主招生中自会根据办学定位、特点提出不同的英语要求,这就让英语教学真正回归本质,从全民‘一刀切’学英语,转变为学生根据兴趣、学业和职业发展选择性学英语。”
也许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从2014年起,本科志愿填报实行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每批次第一志愿为2所平行的学校;第二志愿为3所平行的学校”给了众人一线曙光,但也只是一线曙光。教育改革“应标本兼治,关键是体制要变”是老调重弹,也是金玉良言。
于涵认为,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推进,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也需要基于全局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及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的智慧和作为,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做出“攻坚战”的努力。(完)
(原标题:高考降英语比重引热议 能否撬动高考改革是关键)
除北京外,山东从明年起也将取消英语听力测试。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
虽然北京的方案还在公开征求意见中,但这是高考改革十多年来首次获得难得一致的好评。在某门户网站调查中,超过七成网友对降低英语比重表示支持。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中说,“减弱英语教学刚性要求、降低英语考试权重分值,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和提高母语考试权重分值,应是下一步考试改革方向之一,坚持!”
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起步时间已从中学提早至小学、甚至幼儿园。升学、就业、评职称都要看英语成绩,虽然可能工作内容与英语并不相关。尽管“重英语、轻母语”多年来一直为许多学者特别是国学研究者诟病,但整体并未改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当英语成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噩梦时,英语不得不改。”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未全面完成之前,高考的内容与形式,甚至直接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和成效。”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认为,本轮改革首先拿“过热”的英语科目“开刀”,并且将分数“盈余”投向中国母语科目及体现高校选才需求的综合科目,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但降低英语比重能否撬动整个高考改革的难题,甚至对中国的教育变革产生根本性影响,很多人并不乐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北京这次推出的高考改革其实主要集中在考试评价上,对于高考的改革来说这仅仅是一小步,高考改革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和高校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地选择高校,高校也不是被动地等着学生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真正“啃硬骨头”不是高考科目改革,而是录取制度改革,这就是按国家教育改革纲要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推进政府放权,落实大学的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其实,实行这样的考试、录取模式,根本不需特别关注英语科目的改革,因为各校在自主招生中自会根据办学定位、特点提出不同的英语要求,这就让英语教学真正回归本质,从全民‘一刀切’学英语,转变为学生根据兴趣、学业和职业发展选择性学英语。”
也许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从2014年起,本科志愿填报实行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每批次第一志愿为2所平行的学校;第二志愿为3所平行的学校”给了众人一线曙光,但也只是一线曙光。教育改革“应标本兼治,关键是体制要变”是老调重弹,也是金玉良言。
于涵认为,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推进,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也需要基于全局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及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的智慧和作为,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做出“攻坚战”的努力。(完)
(原标题:高考降英语比重引热议 能否撬动高考改革是关键)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2、西方“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引发既然是把潜在于身体与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而人是万灵和合之存有,如果万灵的智慧与作用都引发出来,共同服务于整个天地,才是真正达成了教育的意义、、、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引发既然是把潜在于身体与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而人是万灵和合之存有,如果万灵的智慧与作用都引发出来,共同服务于整个天地,才是真正达成了教育的意义、、、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东方私塾教化严 夫子游说为王权 灌输同化条纲僵 专制桎锢五千年
西方引导探人文 开发潜能灵之原 科技尖端为己用 雄霸一方涉全球
教初动机谋生存 逐步演化政权握 东西路径虽不同 出自一家聚顶冠
功利诱导优则仕 应试厌学少创新 上行下效腐烂质 穷途末路赴黄泉
背离天道无善真 不能树人革己命 慧眼识真启动力 道由心生亮四方
西方引导探人文 开发潜能灵之原 科技尖端为己用 雄霸一方涉全球
教初动机谋生存 逐步演化政权握 东西路径虽不同 出自一家聚顶冠
功利诱导优则仕 应试厌学少创新 上行下效腐烂质 穷途末路赴黄泉
背离天道无善真 不能树人革己命 慧眼识真启动力 道由心生亮四方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
2013-10-25中国文化传媒网
今年把104名毕业生送入北大和清华的衡水中学,再一次引发了舆论对这种超级中学的担忧。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开设“批判的教育社会学”公选课,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进行教育调查。其中有一篇《学生眼中的“衡水模式”》,是对毕业自衡水中学的北大在校生的访谈,从学生视角对“衡水模式”的揭示,可补充一些宏观议论之失。2013-10-25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为应试教育的“极致版”,衡水中学对师生无所不在的“严格管理”、量化考核不仅精确到每一分钟,如34分下课,38分下课之类,还有对学生个人行为的严格控制。
王同学说,因为上自习的时候,我比较喜欢抖腿,因为我坐在边上嘛,我抖腿一般是因为比较紧张或者是比较投入,然后我就因为这个被记过了。杨同学说,比如说自习课不能抬头。抬头算自习纪律。自习课不能站起。我是上课转笔。就连着两周都记我自习纪律,然后班主任就恼了。因为会拖班级后腿。刘同学说,我有一次就是自习的时候靠着墙坐,就被记自习纪律了,可能是觉得我这样太舒服了,没有在学习。
跑操纪律则就包括候操时看小本的认真程度,事实上不是看,而是必须要读出声,声音越大越好。在跑操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是不用读小本子的,但是要大声喊出班级口号。这有点类似于军训时喊的番号,刘同学至今还记得她当时喊的是“未名湖边,博雅塔下,305班,北大同班”。
对于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交往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学习。但在衡水中学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无关高考。
即使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平时说话的机会也不多。因为大家回宿舍就是为了休息,而且还有午晚休纪律,也不能说话。
所以总体来说,在衡水中学,学生的交际圈是比较小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一方面这可能使远离家庭的学生失去了友情这样的感情寄托,但是另一方面,这大大降低了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频率,因为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学习,并没有冲突的契机和时间。
还有这样的细节:
刘同学说,后来我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冬天也不盖被子,就盖羽绒服睡觉,因为早上没有时间叠被子。我几乎三年睡觉都没有脱过衣服,在衡中这样的也不是少数。
我们经常说,教育不是教学,教学不能蜕变为训练;然而在这种超级中学,教育已经异化成了无所不在的管制!高中三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的学生居然不在少数,说老实话,这远远超过了我的常识和承受力的底线!
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而不是心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点几乎没有人否认。所有慕名而来、自觉接受戕害的学生和家长,要的就是一块名牌大学的敲门砖。这是一场学校、教师与学生和家长各取所需的合谋。但是,离开中学之后,有的学生也能看清这一模式的价值。
其实我很担心衡中的未来,因为它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做了,它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从前的基础上再不断地加压,可能学生不能反抗些什么,因为已经进来了。但是老师的流动会非常大,许多年轻的老师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看到头了一样,他们所做的事就是不断地重复。我看到那些师弟师妹的状态,觉得他们的许多看法我都不能理解,他们觉得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我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种“化”的过程,它需要教会你许多准则,也需要教给你不单一的价值判断,但是衡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于是,真正发人深省的,是这样一种管理方式和教学模式,不但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整饬治理,反而在全国介绍推广。并且,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地打造“教育航母”的热情不减,万人一校、百人同班的巨型学校和大班额呈蔓延之势,严重恶化了区域教育的生态。这不仅是对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极大讽刺,也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法律放肆的挑战。(作者杨东平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中美教育的十个最大差异 | ||||||||||||||||||
|
|
一、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考试制度不同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 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九、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十、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上古[编辑]
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先秦到汉初[编辑]
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教育萌芽[编辑]
相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西周[编辑]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教育内容[编辑]
一为书、数,西周时,人们已经开始在学校教授基本的计算方法,类似今天的“九九乘法表”一样。二为射、御,主要教授学生驾驶车辆、战马,并学习射击等内容。三为礼、乐,此部分主要学习《周礼·春序》中记载的吉,凶,宾,军,嘉等礼仪规范。
教育方向[编辑]
一为西周统治者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涉猎广泛,文武兼备,周成王对伯禽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就是这个意思。二为统治者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在实际中熟练应用。三为周朝的教育侧重点不同,有前重武后重文现象。
教育特点[编辑]
西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在官府”,而且还专有教育的器具和材料,《周礼·地官司徒》说:“闾共祭器,旅共表器,党共射器,州共宾器,乡共吉凶礼乐之器”,可见礼乐之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物什。
东周[编辑]
东周时期,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不受管制。诸侯开始在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庠宫”。然而此时的教育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和发展,“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所谓“百家争鸣”就是当时教育的典型写照。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等产生的儒、道、非攻,法、阴阳等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也使当时的教育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而私学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由于战乱频仍的关系,各国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而私学的盛行正好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也带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繁荣。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哲学家包括了
秦[编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设博士之官,掌管全国教育,因多爱批评时政,丞相李斯提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并批评私学的存在,“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学议之”。秦始皇采纳李斯意见之后,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办私学,焚书坑儒,屠杀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学习的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古代教育遭到沉重打击。
两汉时代[编辑]
西汉时期,由于人才缺少,皇帝和政府都重视开办培养人才的机构。政治上“与民休息”,文化上前期崇尚黄老学说,讲究因循无为。然而董仲舒则在和汉武帝对话的过程中提出教育改革的重要建议,他相信“天人感应”,主张将所有学说统一到一家之上,为政治服务,提出“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以选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汉武帝于是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把儒家典籍《诗》《书》《易》《礼》《春秋》拔高到“经”的地位,并设儒家五博士,取消了其它各家传记博士,使朝廷教育方针向“独尊儒术”转变。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立太学,置弟子五十人,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其时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新形式的官办学校开始形成。同时汉武帝不断发布“征辟异才”、“贡举贤良方正”等诏令,提高士族阶层待遇,使得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都以通过进入中央和地方的官学机构学习,以求上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教育开始以儒学经典为主要教授和学习方向。将儒家经典作为课堂的必修教材。人们在官学学习儒家经典,进而通过“举孝廉”、“征茂才”、“举贤良方正”等方式进入政府。太学设立后,对学生的出身不做严格要求,为才华出众是举,并对家境贫寒者提供资助。
东汉初期,王充提出“人有善恶之分”,“性可教而为善”及“在所间染而善恶变艺”的观点,主张国家大量兴办学校,并通过行政手段给予保护。东汉后期,地方官办学校逐渐变的有规模,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从低级学校升入高级学校,最终到太学学习。太学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加,一度达到三万人,且朝教育规模化、生员多样化、参与政治方向发展。后来汉明帝始建官邸学,主要吸收贵胄子弟学习;而宦官势力膨胀之后,也在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创建自己的中央大学“鸿都门学”,意在与太学抗衡,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太学的生员可以和讲经博士探讨和切磋问题。同时东汉政府对太学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多出自太学,使得太学生员又向学而优则仕方向发展。考试方面,先以是否熟练掌握一门技艺为选拔前提,按高低分任职务,汉平帝时,进行选拔考试,“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通过选拔人才进入政府任职,提高了士族阶层的地位,更激励了学子的学习兴趣,东汉后期,因学生掌握技艺科目增多,选拔方式又改为通过年底考试,分高低来录取人才。东汉时期的太学学生参与政治的途径越来越多,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学生运动,在和宦官集团多次发生冲突。分析原因,一为太学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二为学生逐渐成为在野的清议主流,辨政成为应用知识的最佳途径。
两汉时期,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中央设太常兼管教育。蜀郡守文翁成都石室办学以后,地方学府兴起,由行政长官兼管。太学或其他中央学校以及地方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兼插六艺,在辞、赋、画、书等方面也无所不包。
私学方面虽然没有得到更多发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学接近。幼年以认字教育为主,少年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青年以研究和应用为主,基本和官办学校教授内容相同。
魏晋南北朝[编辑]
由于“丧乱弘多”,政局跌荡,官学衰落,士族阶层转而从《老子》、《庄子》和《周易》中找思想依靠,形成了“玄学清谈”。嵇康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教育内容除官学外,已不在以儒家经典为主,开始教授相对立的放任思想,有人提出“超名教,任自然”等观点,不再学宗一师,且不主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讲究清净无为。
地方私学兴盛起来,凭藉“朝章宽简,政网疏阔”却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情形是“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两个方向发展,而家族式教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模式,进而士族家庭人数繁多,逐渐形成了世族势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学为主,更兼玄学及博弈书算方面,并将儒释道相互掺杂,教授知识面也逐渐变广。此时民间多学经学,而贵族家庭则更倾向诗、书、朝仪等方面,有些家族则世代只通一门,或历史,或礼仪,或琴棋书画,王献之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后,听取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大小中正官,又中正官按照被选士人的家族出身及才学来选拔人才,由于这种选拔制度更看中家族出身,并不重视个人才学,所以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上层式选拔模式,为世人所诟病。
隋唐教育的系统化[编辑]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
隋朝[编辑]
隋文帝开国后,在中央设立了国子寺,设寺祭酒转管教育,又置博士、助学等充当老师。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大理寺同时设立了律学,教授法律。由于隋初学校系统发达,学生众多,但人才鲜少,隋文帝下诏废天下之学,只保留国子寺一所综合式学校。国子学后改称太学,而隋炀帝以后,国子寺改为国子监,并在地方设立庠、序等学校,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由于隋炀帝好兴边事,战争不断,学校教育最终变的徒有其表,失去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意义。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教育和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由于创制之初,规矩尚不完备,考试内容、方式等没有定式,所以对国家教育未形成重要影响。
唐朝[编辑]
唐朝是中国教育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唐高祖建制以后,继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国子监之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两所贵族式学校。地方设立州学、县学。唐初,国子监学生已经有三千多人,皇帝、官员、外交使节都会来学校进行讲演和学习听讲。除教育科目繁多以外,唐高宗还令当时在各学科有造诣的官员编写各科教材,指定为“国学行用”书籍。教育年限不等,有三年,也有七年,分科完成。学生来源也屏弃了魏晋唯出身的陋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科举考试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公元702年,武则天还创设武举,以选拔武术人才。唐朝后期,韩愈提出了按照人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强调教育对一个人品性的影响。唐朝教育随着国力日盛,继而发展成为国际教育。高丽,新罗,百济,日本,安南等国家都派遣了留学生或留学僧来国子监学习各科课程。据统计,当时中央和地方学校在学人员达到6万多人,各科人才备出,专科优异也可为官成为那个时期的主要体现。
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是最高行政长官。设司业二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设丞一人,督导学生学业。设主簿一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监。府州县学学生由长史掌管。国子监设有博士、助教、直讲等,主管经学教授。老师多以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充当。
弘文馆则是主要生源。崇文馆要求学生都是一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国子监为文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以上,四门学七品以上及庶人才学优异者都可参加。律学、书学和算学需八品以上并兼收社会专攻型人才。级别上,弘文馆、崇文馆最高,国子监次之。中央学校生源选拔主要来自贵族子弟及各地考试优异人才。地方官学中的优秀人才也可经推荐、考试后进入太学学习,平民入学者称“俊才”。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不一,入学时间也不相同。毕业年限分6年和9年两种,按学习科目划分。
官学分旬试、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试即10天一考,考试内容为背诵和讲解儒家经典。岁试即年终考试,考试内容以年内所学所有课程,分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分数线。下等为不及格,需重新学习,不及格三次则需延长在校时间,累至9年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毕业考由博士出题,国子监祭酒监考。各学学生能通二经者,平民能通三经者,才有资格考试。各地官学考试及格者由下往上,升入上级学校学习,直至升入太学、国子监学习。
宋代教育黄金期[编辑]
重文轻武政策[编辑]
宋初皇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来缓解武将谋国的压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待遇,这一政策也体现在国家教育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解除武将兵权的同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以文代武的政策。宋太宗以后后,提倡“用文德礼治”,“遵周孔之礼”,主张以儒学为修身之道,同时讲求佛道思想的作用。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兴学运动[编辑]
第一次兴学运动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即“庆历兴学”。旨在对教育机构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内容有在州县设立学校,扩大太学和国子监规模,增加讲经博士人数,规定凡受教育者才可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改为策、论、诗赋三种。但运动因组织者范仲淹被罢黜官职,只进行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结束。
第二次兴学运动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开始至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继续推进,由同平章事王安石倡导,改革内容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即所为三舍法,下舍成绩优秀升中舍,中舍优秀升上舍。熙宁四年五月在地方设立官学,拨学田,置小学教授。十月颁布“三舍法”,改革太学。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颁布太学令。改革科举取士的方法。王安石认为国家选拔人才应“本于学校”,提出停止明经试科,增加进士名额,取消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帖经和墨义内容,改为经义和策论。同时恢复各类专科学校。王安石还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兼文武”,在东京设立武学,教授军事知识。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设立了经义局,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讲解,汇编成《三经新义》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统一经学教材。此次兴学运动时间长,成效大,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兴学运动也中途而废。
第三次兴学运动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开始,这年八月,诏天下兴学,以“三舍法”令行天下。州置教授二员,县置小学。县学生选考升州学,州学生三年升太学。崇宁元年(1102年),由于太学生员爆满,朝廷又在城南专门建立了辟雍。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又下诏以学校取士,停废科举。崇宁兴学的目的在于恢复第二次兴学运动中的改革内容,学校制度变化不大。
官学私学的发展[编辑]
宋代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在路设立学官。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五经为主。
有宋一代,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了以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另外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院式私学的威望。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
教育理论[编辑]
两宋时期,由于国家重视文人,经济发达,使得国人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受教育的目的,怎么教育人,各时期没有统一观点。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为国家政治服务。范仲淹主张学以研究,为国家体制的改革服务。陈亮等人主张受教育是为了谋取功名,建功立业。这时期的学派代表都主张“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学习。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主张受教育要“明天理,灭人欲”,主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强调教育的连续性,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
辽金两国的教育[编辑]
辽金两朝为了巩固本民族在中原的统治,笼络文人,仿照中原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地方设州学、县学,并举行科举考试,推崇儒释道思想,对中国教育起到了推进作用。对于本民族,辽金还设立了特殊学校,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58年)创设女真国子学,仅限金人子弟优异者入学。地方还设立女真学府及京外医学。在宫廷还设立宫廷学校,专门教授宫女。
元朝教育的低迷[编辑]
元朝统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设立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三类学校。地方上各级行政区域除设立普通官学外,还设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医学,蒙古学,阴阳学。在农村还设立社学,社学是一种启蒙式的小学校。虽然元代也于公元1313年恢复科举制度,学习和考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讲解以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以注解《四书》为考试内容,也从元代开始。虽然元朝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但由于统治者过分强调种族优越性,将国家管辖的民族为为不同等级,蒙古有蒙古法,而汉人有汉法,造成种族对立。元朝的教育制度并没有缓和这种对立情绪,进而转变为大规模农民暴动,导致亡国。
明朝教育的兴盛[编辑]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编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并在刘基、宋濂等大臣的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明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学校,地方上,在内地省份设立府学、州学和县学,边疆省份设立卫学,统一名称为“儒学”,按照地方行政等级不同称为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等。洪武八年还在乡村设立社学,明孝宗弘治十七年还规定乡村每35户就要设立社学一所。中央以礼部作为全国教育管理机构,地方则在诸路设置学政等官掌管教育。
明朝为照顾功勋旧臣,对这些人的子孙特别优待,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进入学校学习。生源一般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部分,前二者,多为地方选拔的优秀学生,后二者多为官员子弟或对朝廷有物资贡献人的子孙。在国子监读书的称为监生。此外还有来自朝鲜和琉球的留学生也在国子监学习。
八股取士[编辑]
由于科举考试实行几百年,逐步完善,程序越来越复杂,而在考试内容方面也越来越狭窄。明朝科举考试提倡程朱理学,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四书”、“五经”又以《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材。并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统一教材。在考试模式上,也规定必须使用八股文写作,字数也受限制,内容不能自由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
书院政治[编辑]
明朝初期,书院教育模式被命令禁止,后又逐渐小范围恢复。但这时期的书院已经褪掉私学的角色,成为了官学的另一种形式。张居正当政时,以书院学生聚齐在一起发泄对朝廷不满为由,大量毁坏书院。明朝末年,无锡人顾宪成被罢官归还原籍,出于对朝廷政治的不满,遂聚徒讲学,并以东林书院为基地,不时议论朝政,和朝廷里的清流派相呼应,形成了历史上的“东林党”,逐渐卷入政治旋涡中,书院教育也逐渐失去以教育为主的功能,成了朝野政治斗争的工具。
王守仁的道德教育与明末启蒙教育理论[编辑]
明朝中叶,王守仁对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学提出批评,认为程朱理学讲求的品德修养和现实严重脱钩,应该将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义信等对自身的实际的道德修养,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养”,有事无事都要时刻对自身和外界进行是非错误的辨别。王守仁还主张对于萌芽教育,要顺应孩子的“乐嘻游而惮拘检”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激化,边界战争和内部人民暴动频起,以及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人性不分善恶,是与生俱来。他们批评程朱理学主张的中庸之道,反对无关外界的“修身养性”,提出教育要“经世致用”,学习各方面知识,反对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讲求学习和实践结合,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趋利避害,强调“履事、习事、实历、习行、习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清朝传统教育的衰落[编辑]
清代前期国家教育体系沿用明制,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主北京,恢复科举考试,并修复国子监,改称国学,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并设府道州县学,乡村设置社学、义学,边疆设置卫学。为满族和蒙古族设宗学、八旗学、蒙古学。后来在国学内设立满洲司,允许八旗子弟进入国学学习。清代前期教育和明朝教育体制变化不大,除进一步完善教育的基础建设以外,还增加老师的人数,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注重选师的能力和学识。清朝也接受外国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比如俄罗斯,琉球两国在不同时期都派遣过留学生。
清朝教育在考试方面对科举制度作了更严格的规定,在严肃制度、慎重科名、防止弊案作出了更细致的规定,并相应的提高了科举考试人员的待遇。顺治丁酉科作弊案和康熙辛卯科作弊案成为清代前期最著名的考场舞弊事件。由于清朝政府注重汉族知识分子,在科举考试中,规定宗室不参加乡、会试,旗人、蒙古人不得录为三甲。另外前期教育中,政府注重平衡各地的教育差距带来的考试不公平现象,按照各地教育的规模和入学人数分配考试录取名额。然而由于清朝在教材上以“四书”为主,考试内容也是在四书中寻章摘句,让考生根据官方注解进行解析,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学习面过于狭窄,达到不知古不识人的程度。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如火如荼,青年学生开始被派遣到外国留学,带回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回许多先进的观念。在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碰撞中,传统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来越受到留洋学生的轻视。张謇提出“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衰亡。但他不主张完全嫁接外国教育模式,提出严格教育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容闳提出中国教育应借鉴西方模式,取消科举考试,让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国家经历洋务运动、庚子国变之后,传统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评日间增多,以至于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废止了传统的科举考试,改设新学,先按传统考试发放录用人才,在设立小中大学堂之后,又根据成绩优劣授予功名式文凭。
新式教育的兴起[编辑]
教会学校的开办[编辑]
19世纪中叶,随着天主教会与基督教会进入中国,教会学校开始在中国出现。最早的教会学校是澳门的马礼逊学堂,培养了容闳、唐廷枢。到19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已达二千余所,在校生达四万名学生已上,一些新教学校在中学的基础上开设了大学班级,例如山东登州的文会馆以及上海的圣约翰书院。
洋务运动时期外事学校的兴起[编辑]
同文馆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八月,清政府和英国远征军签定了《南京条约》,国门打开的同时,也使许多有志之事努力翻译外国书籍,“睁眼看世界”。为了适应政府在和外国打交道上带来的不便,同治元年,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正式以教授外语的正规学校。学校刚开始只教授外国语言,以英法德意等国语言为主。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内容,学习外国在科学计算上的知识。学生来源于国子监的贡生、社会上的举人、以及低品级官员,后推广至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与五品以下官员,凡年在三十岁以内的都可以参加入学考试,则优录取。
上海方言馆
同治二年,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建议朝廷,“洋人总汇地,以上海、广东两口为最”,应该在上海按照同文馆例,也设立一所外国语学校。”朝廷采纳建议,又在上海设方言馆,意为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周边府县年十四岁的学童入校学习,聘西洋教师授课。同时聘请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教授经、史、文艺诸课。对于学成者,朝廷会按照成绩给予官职,分任于海关、通商等方面。广州也同时设立方言馆。
福建船厂
为了满足清政府在通商,外交,军事等方面需要大量人才的需要,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建议在福建建设福建船厂的同时,设立附属学堂。学堂分前后,前堂教授法语,学习造船技术,后堂教授英语,学习驾驶技术。同治十二年,派遣学生中的优秀者赴英法学习。
天津水师学堂
光绪八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设立,分为驾驶、管轮两科,以英语授课,兼习兵操、经史等科目。优秀者派遣出洋学习深造。
此外还有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专以教授外国科学知识的学校。
百日维新及新政期间的教育改革[编辑]
维新之前,各地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学学堂,如武昌两湖书院、天津北洋西学学堂、长沙时务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朝廷令将各省道、府、州、县学改称学堂,一律改习中西之学,废止科举。同时颁布《京师大学章程》,设立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袁世凯奏请在各省设立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学生入学依次递升,不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按照成绩优劣给予出身。新式学校兴起后,朝廷在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国家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各省道府州县依次设置劝学所,为地方教育管理机构,设督办,提倡小学教育,参照本地方教育模式订立章程,设立小学校。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分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豫备科三部分。按照西式大学模式,在专业分门别类,既学中国国文课也学外国语言,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美术音乐,无所不包。另外省级高等学堂按照政、艺分科,学习内容比大学堂稍少,实为大学预备学校。
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编辑]
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凑提出“兴学育才”、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仿日本学制。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公布后遭到诸多批评,因而未能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颁布张百熙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8%E5%8D%AF
上古[编辑]
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先秦到汉初[编辑]
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教育萌芽[编辑]
相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西周[编辑]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教育内容[编辑]
一为书、数,西周时,人们已经开始在学校教授基本的计算方法,类似今天的“九九乘法表”一样。二为射、御,主要教授学生驾驶车辆、战马,并学习射击等内容。三为礼、乐,此部分主要学习《周礼·春序》中记载的吉,凶,宾,军,嘉等礼仪规范。
教育方向[编辑]
一为西周统治者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涉猎广泛,文武兼备,周成王对伯禽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就是这个意思。二为统治者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在实际中熟练应用。三为周朝的教育侧重点不同,有前重武后重文现象。
教育特点[编辑]
西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在官府”,而且还专有教育的器具和材料,《周礼·地官司徒》说:“闾共祭器,旅共表器,党共射器,州共宾器,乡共吉凶礼乐之器”,可见礼乐之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物什。
东周[编辑]
-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荀子,主张恢复礼制,并开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孟子提出人性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恶。
-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清净无为。
- 墨家学派: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博爱,重实践、贵功用,在生产机械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
-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主张通过严酷的法律治理人民,强大国家。
- 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主张靠逻辑方法解决问题。
-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主张玄学思想。
- 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专长外交。
-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其思想较混杂。
- 农家:代表人物许行,专注农业技术。
- 小说家:代表人物宋钘,主要是搜集街谈巷语。唯此学说并不在九流之列。
-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专注于对战略战术的研究。唯此学说并不在九流十家之列。
秦[编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设博士之官,掌管全国教育,因多爱批评时政,丞相李斯提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并批评私学的存在,“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学议之”。秦始皇采纳李斯意见之后,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办私学,焚书坑儒,屠杀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学习的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古代教育遭到沉重打击。
两汉时代[编辑]
西汉时期,由于人才缺少,皇帝和政府都重视开办培养人才的机构。政治上“与民休息”,文化上前期崇尚黄老学说,讲究因循无为。然而董仲舒则在和汉武帝对话的过程中提出教育改革的重要建议,他相信“天人感应”,主张将所有学说统一到一家之上,为政治服务,提出“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以选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汉武帝于是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把儒家典籍《诗》《书》《易》《礼》《春秋》拔高到“经”的地位,并设儒家五博士,取消了其它各家传记博士,使朝廷教育方针向“独尊儒术”转变。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立太学,置弟子五十人,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其时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新形式的官办学校开始形成。同时汉武帝不断发布“征辟异才”、“贡举贤良方正”等诏令,提高士族阶层待遇,使得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都以通过进入中央和地方的官学机构学习,以求上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教育开始以儒学经典为主要教授和学习方向。将儒家经典作为课堂的必修教材。人们在官学学习儒家经典,进而通过“举孝廉”、“征茂才”、“举贤良方正”等方式进入政府。太学设立后,对学生的出身不做严格要求,为才华出众是举,并对家境贫寒者提供资助。
东汉初期,王充提出“人有善恶之分”,“性可教而为善”及“在所间染而善恶变艺”的观点,主张国家大量兴办学校,并通过行政手段给予保护。东汉后期,地方官办学校逐渐变的有规模,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从低级学校升入高级学校,最终到太学学习。太学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加,一度达到三万人,且朝教育规模化、生员多样化、参与政治方向发展。后来汉明帝始建官邸学,主要吸收贵胄子弟学习;而宦官势力膨胀之后,也在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创建自己的中央大学“鸿都门学”,意在与太学抗衡,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太学的生员可以和讲经博士探讨和切磋问题。同时东汉政府对太学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多出自太学,使得太学生员又向学而优则仕方向发展。考试方面,先以是否熟练掌握一门技艺为选拔前提,按高低分任职务,汉平帝时,进行选拔考试,“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通过选拔人才进入政府任职,提高了士族阶层的地位,更激励了学子的学习兴趣,东汉后期,因学生掌握技艺科目增多,选拔方式又改为通过年底考试,分高低来录取人才。东汉时期的太学学生参与政治的途径越来越多,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学生运动,在和宦官集团多次发生冲突。分析原因,一为太学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二为学生逐渐成为在野的清议主流,辨政成为应用知识的最佳途径。
两汉时期,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中央设太常兼管教育。蜀郡守文翁成都石室办学以后,地方学府兴起,由行政长官兼管。太学或其他中央学校以及地方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兼插六艺,在辞、赋、画、书等方面也无所不包。
私学方面虽然没有得到更多发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学接近。幼年以认字教育为主,少年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青年以研究和应用为主,基本和官办学校教授内容相同。
魏晋南北朝[编辑]
由于“丧乱弘多”,政局跌荡,官学衰落,士族阶层转而从《老子》、《庄子》和《周易》中找思想依靠,形成了“玄学清谈”。嵇康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教育内容除官学外,已不在以儒家经典为主,开始教授相对立的放任思想,有人提出“超名教,任自然”等观点,不再学宗一师,且不主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讲究清净无为。
地方私学兴盛起来,凭藉“朝章宽简,政网疏阔”却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情形是“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两个方向发展,而家族式教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模式,进而士族家庭人数繁多,逐渐形成了世族势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学为主,更兼玄学及博弈书算方面,并将儒释道相互掺杂,教授知识面也逐渐变广。此时民间多学经学,而贵族家庭则更倾向诗、书、朝仪等方面,有些家族则世代只通一门,或历史,或礼仪,或琴棋书画,王献之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后,听取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大小中正官,又中正官按照被选士人的家族出身及才学来选拔人才,由于这种选拔制度更看中家族出身,并不重视个人才学,所以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上层式选拔模式,为世人所诟病。
隋唐教育的系统化[编辑]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
隋朝[编辑]
隋文帝开国后,在中央设立了国子寺,设寺祭酒转管教育,又置博士、助学等充当老师。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大理寺同时设立了律学,教授法律。由于隋初学校系统发达,学生众多,但人才鲜少,隋文帝下诏废天下之学,只保留国子寺一所综合式学校。国子学后改称太学,而隋炀帝以后,国子寺改为国子监,并在地方设立庠、序等学校,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由于隋炀帝好兴边事,战争不断,学校教育最终变的徒有其表,失去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意义。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教育和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由于创制之初,规矩尚不完备,考试内容、方式等没有定式,所以对国家教育未形成重要影响。
唐朝[编辑]
唐朝是中国教育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唐高祖建制以后,继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国子监之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两所贵族式学校。地方设立州学、县学。唐初,国子监学生已经有三千多人,皇帝、官员、外交使节都会来学校进行讲演和学习听讲。除教育科目繁多以外,唐高宗还令当时在各学科有造诣的官员编写各科教材,指定为“国学行用”书籍。教育年限不等,有三年,也有七年,分科完成。学生来源也屏弃了魏晋唯出身的陋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科举考试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公元702年,武则天还创设武举,以选拔武术人才。唐朝后期,韩愈提出了按照人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强调教育对一个人品性的影响。唐朝教育随着国力日盛,继而发展成为国际教育。高丽,新罗,百济,日本,安南等国家都派遣了留学生或留学僧来国子监学习各科课程。据统计,当时中央和地方学校在学人员达到6万多人,各科人才备出,专科优异也可为官成为那个时期的主要体现。
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是最高行政长官。设司业二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设丞一人,督导学生学业。设主簿一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监。府州县学学生由长史掌管。国子监设有博士、助教、直讲等,主管经学教授。老师多以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充当。
弘文馆则是主要生源。崇文馆要求学生都是一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国子监为文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以上,四门学七品以上及庶人才学优异者都可参加。律学、书学和算学需八品以上并兼收社会专攻型人才。级别上,弘文馆、崇文馆最高,国子监次之。中央学校生源选拔主要来自贵族子弟及各地考试优异人才。地方官学中的优秀人才也可经推荐、考试后进入太学学习,平民入学者称“俊才”。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不一,入学时间也不相同。毕业年限分6年和9年两种,按学习科目划分。
官学分旬试、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试即10天一考,考试内容为背诵和讲解儒家经典。岁试即年终考试,考试内容以年内所学所有课程,分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分数线。下等为不及格,需重新学习,不及格三次则需延长在校时间,累至9年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毕业考由博士出题,国子监祭酒监考。各学学生能通二经者,平民能通三经者,才有资格考试。各地官学考试及格者由下往上,升入上级学校学习,直至升入太学、国子监学习。
宋代教育黄金期[编辑]
重文轻武政策[编辑]
宋初皇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来缓解武将谋国的压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待遇,这一政策也体现在国家教育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解除武将兵权的同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以文代武的政策。宋太宗以后后,提倡“用文德礼治”,“遵周孔之礼”,主张以儒学为修身之道,同时讲求佛道思想的作用。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兴学运动[编辑]
第一次兴学运动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即“庆历兴学”。旨在对教育机构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内容有在州县设立学校,扩大太学和国子监规模,增加讲经博士人数,规定凡受教育者才可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改为策、论、诗赋三种。但运动因组织者范仲淹被罢黜官职,只进行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结束。
第二次兴学运动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开始至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继续推进,由同平章事王安石倡导,改革内容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即所为三舍法,下舍成绩优秀升中舍,中舍优秀升上舍。熙宁四年五月在地方设立官学,拨学田,置小学教授。十月颁布“三舍法”,改革太学。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颁布太学令。改革科举取士的方法。王安石认为国家选拔人才应“本于学校”,提出停止明经试科,增加进士名额,取消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帖经和墨义内容,改为经义和策论。同时恢复各类专科学校。王安石还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兼文武”,在东京设立武学,教授军事知识。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设立了经义局,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讲解,汇编成《三经新义》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统一经学教材。此次兴学运动时间长,成效大,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兴学运动也中途而废。
第三次兴学运动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开始,这年八月,诏天下兴学,以“三舍法”令行天下。州置教授二员,县置小学。县学生选考升州学,州学生三年升太学。崇宁元年(1102年),由于太学生员爆满,朝廷又在城南专门建立了辟雍。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又下诏以学校取士,停废科举。崇宁兴学的目的在于恢复第二次兴学运动中的改革内容,学校制度变化不大。
官学私学的发展[编辑]
有宋一代,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了以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另外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院式私学的威望。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
教育理论[编辑]
两宋时期,由于国家重视文人,经济发达,使得国人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受教育的目的,怎么教育人,各时期没有统一观点。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为国家政治服务。范仲淹主张学以研究,为国家体制的改革服务。陈亮等人主张受教育是为了谋取功名,建功立业。这时期的学派代表都主张“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学习。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主张受教育要“明天理,灭人欲”,主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强调教育的连续性,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
辽金两国的教育[编辑]
辽金两朝为了巩固本民族在中原的统治,笼络文人,仿照中原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地方设州学、县学,并举行科举考试,推崇儒释道思想,对中国教育起到了推进作用。对于本民族,辽金还设立了特殊学校,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58年)创设女真国子学,仅限金人子弟优异者入学。地方还设立女真学府及京外医学。在宫廷还设立宫廷学校,专门教授宫女。
元朝教育的低迷[编辑]
元朝统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设立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三类学校。地方上各级行政区域除设立普通官学外,还设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医学,蒙古学,阴阳学。在农村还设立社学,社学是一种启蒙式的小学校。虽然元代也于公元1313年恢复科举制度,学习和考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讲解以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以注解《四书》为考试内容,也从元代开始。虽然元朝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但由于统治者过分强调种族优越性,将国家管辖的民族为为不同等级,蒙古有蒙古法,而汉人有汉法,造成种族对立。元朝的教育制度并没有缓和这种对立情绪,进而转变为大规模农民暴动,导致亡国。
明朝教育的兴盛[编辑]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编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并在刘基、宋濂等大臣的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明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学校,地方上,在内地省份设立府学、州学和县学,边疆省份设立卫学,统一名称为“儒学”,按照地方行政等级不同称为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等。洪武八年还在乡村设立社学,明孝宗弘治十七年还规定乡村每35户就要设立社学一所。中央以礼部作为全国教育管理机构,地方则在诸路设置学政等官掌管教育。
明朝为照顾功勋旧臣,对这些人的子孙特别优待,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进入学校学习。生源一般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部分,前二者,多为地方选拔的优秀学生,后二者多为官员子弟或对朝廷有物资贡献人的子孙。在国子监读书的称为监生。此外还有来自朝鲜和琉球的留学生也在国子监学习。
八股取士[编辑]
由于科举考试实行几百年,逐步完善,程序越来越复杂,而在考试内容方面也越来越狭窄。明朝科举考试提倡程朱理学,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四书”、“五经”又以《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材。并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统一教材。在考试模式上,也规定必须使用八股文写作,字数也受限制,内容不能自由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
书院政治[编辑]
明朝初期,书院教育模式被命令禁止,后又逐渐小范围恢复。但这时期的书院已经褪掉私学的角色,成为了官学的另一种形式。张居正当政时,以书院学生聚齐在一起发泄对朝廷不满为由,大量毁坏书院。明朝末年,无锡人顾宪成被罢官归还原籍,出于对朝廷政治的不满,遂聚徒讲学,并以东林书院为基地,不时议论朝政,和朝廷里的清流派相呼应,形成了历史上的“东林党”,逐渐卷入政治旋涡中,书院教育也逐渐失去以教育为主的功能,成了朝野政治斗争的工具。
王守仁的道德教育与明末启蒙教育理论[编辑]
明朝中叶,王守仁对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学提出批评,认为程朱理学讲求的品德修养和现实严重脱钩,应该将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义信等对自身的实际的道德修养,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养”,有事无事都要时刻对自身和外界进行是非错误的辨别。王守仁还主张对于萌芽教育,要顺应孩子的“乐嘻游而惮拘检”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激化,边界战争和内部人民暴动频起,以及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人性不分善恶,是与生俱来。他们批评程朱理学主张的中庸之道,反对无关外界的“修身养性”,提出教育要“经世致用”,学习各方面知识,反对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讲求学习和实践结合,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趋利避害,强调“履事、习事、实历、习行、习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清朝传统教育的衰落[编辑]
清代前期国家教育体系沿用明制,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主北京,恢复科举考试,并修复国子监,改称国学,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并设府道州县学,乡村设置社学、义学,边疆设置卫学。为满族和蒙古族设宗学、八旗学、蒙古学。后来在国学内设立满洲司,允许八旗子弟进入国学学习。清代前期教育和明朝教育体制变化不大,除进一步完善教育的基础建设以外,还增加老师的人数,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注重选师的能力和学识。清朝也接受外国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比如俄罗斯,琉球两国在不同时期都派遣过留学生。
清朝教育在考试方面对科举制度作了更严格的规定,在严肃制度、慎重科名、防止弊案作出了更细致的规定,并相应的提高了科举考试人员的待遇。顺治丁酉科作弊案和康熙辛卯科作弊案成为清代前期最著名的考场舞弊事件。由于清朝政府注重汉族知识分子,在科举考试中,规定宗室不参加乡、会试,旗人、蒙古人不得录为三甲。另外前期教育中,政府注重平衡各地的教育差距带来的考试不公平现象,按照各地教育的规模和入学人数分配考试录取名额。然而由于清朝在教材上以“四书”为主,考试内容也是在四书中寻章摘句,让考生根据官方注解进行解析,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学习面过于狭窄,达到不知古不识人的程度。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如火如荼,青年学生开始被派遣到外国留学,带回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回许多先进的观念。在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碰撞中,传统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来越受到留洋学生的轻视。张謇提出“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衰亡。但他不主张完全嫁接外国教育模式,提出严格教育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容闳提出中国教育应借鉴西方模式,取消科举考试,让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国家经历洋务运动、庚子国变之后,传统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评日间增多,以至于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废止了传统的科举考试,改设新学,先按传统考试发放录用人才,在设立小中大学堂之后,又根据成绩优劣授予功名式文凭。
新式教育的兴起[编辑]
教会学校的开办[编辑]
19世纪中叶,随着天主教会与基督教会进入中国,教会学校开始在中国出现。最早的教会学校是澳门的马礼逊学堂,培养了容闳、唐廷枢。到19世纪末,教会学校总数已达二千余所,在校生达四万名学生已上,一些新教学校在中学的基础上开设了大学班级,例如山东登州的文会馆以及上海的圣约翰书院。
洋务运动时期外事学校的兴起[编辑]
同文馆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八月,清政府和英国远征军签定了《南京条约》,国门打开的同时,也使许多有志之事努力翻译外国书籍,“睁眼看世界”。为了适应政府在和外国打交道上带来的不便,同治元年,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正式以教授外语的正规学校。学校刚开始只教授外国语言,以英法德意等国语言为主。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内容,学习外国在科学计算上的知识。学生来源于国子监的贡生、社会上的举人、以及低品级官员,后推广至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与五品以下官员,凡年在三十岁以内的都可以参加入学考试,则优录取。
上海方言馆
同治二年,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建议朝廷,“洋人总汇地,以上海、广东两口为最”,应该在上海按照同文馆例,也设立一所外国语学校。”朝廷采纳建议,又在上海设方言馆,意为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周边府县年十四岁的学童入校学习,聘西洋教师授课。同时聘请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教授经、史、文艺诸课。对于学成者,朝廷会按照成绩给予官职,分任于海关、通商等方面。广州也同时设立方言馆。
福建船厂
为了满足清政府在通商,外交,军事等方面需要大量人才的需要,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建议在福建建设福建船厂的同时,设立附属学堂。学堂分前后,前堂教授法语,学习造船技术,后堂教授英语,学习驾驶技术。同治十二年,派遣学生中的优秀者赴英法学习。
天津水师学堂
光绪八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设立,分为驾驶、管轮两科,以英语授课,兼习兵操、经史等科目。优秀者派遣出洋学习深造。
此外还有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专以教授外国科学知识的学校。
百日维新及新政期间的教育改革[编辑]
维新之前,各地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学学堂,如武昌两湖书院、天津北洋西学学堂、长沙时务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朝廷令将各省道、府、州、县学改称学堂,一律改习中西之学,废止科举。同时颁布《京师大学章程》,设立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袁世凯奏请在各省设立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学生入学依次递升,不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按照成绩优劣给予出身。新式学校兴起后,朝廷在光绪三十一年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国家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各省道府州县依次设置劝学所,为地方教育管理机构,设督办,提倡小学教育,参照本地方教育模式订立章程,设立小学校。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分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豫备科三部分。按照西式大学模式,在专业分门别类,既学中国国文课也学外国语言,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美术音乐,无所不包。另外省级高等学堂按照政、艺分科,学习内容比大学堂稍少,实为大学预备学校。
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编辑]
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凑提出“兴学育才”、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仿日本学制。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公布后遭到诸多批评,因而未能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颁布张百熙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8%E5%8D%AF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留美[编辑]
在洋务运动中,出于对先进人才的需要,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第一批留学幼童,“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到光绪二年(1875年),共派出120名,计划学习15年。由于学生学成之后,受到外国先进观念影响,倾向开化、革命,甚至剪掉辫子,顶撞中方管理人员,国内守旧派诋毁留学成果。政府于是决定在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撤回所有留美学生。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 公元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案,留美学生日渐增多,到1910年,达到600多人。清政府规定,留学生“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同时,清政府还向俄罗斯派遣少量满蒙留学生,以小学生为主,多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字。留学生有官费生也有自费生,留学学习阶段亦不相同。有从小学,有从中学,有从大学,参差不齐。学习期限,最断三个月,最长七、八年不等。学习内容多以法律、政治、军事为主。
留欧[编辑]
在派遣学生留美后不久,政府又向欧洲派遣留学生。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奏准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造船、驾驶。在1877年、1881年、1886年,1897年,先后四次派出留英学生三十四名、留法学生四十九名(其中九名艺徒)、留德学生两名,共八十五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造船工业、海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骨干,著名人物有严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圭、萨镇冰、魏瀚、刘冠雄等。 公元1890年以后,清政府还通过使馆派遣少量的“使馆学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规定驻英法俄德美五国公使每届任期内可常留学生两名,共十名。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5年),又奏准派赴英法俄德留学生各四名,共十六名,留学费用由使馆拨给。
留日[编辑]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看到日本通过学习外国科技自强,在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6年)决定向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同时鼓励国内有条件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此时,留学生分为官派和自费。大多学成回国,成为外交、医学、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包括蒋中正、阎锡山、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方声洞、胡汉民、居正、焦达峰、陈其美、朱执信、廖仲恺、鲁迅、陈独秀等都在此列。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0年)留日学生总数已达143人。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1年)起,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并规定留学归来分别赏予功名、授以官职。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出国留学成为上进求官的另一条出路。据统计,1901年留日学生人数为274人,1902年夏为614人,1904年为1454人,1905年冬为2560人,1906年夏为12909人,年底达17860人,为留日学生人数的最高峰。 由于留日学生中倾向革命的人越来越多,团体林立,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政府对赴日留学作出限制,1907年以后,留学生人数开始逐年减少,不过两千人。面向中国留学生的著名学校有东京成城学校、东京弘文学院、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民国教育[编辑]
辛亥革命后,由于清末新式教育制度已基本完备,民国政府基本上继承了清朝的教育体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将原掌管教育、文化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保留下属机构不变。在教育界,从清末借鉴日本转向在民初主要借鉴美国。
初建现代教育体系[编辑]
1916年至1923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兼容并包”的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风气;陶行知、郭秉文在南京高师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倡导选科制、学分制、男女同校,逐渐在全国教育界通行。张伯苓与严修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包括南开大学)。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行“壬戌学制”,标志着现代教育体系在中国的确立。
民国1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又成立了教育行政委员会来取代教育部的权力。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民国17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教育部组织法》,规定教育部为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下设国民教育司、中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体育司、总务司、教育研究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侨民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法规委员会、国语推行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和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等。
教会学校的演变[编辑]
主条目:中国基督教会学校列表
至民国初年,在华教会学校增到六千所,在校学生达三十万名。主要在1900年-1918年间,新教教会在中国的主要城市中陆续开设了十余所大学,包括东吴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湘雅医学院、华中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岭南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差会背景。天主教会的学校仍以初等教育为主,所办大学在1920年以前仅有上海震旦大学1所,在1920年代增设了2所(天津工商学院和北京辅仁大学)。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期民族主义高涨,掀起了了抵制西方教会学校的运动,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以金陵大学为首,西方教会学校陆续向中国教育部注册,并不得强行开设宗教课程、强制宗教信仰及礼拜。这些教会学校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下全部与西方差会脱离了关系,在次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中,所有前教会大学全部被撤销、合并。有部分教会学校后来在台湾等地复校。
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编辑]
1920年代至1930年代,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实践在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满洲国实行的教育[编辑]
主条目:满洲国
礼乐教化[编辑]
满洲国时期(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7日,地域包括东北三省和北朝鲜),满洲国学校教育大量将日本神道教和琉球神道的宗教仪式融入学校教育:中小学每天早上须向新京作“满洲帝宫遥拜”,再向日本东京方向作“日本天皇陛下遥拜”,规定在学校每届春丁仪式和秋丁仪式举行祀孔,是人数众多流程复杂的宗教仪式。学生同时须以日语背诵皇帝诏书《国民训》。[1]体育课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照搬日本,称为“满洲体育教授参考书”。 1944年,文教部制定了统一的教材《学校体育科教授要目》。运动竞赛花样繁多,有每逢满洲国建国纪念日前后举行的“建国纪念运动会”;每逢重大事件,便举行“庆祝运动会”等。
国教[编辑]
重要:“A”以下一般未知,一般史书以日本名义,真实情况未知。
满洲国官方早期实行孔教之王道教育,"行王道,乐天命”。全面恢复礼乐,大排祭孔典礼,并有琉球神道特色的“关岳祭”(一种贞烈祭祀,用来激发报复情绪,产生仇恨)。但是“关之配岳,自民国始,为古之无”[2],
重要:以下推测,来源依照主要网站和民间故事只确定大致过程,执行人A尚无法确定:
之后“A”再推行“国家祭祀”,推行神道天照大神祭祀,以试图唤起当地民众对天皇统治的认同。虽然此举曾在台湾、朝鲜广获成功,但在满洲国存在傀儡皇帝溥仪的问题,不像能在台湾那样将郑氏吹嘘成大禹之后人、在朝鲜将韩氏吹嘘成舜之后人,然后再号称禹、舜都是黄帝玄孙,还比天照大神小一辈,通过如此颠倒辈分的忽悠,便将民间的敬祖信仰捆绑到神道,为日本天皇的殖民扩张服务。(现在的分子遗传学证明:琉球人是大和民族的延续,大和民族是满族、朝鲜族的延续,与汉族、蒙古族、南岛语族一起为蒙古人种)
对于溥仪这个“满洲国皇帝”难题可不能如此转换,而且“儒家”有潜在反制“人神合一”的威力。“A”最终解释为:天皇行的“皇道”是对满洲国“王道”的指引,行“王道”需在“皇道”指导之下方可。同时"A"方面禁止溥仪祭奠自己皇家爱新觉罗的列祖位,并将孔子、天照大神、释迦摩尼、基督祭坛位同列于庙堂,以矮化孔子牌位。至此,神道教在满洲国具有国教的地位,但最终其仍被“儒化”,儒家有言"易为群经之首"。
军训[编辑]
日本采用古代匈奴和亚马逊的母系氏族,以"寮母制"使得青年男子产生强烈性狂躁,进而产生进攻欲和强暴欲,之后又有花嫁制,让年轻女性公开挑选男丁,但在数量上大多数男性无法被选上,因此又增加性竞争压力。
教育机构[编辑]
满洲国设立的大专院校有二十所,参与其事绝大部分是日本人。当时的满洲建国大学,教师90%以上为日本人,用日语授课。少数的非日本人用汉语或者蒙语授课。建国大学每年招生150人中,一半是日本人,另外满洲人50名(在满洲国汉族和满洲族人都称为满洲人),朝鲜、蒙古和白俄共25名。满洲国拥有一万两千所小学、两百所中学、一百四十所师道学校(院),以及五十所技术及专业学校(院)和一些军官学校。在满洲国教育系统中,共有六十万学生和两万五千名教师。另外,还有一千六百所私立学校(日本批准),一百五十所宗教学校以及哈尔滨地区的二十五所俄国学校。
士官和教师培养[编辑]
满洲国专门培养政府中枢高层官僚的大同学院和建国大学,延长学制两倍为6年,招收学生以日本人为主,亦有少数中国人。除人文、科学的教育外,重视学生的品格与体魄的培养训练,乡村学校注重学生对农业知识与科学耕种的训练,女学生还有家政训练课程。借此意图培养轻人文,重技能的供驱使满洲国民。满洲国的各级教师的培养较严格,对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有严格的制度。[1]
解体后[编辑]
在满洲国解体后,很多满洲国军人(包括部分日本人)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军所歧视,认为他们曾接受“奴化教育”。相比之下,由于中国***很早就重视在东北三省展开“地下活动”,如1921年-1934年属于中共中央北方局管区,1935-1949年属于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管区,因此这些投降的军人和许多技术骨干人员投奔当时正在扩充力量的中共军队。其中的某些技术兵种人员日后成为中共军队相关兵种如空军、炮兵和装甲兵等的骨干力量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满洲后,全面接收满洲军二十余万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成建制收编,即日籍解放军(本籍为朝鲜)。
体制更新与大学繁多[编辑]
在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尚模仿日本制度,设立大量的专门学校及单科大学。至国民政府北伐后,美国制度成为主流并被确定,以在每一省设立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为目标,中间虽有抗战破坏,但至1948年时,以目前可取得资料而言,除内外蒙古,黑龙江,宁夏,河北,青海,西藏,新疆之外,其他省市皆有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东北以三省计算,直辖市只考虑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到国府迁台前,全国已有32个国立大学。
教育与政治分离时期[编辑]
私立学校兴起[编辑]
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台湾教育[编辑]
主条目:台湾教育史#日治时期
主条目:香港教育史
民国迁台时期[编辑]
主条目:台湾教育史#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编辑]
院系调整与教育模式革命化[编辑]
主条目:院系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模式改向苏联方式发展。将原先的综合性大学进行拆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工业技术人才,故当时中国创建了大量的技术学院。同时,高考也正式设立于1955年。
1950年代的扫盲运动[编辑]
扫盲运动是建国初党领导的主要是面向社会下层的群众运动。50年代初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
知识青年下乡运动[编辑]
主条目:上山下乡运动
***对中国教育的破坏[编辑]
文革的爆发导致全国所有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被取消。知识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数被下放进行体力劳动,有些则遭到残酷对待,财产被没收,被批为“臭老九”等。总体而言,***耽误了整整一代人。正在接受教育的人被迫停止继续教育;没有接受教育的人丧失了机会。其对中国人的素质与中国教育的破坏耽搁是毋庸质疑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编辑]
高考直到1977年文革结束后才举行,那一年考生的平均年龄是最大的,录取率也是最低的。1999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大学扩招政策虽然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不过近几年流弊开始一显现。升学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补习班大量增长。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起薪也直直落。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在大学生的素质明显滑坡。“教育产业化”政策让各个学校的收费猛涨,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难以承担。择校之风与应试教育的情况也没有改善。同时,近些年虽然中国出现了一些私立学校,但普遍经营状况不理想。无法对公立学校构成威胁,其中原因仍待观察。此外,有些民间私塾教育机构在悄然兴起,但多被政府封杀。如上海孟母堂。
回归后的香港、澳门教育[编辑]
香港、澳门在回归中国后,教育制度没有太大转变。2010年香港即将把中学-大学转为三三四学制。
在洋务运动中,出于对先进人才的需要,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第一批留学幼童,“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到光绪二年(1875年),共派出120名,计划学习15年。由于学生学成之后,受到外国先进观念影响,倾向开化、革命,甚至剪掉辫子,顶撞中方管理人员,国内守旧派诋毁留学成果。政府于是决定在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撤回所有留美学生。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 公元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案,留美学生日渐增多,到1910年,达到600多人。清政府规定,留学生“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同时,清政府还向俄罗斯派遣少量满蒙留学生,以小学生为主,多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字。留学生有官费生也有自费生,留学学习阶段亦不相同。有从小学,有从中学,有从大学,参差不齐。学习期限,最断三个月,最长七、八年不等。学习内容多以法律、政治、军事为主。
留欧[编辑]
在派遣学生留美后不久,政府又向欧洲派遣留学生。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奏准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造船、驾驶。在1877年、1881年、1886年,1897年,先后四次派出留英学生三十四名、留法学生四十九名(其中九名艺徒)、留德学生两名,共八十五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造船工业、海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骨干,著名人物有严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圭、萨镇冰、魏瀚、刘冠雄等。 公元1890年以后,清政府还通过使馆派遣少量的“使馆学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规定驻英法俄德美五国公使每届任期内可常留学生两名,共十名。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5年),又奏准派赴英法俄德留学生各四名,共十六名,留学费用由使馆拨给。
留日[编辑]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看到日本通过学习外国科技自强,在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6年)决定向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同时鼓励国内有条件人家子弟出洋留学。此时,留学生分为官派和自费。大多学成回国,成为外交、医学、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包括蒋中正、阎锡山、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方声洞、胡汉民、居正、焦达峰、陈其美、朱执信、廖仲恺、鲁迅、陈独秀等都在此列。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0年)留日学生总数已达143人。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1年)起,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并规定留学归来分别赏予功名、授以官职。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出国留学成为上进求官的另一条出路。据统计,1901年留日学生人数为274人,1902年夏为614人,1904年为1454人,1905年冬为2560人,1906年夏为12909人,年底达17860人,为留日学生人数的最高峰。 由于留日学生中倾向革命的人越来越多,团体林立,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政府对赴日留学作出限制,1907年以后,留学生人数开始逐年减少,不过两千人。面向中国留学生的著名学校有东京成城学校、东京弘文学院、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民国教育[编辑]
辛亥革命后,由于清末新式教育制度已基本完备,民国政府基本上继承了清朝的教育体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将原掌管教育、文化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保留下属机构不变。在教育界,从清末借鉴日本转向在民初主要借鉴美国。
初建现代教育体系[编辑]
1916年至1923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兼容并包”的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风气;陶行知、郭秉文在南京高师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倡导选科制、学分制、男女同校,逐渐在全国教育界通行。张伯苓与严修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包括南开大学)。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行“壬戌学制”,标志着现代教育体系在中国的确立。
民国1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又成立了教育行政委员会来取代教育部的权力。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民国17年12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教育部组织法》,规定教育部为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下设国民教育司、中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体育司、总务司、教育研究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侨民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法规委员会、国语推行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和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等。
教会学校的演变[编辑]
主条目:中国基督教会学校列表
至民国初年,在华教会学校增到六千所,在校学生达三十万名。主要在1900年-1918年间,新教教会在中国的主要城市中陆续开设了十余所大学,包括东吴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湘雅医学院、华中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岭南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差会背景。天主教会的学校仍以初等教育为主,所办大学在1920年以前仅有上海震旦大学1所,在1920年代增设了2所(天津工商学院和北京辅仁大学)。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期民族主义高涨,掀起了了抵制西方教会学校的运动,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以金陵大学为首,西方教会学校陆续向中国教育部注册,并不得强行开设宗教课程、强制宗教信仰及礼拜。这些教会学校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下全部与西方差会脱离了关系,在次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中,所有前教会大学全部被撤销、合并。有部分教会学校后来在台湾等地复校。
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编辑]
1920年代至1930年代,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的实践在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满洲国实行的教育[编辑]
主条目:满洲国
礼乐教化[编辑]
满洲国时期(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7日,地域包括东北三省和北朝鲜),满洲国学校教育大量将日本神道教和琉球神道的宗教仪式融入学校教育:中小学每天早上须向新京作“满洲帝宫遥拜”,再向日本东京方向作“日本天皇陛下遥拜”,规定在学校每届春丁仪式和秋丁仪式举行祀孔,是人数众多流程复杂的宗教仪式。学生同时须以日语背诵皇帝诏书《国民训》。[1]体育课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照搬日本,称为“满洲体育教授参考书”。 1944年,文教部制定了统一的教材《学校体育科教授要目》。运动竞赛花样繁多,有每逢满洲国建国纪念日前后举行的“建国纪念运动会”;每逢重大事件,便举行“庆祝运动会”等。
国教[编辑]
重要:“A”以下一般未知,一般史书以日本名义,真实情况未知。
满洲国官方早期实行孔教之王道教育,"行王道,乐天命”。全面恢复礼乐,大排祭孔典礼,并有琉球神道特色的“关岳祭”(一种贞烈祭祀,用来激发报复情绪,产生仇恨)。但是“关之配岳,自民国始,为古之无”[2],
重要:以下推测,来源依照主要网站和民间故事只确定大致过程,执行人A尚无法确定:
之后“A”再推行“国家祭祀”,推行神道天照大神祭祀,以试图唤起当地民众对天皇统治的认同。虽然此举曾在台湾、朝鲜广获成功,但在满洲国存在傀儡皇帝溥仪的问题,不像能在台湾那样将郑氏吹嘘成大禹之后人、在朝鲜将韩氏吹嘘成舜之后人,然后再号称禹、舜都是黄帝玄孙,还比天照大神小一辈,通过如此颠倒辈分的忽悠,便将民间的敬祖信仰捆绑到神道,为日本天皇的殖民扩张服务。(现在的分子遗传学证明:琉球人是大和民族的延续,大和民族是满族、朝鲜族的延续,与汉族、蒙古族、南岛语族一起为蒙古人种)
对于溥仪这个“满洲国皇帝”难题可不能如此转换,而且“儒家”有潜在反制“人神合一”的威力。“A”最终解释为:天皇行的“皇道”是对满洲国“王道”的指引,行“王道”需在“皇道”指导之下方可。同时"A"方面禁止溥仪祭奠自己皇家爱新觉罗的列祖位,并将孔子、天照大神、释迦摩尼、基督祭坛位同列于庙堂,以矮化孔子牌位。至此,神道教在满洲国具有国教的地位,但最终其仍被“儒化”,儒家有言"易为群经之首"。
军训[编辑]
日本采用古代匈奴和亚马逊的母系氏族,以"寮母制"使得青年男子产生强烈性狂躁,进而产生进攻欲和强暴欲,之后又有花嫁制,让年轻女性公开挑选男丁,但在数量上大多数男性无法被选上,因此又增加性竞争压力。
教育机构[编辑]
满洲国设立的大专院校有二十所,参与其事绝大部分是日本人。当时的满洲建国大学,教师90%以上为日本人,用日语授课。少数的非日本人用汉语或者蒙语授课。建国大学每年招生150人中,一半是日本人,另外满洲人50名(在满洲国汉族和满洲族人都称为满洲人),朝鲜、蒙古和白俄共25名。满洲国拥有一万两千所小学、两百所中学、一百四十所师道学校(院),以及五十所技术及专业学校(院)和一些军官学校。在满洲国教育系统中,共有六十万学生和两万五千名教师。另外,还有一千六百所私立学校(日本批准),一百五十所宗教学校以及哈尔滨地区的二十五所俄国学校。
士官和教师培养[编辑]
满洲国专门培养政府中枢高层官僚的大同学院和建国大学,延长学制两倍为6年,招收学生以日本人为主,亦有少数中国人。除人文、科学的教育外,重视学生的品格与体魄的培养训练,乡村学校注重学生对农业知识与科学耕种的训练,女学生还有家政训练课程。借此意图培养轻人文,重技能的供驱使满洲国民。满洲国的各级教师的培养较严格,对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有严格的制度。[1]
解体后[编辑]
在满洲国解体后,很多满洲国军人(包括部分日本人)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军所歧视,认为他们曾接受“奴化教育”。相比之下,由于中国***很早就重视在东北三省展开“地下活动”,如1921年-1934年属于中共中央北方局管区,1935-1949年属于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管区,因此这些投降的军人和许多技术骨干人员投奔当时正在扩充力量的中共军队。其中的某些技术兵种人员日后成为中共军队相关兵种如空军、炮兵和装甲兵等的骨干力量之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满洲后,全面接收满洲军二十余万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成建制收编,即日籍解放军(本籍为朝鲜)。
体制更新与大学繁多[编辑]
在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尚模仿日本制度,设立大量的专门学校及单科大学。至国民政府北伐后,美国制度成为主流并被确定,以在每一省设立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为目标,中间虽有抗战破坏,但至1948年时,以目前可取得资料而言,除内外蒙古,黑龙江,宁夏,河北,青海,西藏,新疆之外,其他省市皆有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东北以三省计算,直辖市只考虑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到国府迁台前,全国已有32个国立大学。
教育与政治分离时期[编辑]
私立学校兴起[编辑]
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台湾教育[编辑]
主条目:台湾教育史#日治时期
主条目:香港教育史
民国迁台时期[编辑]
主条目:台湾教育史#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编辑]
院系调整与教育模式革命化[编辑]
主条目:院系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模式改向苏联方式发展。将原先的综合性大学进行拆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工业技术人才,故当时中国创建了大量的技术学院。同时,高考也正式设立于1955年。
1950年代的扫盲运动[编辑]
扫盲运动是建国初党领导的主要是面向社会下层的群众运动。50年代初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
知识青年下乡运动[编辑]
主条目:上山下乡运动
***对中国教育的破坏[编辑]
文革的爆发导致全国所有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被取消。知识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数被下放进行体力劳动,有些则遭到残酷对待,财产被没收,被批为“臭老九”等。总体而言,***耽误了整整一代人。正在接受教育的人被迫停止继续教育;没有接受教育的人丧失了机会。其对中国人的素质与中国教育的破坏耽搁是毋庸质疑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编辑]
高考直到1977年文革结束后才举行,那一年考生的平均年龄是最大的,录取率也是最低的。1999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大学扩招政策虽然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不过近几年流弊开始一显现。升学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补习班大量增长。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起薪也直直落。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在大学生的素质明显滑坡。“教育产业化”政策让各个学校的收费猛涨,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难以承担。择校之风与应试教育的情况也没有改善。同时,近些年虽然中国出现了一些私立学校,但普遍经营状况不理想。无法对公立学校构成威胁,其中原因仍待观察。此外,有些民间私塾教育机构在悄然兴起,但多被政府封杀。如上海孟母堂。
回归后的香港、澳门教育[编辑]
香港、澳门在回归中国后,教育制度没有太大转变。2010年香港即将把中学-大学转为三三四学制。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七成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除数钱从来用不着
2013-10-25 14:51:39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有29688人参与
分享到
2013-10-25 14:51:39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有29688人参与
分享到
继北京高考英语降分引发热议后,数学又引发了大家的集体吐槽,对于高考数学,网上喊“滚”一片,并纷纷吐槽被数学虐过的那些年。认为数学难度太大,平时生活中,买菜什么的需要用到几何函数吗?而反对“滚”的则认为学数学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教人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中国的高考数学题震惊国外学者。在第六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上,中方展示的高考考题令外国学者惊呼“英国大学一年级的数学考题是勾股定理,中国高考的几何题需要做出这么多辅助线”,而中国学者却一片默然。
新浪微博关于“数学该滚出高考吗”的调查显示,截至今日,已有近10万网友参与投票讨论。其中,7万多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称自己仅是“做题机器”,实际生活中真正广泛使用的只有加减乘除;仅有2万多网友表示“学习数学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据人民网
有话要说】
加减乘除足矣
电影百亿囧神:忆往昔,那些年被数学虐过的日子。高考这座独木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仅仅官鑫而已:比起英语降分我觉得让数学退出高考舞台更妥。
云心羽:工作这么多年了,除了数钱用到过数学,别的,基本用不到。
双月眩紫簖:该啊!莫非我要用函数去买菜,用有理数无理数和微积分去解释我这个月工资情况?
haha斐:高难度的数学只是一种模式,哪里能用到,只怕是数学家才会用到吧。
降低难度是关键
铭_记_遗忘:数学是很多知识理解的垫脚石,学得好才能理解更多的东西。
博识一二:最好是降低难度,缩小范围, 减量, 与实际关联。
贪吃的懒货偲:你说数学如果滚出去了,让理科好的孩子怎么办?
luwei710845477:全世界都有数学课,我们想脱离地球?
Daredevil_Yeah:教改不应该是砍砍补补的形式化改革,而应该是内容上的。数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逐渐学会清晰思考。
小小妖精掌门人:高考数学难度应适中,如果有喜欢的那去大学研究吧。高考而已,又不是搞数学研究拿诺贝尔奖。
干拌面516:请大家不要把对高考选拔制度的不满发泄到数学上。
皿皿皿:韩寒说数学学到初中就可以了,我觉得吧韩少应该先采访下自己车队的工程师,问问他们初中水平的数学能不能造出拉力赛的车。
新浪微博关于“数学该滚出高考吗”的调查显示,截至今日,已有近10万网友参与投票讨论。其中,7万多网友支持数学滚出高考,称自己仅是“做题机器”,实际生活中真正广泛使用的只有加减乘除;仅有2万多网友表示“学习数学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据人民网
有话要说】
加减乘除足矣
电影百亿囧神:忆往昔,那些年被数学虐过的日子。高考这座独木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仅仅官鑫而已:比起英语降分我觉得让数学退出高考舞台更妥。
云心羽:工作这么多年了,除了数钱用到过数学,别的,基本用不到。
双月眩紫簖:该啊!莫非我要用函数去买菜,用有理数无理数和微积分去解释我这个月工资情况?
haha斐:高难度的数学只是一种模式,哪里能用到,只怕是数学家才会用到吧。
降低难度是关键
铭_记_遗忘:数学是很多知识理解的垫脚石,学得好才能理解更多的东西。
博识一二:最好是降低难度,缩小范围, 减量, 与实际关联。
贪吃的懒货偲:你说数学如果滚出去了,让理科好的孩子怎么办?
luwei710845477:全世界都有数学课,我们想脱离地球?
Daredevil_Yeah:教改不应该是砍砍补补的形式化改革,而应该是内容上的。数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逐渐学会清晰思考。
小小妖精掌门人:高考数学难度应适中,如果有喜欢的那去大学研究吧。高考而已,又不是搞数学研究拿诺贝尔奖。
干拌面516:请大家不要把对高考选拔制度的不满发泄到数学上。
皿皿皿:韩寒说数学学到初中就可以了,我觉得吧韩少应该先采访下自己车队的工程师,问问他们初中水平的数学能不能造出拉力赛的车。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澳洲学生流行靠吃“聪明药”提高成绩引发担忧
2013-10-25 11:07:0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有0人参与
分享到
2013-10-25 11:07:0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有0人参与
分享到
作为学生谁都渴望拥有好成绩,但是部分澳大利亚学生的成绩恐怕会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据澳大利亚网10月24日报道,澳大利亚新州大学24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许多澳大利亚学生依靠药物来提高学习成绩。据称,澳大利亚学生使用“聪明药”的现象比美国和德国的大学还要严重。
报道称,一种名为利他林的神经兴奋类药物,常用于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患者的治疗,由于其在“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反应速度”方面有一定作用,又被称为“聪明药”。
据报道,利他林是澳大学生常用的“聪明药”,学生购买一片利他林药物只需要几块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学系学生说,在考试前几天他都会服用利他林,服用这种药物可以帮助他比平时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说:“这种药物不能让你比竞争对手表现更好、更聪明,但可以让服用者比平时更加投入地工作。”据这名学生说这种药物在学生中很普遍。在学习压力较大的法律和医学专业,使用“聪明药”来提高成绩的情况更为普遍。
报道称,事实上,依靠“聪明药”来提高成绩已经是澳大利亚大学中的普遍现象,其广泛使用的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和德国的大学。新州大学曼萨诺(Jason Mazanov)博士对澳大利亚4所高校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澳大利亚大学生使用“聪明药”的程度可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大学生使用这些提高成绩的药物水平比美国还要略高,这确实令人非常担忧,”曼萨诺说。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们随意混合使用这些药物来控制神经。
曼萨诺说,研究人员特别关心有些学生将兴奋剂和镇静剂混合使用的现象,学生们服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然后服用镇静剂让这种兴奋降下来。学生们依赖药物来达到他们需要的状态,这样的忽上忽下的精神反应会带来危险,最终将他们击垮。事实上,学生原本可以不用药物来做任何事。
曼萨诺博士表示,目前的研究仅是表象,他们还需要对学生服用药物提高成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原标题:澳学生流行靠吃“聪明药”提高成绩引发担忧)
报道称,一种名为利他林的神经兴奋类药物,常用于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患者的治疗,由于其在“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反应速度”方面有一定作用,又被称为“聪明药”。
据报道,利他林是澳大学生常用的“聪明药”,学生购买一片利他林药物只需要几块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学系学生说,在考试前几天他都会服用利他林,服用这种药物可以帮助他比平时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说:“这种药物不能让你比竞争对手表现更好、更聪明,但可以让服用者比平时更加投入地工作。”据这名学生说这种药物在学生中很普遍。在学习压力较大的法律和医学专业,使用“聪明药”来提高成绩的情况更为普遍。
报道称,事实上,依靠“聪明药”来提高成绩已经是澳大利亚大学中的普遍现象,其广泛使用的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和德国的大学。新州大学曼萨诺(Jason Mazanov)博士对澳大利亚4所高校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澳大利亚大学生使用“聪明药”的程度可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大学生使用这些提高成绩的药物水平比美国还要略高,这确实令人非常担忧,”曼萨诺说。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们随意混合使用这些药物来控制神经。
曼萨诺说,研究人员特别关心有些学生将兴奋剂和镇静剂混合使用的现象,学生们服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然后服用镇静剂让这种兴奋降下来。学生们依赖药物来达到他们需要的状态,这样的忽上忽下的精神反应会带来危险,最终将他们击垮。事实上,学生原本可以不用药物来做任何事。
曼萨诺博士表示,目前的研究仅是表象,他们还需要对学生服用药物提高成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原标题:澳学生流行靠吃“聪明药”提高成绩引发担忧)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超七成网民支持中高考英语降分
原标题:超七成网民支持英语降分
备受关注的2014年至2016年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10月20日起向社会征求意见。虽然北京市教委未透露首日征求意见情况,但一项来自新浪网的调查显示:超七成网民支持英语降低分值。
10月21日,新浪网发起网络调查——“你是否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截至10月20日10时34分,共有34619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72.5%的网民对此表示支持,22.6%的网民表示不支持。
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网络各种声音,一天之间,“高考英语改革”、“北京高考”、“高考改革”等关键词在网上涉及的内容已多达百万条,其中不乏名人。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微博中写道:“喜闻北京出台2016年高考改革要点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等,真好!很少表扬北京,这次不仅表扬、而且大赞并发自内心。减弱英语教学刚性要求、降低英语考试权重分值,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和提高母语考试权重分值,应是下一步考试改革方向之一,坚持!”
很多网友也借机对教育改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网民建议:“应标本兼治,关键是体制要变”。还有一些网友认为,高考改革重在改体制,不能避重就轻;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国学学习;英语是国际通用的交流工具,不能忽视其重要性。
关注焦点
1、 语文考试时间是否该延长?
目前,中考语文和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都是150分钟。有网友提出,高考语文分值提高到180分,突出了母语考试的重要地位,其考试时间也应延长到180分钟。
对此,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教研员、10年来一直担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成员的周京昱老师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既不能让答卷的学生感到疲惫,还要考出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差异,即保证试题的区分度。“假如语文考试延长到180分钟,就需要在命题内容和方式上多做研究,试题难度、设问角度、问题之间的梯度及板块题群之间的搭配都要讲究,既要符合课标精神,也要考虑到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体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2、 语文考试会增加什么新内容?
语文科目分值增加了,即将增加的考查内容也成为学生、家长和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学而思东学堂语文中学部负责人王乃中预测,今后高考试题将不再注重语法,而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比如,作文可能会要求学生写出新颖的观点,同时还要与生活经历、实际经验相结合。
周京昱认为,高考语文应在文化积累、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方面做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一方面应提倡甚至要求学生从基础年级起便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比如写对写好汉字、适当提高古诗词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比重等,引导孩子们活在几千年民族文化的血脉里,用自己的文化积累为现代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应增强对阅读能力的考查。“现在很多学生除了语文教材基本不读书,而解读、赏读、应用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等,阅读学习与考查的天地还是相当广阔的。”
对于家长学生关心的作文是否会增加分值的问题,周京昱说:“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该不该增加、增加多少,特别是增加了之后能否将写作水平高的学生选拔出来,还需要调研与论证。”他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有投机心理,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能力,提倡健康文风并始终教育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永恒任务。
3、 英语降分或引发新一轮培训热?
按照此次发布的高考改革框架方案,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和高考英语将双双降至100分。为此,有网友担心学校会压缩课时,进而引发新一轮培训热。
网友“哒啦嗒嘀嗒”说,现在哪个用人单位不看英语证书?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想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如果学校的英语课时量少了,势必要出去补课。网友“雨贝尔在唱歌”认为英语分值降得有点多了,“虽然能够体会要提高公众对语文重视程度的良好用意,不过,语言是一种靠积累加运用的学科,如果高一考了100分就不去读英语了,那么两年后很可能全忘光了,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得知考试新政策后,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已经闻风而动,立刻调整英语学科教学重点,推出完整的英语听力教材,增加课堂听力的比重。昨天,向培训机构咨询英语听力培训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月照古国交相辉 起起落落进出夺
殖民教统不由说 子孙为贵大学立
百家争鸣儒释道 唐宋时期鼎盛壮
科举八股几百年 封闭自守清衰落
外教渗入办学校 留洋分解纵横落
如今英语分数降 盼来教改新气象
殖民教统不由说 子孙为贵大学立
百家争鸣儒释道 唐宋时期鼎盛壮
科举八股几百年 封闭自守清衰落
外教渗入办学校 留洋分解纵横落
如今英语分数降 盼来教改新气象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10岁男孩坠亡疑自杀 曾留言“老师我做不到”(图)
2013年11月01日 07:45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吴忧
分享到:
原标题:10岁男孩坠亡疑自杀 曾留言“老师我做不到”(图)
[color][font]
30日傍晚6点过,成都市翡翠城小区四期一名10岁男孩从自家住宅楼上坠落身亡,经现场初步勘查,怀疑男孩是跳楼自杀,跳楼的原因还在调查之中。
现在,在男孩的语文课本上,发现一行如下文字,“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男孩疑似因自杀身亡。
据微博加V用户@成都蒋弋称,孩子是成都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因搞朗读比赛说话被老师留***罚,并逼写一千字检查,写不到就去跳楼,最后孩子选择跳楼身亡,孩子语文书上写着"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有几次都缩回来了"
记者电话联系到孩子的父亲李先生,李先生表示正在与学校、当地教育部门协商处理此事,在结果出来后将接受记者采访。
有小区住户反映,男孩的书包在30楼被发现,可能是从30楼的窗户处跳下。“娃娃平时跟妈妈和外婆住,妈妈对娃娃还是多好。”该住户透露,男孩在上课时说话,“老师让娃娃写检查,娃娃写不出来,老师就让娃娃去跳楼。”之后在男孩课本上发现的留言似乎印证了这样的传言。
军军的继母王女士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介绍了昨天下午的情况:昨天下午5点40,军军班主任就给我打电话,说今天要把孩子留下谈话,我问到是不是孩子学习出了问题,班主任说不是,第一:孩子收到同学礼物时因为透过包装看到礼物不完整,就要退给学生,很不礼貌。第2孩子荣誉感不强,经常集体活动时自己做自己的。
班主任还说,我就私下留孩子谈谈,不在班里公开批评了,我给他了两个选择1.写1000字的检讨2.罚站一小时,王女士就给班主任说:“他肯定会选罚站一小时,他最不喜欢写东西了。”王女士说班主任说道:“军军还没开始写检讨就哭着问,我要是写不到1000字怎么办呢?还没做就说自己不行怎么可以呢?”王女士就很好奇军军为什么会哭,平时不轻易哭的。
之后王女士跟班主任说晚上回来会再跟军军沟通,结果下午6:20分到家时就得知孩子出事了。
王女士说军军6岁的时候就开始带他了,起初是爷爷奶奶在带,有些管不住孩子,她带孩子以后还可以给孩子辅导功课,这4年来,他和军军都是死党,孩子学习很好,语数外在班里拍前五,还是班长,前几天的一个英语演讲比赛还拿了第一名。[/font][/color]
2013年11月01日 07:45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吴忧
分享到:
[url=javascript:void(0);]5176人参与[/url][url=javascript:void(0);]1021条评论[/url]
原标题:10岁男孩坠亡疑自杀 曾留言“老师我做不到”(图)
[color][font]
30日傍晚6点过,成都市翡翠城小区四期一名10岁男孩从自家住宅楼上坠落身亡,经现场初步勘查,怀疑男孩是跳楼自杀,跳楼的原因还在调查之中。
现在,在男孩的语文课本上,发现一行如下文字,“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男孩疑似因自杀身亡。
据微博加V用户@成都蒋弋称,孩子是成都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因搞朗读比赛说话被老师留***罚,并逼写一千字检查,写不到就去跳楼,最后孩子选择跳楼身亡,孩子语文书上写着"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有几次都缩回来了"
记者电话联系到孩子的父亲李先生,李先生表示正在与学校、当地教育部门协商处理此事,在结果出来后将接受记者采访。
有小区住户反映,男孩的书包在30楼被发现,可能是从30楼的窗户处跳下。“娃娃平时跟妈妈和外婆住,妈妈对娃娃还是多好。”该住户透露,男孩在上课时说话,“老师让娃娃写检查,娃娃写不出来,老师就让娃娃去跳楼。”之后在男孩课本上发现的留言似乎印证了这样的传言。
军军的继母王女士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介绍了昨天下午的情况:昨天下午5点40,军军班主任就给我打电话,说今天要把孩子留下谈话,我问到是不是孩子学习出了问题,班主任说不是,第一:孩子收到同学礼物时因为透过包装看到礼物不完整,就要退给学生,很不礼貌。第2孩子荣誉感不强,经常集体活动时自己做自己的。
班主任还说,我就私下留孩子谈谈,不在班里公开批评了,我给他了两个选择1.写1000字的检讨2.罚站一小时,王女士就给班主任说:“他肯定会选罚站一小时,他最不喜欢写东西了。”王女士说班主任说道:“军军还没开始写检讨就哭着问,我要是写不到1000字怎么办呢?还没做就说自己不行怎么可以呢?”王女士就很好奇军军为什么会哭,平时不轻易哭的。
之后王女士跟班主任说晚上回来会再跟军军沟通,结果下午6:20分到家时就得知孩子出事了。
王女士说军军6岁的时候就开始带他了,起初是爷爷奶奶在带,有些管不住孩子,她带孩子以后还可以给孩子辅导功课,这4年来,他和军军都是死党,孩子学习很好,语数外在班里拍前五,还是班长,前几天的一个英语演讲比赛还拿了第一名。[/font][/color]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易中天:大学教育害人 道德出问题因高调唱多了
2012年10月17日 08:33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张楠
易中天笑颁“诺贝尔脑残奖” 前晚东大演讲,批判“爱站队”文化心理
前晚,厦门大学人文教授易中天来宁,登上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台,以“中庸的原则”为题畅谈中国智慧。易中天在对话中批判国人礼仪缺失,旧事重提“韩方之争”不讲道理、只讲站队,批评大学教育专业教育“害人”,以至于建议设立“诺贝尔脑残奖”,但最后的解决之道是中庸之道,即既不走极端,也不唱高调,睿智的风格引发学子追捧。
段子一箩筐
笑侃南大东大“合并”
此次演讲是东大大型文化素质教育精品活动,也是“2012东大新生文化季”之“名家系列高层演讲活动”,由东大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及共青团东大委员会主办。易中天一上来就用一个有关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的段子。易中天说,高校合并实在是一种弱智的决定,很庆幸东大没有与南大合并。“我听说之所以没有合并,是因为合并后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比如取一头一尾,叫东京大学;叫‘南南大学’也可以吧,就感觉是南斯拉夫和南非合办的大学。”
易中天坦言,为求清静,近年来自己推掉不少签售和讲座的邀请。期间遭遇的趣事一箩筐,穿插在讲授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讲座中,听起来绝不沉闷。比如之前全国签售新书,表明不签售旧作,结果引发上海和武汉的读者不满。易中天学起两地的不同风格来惟妙惟肖,“哥吗我都买了呀……说个没完,我说签签签!武汉人就捧一大堆书冲过来,把书店的人往旁边一推,易老师,签这里!受不了,只好签,幸好我在武汉生活多年,习惯了。”
颁“诺贝尔脑残奖”
父亲去世“认”了不少兄弟
易中天现场不时颁出各种“诺贝尔脑残奖”。“全国有那么多高校,每天去一所,也要花十年时间。所以我在博客上写要‘休假式治疗’,结果有人关心我是不是得什么病了?这真是中国教育把人搞到脑残,很多人有望得到‘诺贝尔脑残奖’。”为说明老子矛盾转化的思想,易中天还打过一个比方,“找老婆找个丑的,就不会红杏出墙了”。“没想到第二天见报标题吓人,易中天:找老婆要找丑的,网民说你有本事把你老婆的照片登出来看看!谁说美女就一定红杏出墙?这不是脑残嘛,我只好又写博文,‘美女美女你莫慌,没人说你定出墙’。”
“我们今天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道德问题,就是高调唱多了。我很欣赏台湾的做法,提倡《国民道德守则》,里面规定得颇有操作性,比如长辈和女士若未先伸手不得与之握手,应鞠躬表示敬意。”对照大陆,易教授表示,“毕业生合影跟老师也勾肩搭背,这不行的,我们现在没有礼仪!”还有,大家喜欢叫自己老婆“我夫人”,“这太搞笑了!夫人是尊称,只能说别人的老婆。我也不主张回到旧社会,把自己老婆叫‘贱内’,叫‘我妻子’,‘我孩子他娘’都成。”易中天还哭笑不得地说,“去年我父亲去世,收到无数吊唁短信,都写‘惊闻家父仙逝’,你爸没死,死的是我爸!”
为中庸正名
热衷于“站队”是时代的悲哀
在易中天看来,“中庸”这个词被大家妖魔化,成为“无所作为,不求进取,不讲原则”的代名词,充满误读。所谓中庸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智慧,就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比如“以德报怨”是一种道德境界,但孔子并不赞同,“在他看来,大多数人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作为道德标准提出来。做不到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作假。伪君子就是被道德高标培养出来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有极个别人能做到。”
“中庸并不等于不要理想”,易中天说,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自己也很纠结。把女儿培养成“白雪公主”,将来定会吃下巫婆的毒苹果,但又不能从小就教她如何算计别人,忽悠说假话,“一位老校长的话启发了我,他说大学教育还是需要理想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一定会碰钉子,但我们要学会妥协。”易中天强调,“马上会有人质疑我,你难道不知道大学的精神在于独立吗?妥协的前提是独立。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坐下来谈,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点,达成协议。我们的传统思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没有妥协的传统。但只有在中间地带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才能不痛苦不纠结不烦恼。”
而之前流行的“韩寒与方舟子之争”就被易中天视作走极端“死掐”的例子。“当时我所到之处总是被问,你是挺韩,还是挺方?我说方舟子有言论自由,就说我挺方;我说方舟子没有充足的证据就指责韩寒代写,是对作家人格的严重侮辱,又有人说我挺韩,我能谁都不挺吗?我只想说道理,但没人听,大家都热衷于站队,这是时代的悲哀。请大家多想想道理在哪里,少站点队吧!”
论教育得失
“阿房宫真不是我烧的”
面对有学生的迷茫“在学校感觉没学到什么”,易中天表示根子在于中国教育的失败。“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国大学不该办,有些专业不该设,由此导致学生觉得学得没意思,我只能提个建议,多办这样的讲座。”此外,他也不赞成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导致现在理工科的学生一点文史知识都没有,文科生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都没有,这很可怕。“难道我们毕业后都是从事本专业的吗?一个书记曾问我,你不是讲历史,就是讲哲学,你怎么会是中文系毕业的呢?我反问他,你怎么会是书记专业毕业的呢?其实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不从事本专业,那我们为什么挤破头要到名校去学我们不喜欢的专业?是冲着百年老校的学风去的!树木和老房子都是气场。当年我在武汉大学读研,所有的讲座包括数学物理的我都没落下,其实也听不懂,就是‘熏’一下。我曾经去一个高校演讲,学生被问及‘阿房宫是谁烧的’,真有人像触电一样站起来说,不是我干的!”易中天笑言,“四年争取不要虚度,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书没读完,读点书听点讲座吧,恋爱也要谈。”至于不虚度大学生涯有没有可操作的办法,他的方法是写日记,“我写日记不写感受,就写每天干了什么,过后一看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虚度时光。”
2012年10月17日 08:33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张楠
分享到: | 更多 |
[url=javascript:void(0);]221人参与[/url][url=javascript:void(0);]15条评论[/url]
易中天笑颁“诺贝尔脑残奖” 前晚东大演讲,批判“爱站队”文化心理
前晚,厦门大学人文教授易中天来宁,登上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台,以“中庸的原则”为题畅谈中国智慧。易中天在对话中批判国人礼仪缺失,旧事重提“韩方之争”不讲道理、只讲站队,批评大学教育专业教育“害人”,以至于建议设立“诺贝尔脑残奖”,但最后的解决之道是中庸之道,即既不走极端,也不唱高调,睿智的风格引发学子追捧。
段子一箩筐
笑侃南大东大“合并”
此次演讲是东大大型文化素质教育精品活动,也是“2012东大新生文化季”之“名家系列高层演讲活动”,由东大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及共青团东大委员会主办。易中天一上来就用一个有关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的段子。易中天说,高校合并实在是一种弱智的决定,很庆幸东大没有与南大合并。“我听说之所以没有合并,是因为合并后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比如取一头一尾,叫东京大学;叫‘南南大学’也可以吧,就感觉是南斯拉夫和南非合办的大学。”
易中天坦言,为求清静,近年来自己推掉不少签售和讲座的邀请。期间遭遇的趣事一箩筐,穿插在讲授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讲座中,听起来绝不沉闷。比如之前全国签售新书,表明不签售旧作,结果引发上海和武汉的读者不满。易中天学起两地的不同风格来惟妙惟肖,“哥吗我都买了呀……说个没完,我说签签签!武汉人就捧一大堆书冲过来,把书店的人往旁边一推,易老师,签这里!受不了,只好签,幸好我在武汉生活多年,习惯了。”
颁“诺贝尔脑残奖”
父亲去世“认”了不少兄弟
易中天现场不时颁出各种“诺贝尔脑残奖”。“全国有那么多高校,每天去一所,也要花十年时间。所以我在博客上写要‘休假式治疗’,结果有人关心我是不是得什么病了?这真是中国教育把人搞到脑残,很多人有望得到‘诺贝尔脑残奖’。”为说明老子矛盾转化的思想,易中天还打过一个比方,“找老婆找个丑的,就不会红杏出墙了”。“没想到第二天见报标题吓人,易中天:找老婆要找丑的,网民说你有本事把你老婆的照片登出来看看!谁说美女就一定红杏出墙?这不是脑残嘛,我只好又写博文,‘美女美女你莫慌,没人说你定出墙’。”
“我们今天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道德问题,就是高调唱多了。我很欣赏台湾的做法,提倡《国民道德守则》,里面规定得颇有操作性,比如长辈和女士若未先伸手不得与之握手,应鞠躬表示敬意。”对照大陆,易教授表示,“毕业生合影跟老师也勾肩搭背,这不行的,我们现在没有礼仪!”还有,大家喜欢叫自己老婆“我夫人”,“这太搞笑了!夫人是尊称,只能说别人的老婆。我也不主张回到旧社会,把自己老婆叫‘贱内’,叫‘我妻子’,‘我孩子他娘’都成。”易中天还哭笑不得地说,“去年我父亲去世,收到无数吊唁短信,都写‘惊闻家父仙逝’,你爸没死,死的是我爸!”
为中庸正名
热衷于“站队”是时代的悲哀
在易中天看来,“中庸”这个词被大家妖魔化,成为“无所作为,不求进取,不讲原则”的代名词,充满误读。所谓中庸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智慧,就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比如“以德报怨”是一种道德境界,但孔子并不赞同,“在他看来,大多数人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作为道德标准提出来。做不到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作假。伪君子就是被道德高标培养出来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有极个别人能做到。”
“中庸并不等于不要理想”,易中天说,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自己也很纠结。把女儿培养成“白雪公主”,将来定会吃下巫婆的毒苹果,但又不能从小就教她如何算计别人,忽悠说假话,“一位老校长的话启发了我,他说大学教育还是需要理想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一定会碰钉子,但我们要学会妥协。”易中天强调,“马上会有人质疑我,你难道不知道大学的精神在于独立吗?妥协的前提是独立。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坐下来谈,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点,达成协议。我们的传统思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没有妥协的传统。但只有在中间地带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才能不痛苦不纠结不烦恼。”
而之前流行的“韩寒与方舟子之争”就被易中天视作走极端“死掐”的例子。“当时我所到之处总是被问,你是挺韩,还是挺方?我说方舟子有言论自由,就说我挺方;我说方舟子没有充足的证据就指责韩寒代写,是对作家人格的严重侮辱,又有人说我挺韩,我能谁都不挺吗?我只想说道理,但没人听,大家都热衷于站队,这是时代的悲哀。请大家多想想道理在哪里,少站点队吧!”
论教育得失
“阿房宫真不是我烧的”
面对有学生的迷茫“在学校感觉没学到什么”,易中天表示根子在于中国教育的失败。“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国大学不该办,有些专业不该设,由此导致学生觉得学得没意思,我只能提个建议,多办这样的讲座。”此外,他也不赞成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导致现在理工科的学生一点文史知识都没有,文科生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都没有,这很可怕。“难道我们毕业后都是从事本专业的吗?一个书记曾问我,你不是讲历史,就是讲哲学,你怎么会是中文系毕业的呢?我反问他,你怎么会是书记专业毕业的呢?其实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不从事本专业,那我们为什么挤破头要到名校去学我们不喜欢的专业?是冲着百年老校的学风去的!树木和老房子都是气场。当年我在武汉大学读研,所有的讲座包括数学物理的我都没落下,其实也听不懂,就是‘熏’一下。我曾经去一个高校演讲,学生被问及‘阿房宫是谁烧的’,真有人像触电一样站起来说,不是我干的!”易中天笑言,“四年争取不要虚度,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死了,书没读完,读点书听点讲座吧,恋爱也要谈。”至于不虚度大学生涯有没有可操作的办法,他的方法是写日记,“我写日记不写感受,就写每天干了什么,过后一看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虚度时光。”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两种姿势惊人相似:躺着吸鸦片 躺着玩手机
2013年11月01日 09: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就像一个百宝箱,功能强大、乐趣多多。渐渐地,人们发现这令人着迷的东西不仅仅占用了我们的时间,甚至占据了我们的心灵。许多人把哪怕半分钟的时间都习惯性地用其来填补。有识之士为此提出警告: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话看似严重,但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时间亲子、没时间尽孝、没时间和配偶畅谈,却花大把时间捧着手机沉思、傻笑,那确实要对你的生活状态做些调适了。
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
下面这些情况你有吗?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手机不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手机没电了就会紧张;走路的时候、做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也玩手机;玩手机被家人、朋友吼过;上床以后还玩手机。有么?都有?完了,你得病了!一种心理疾病。也许不用心理学家命名,你自己都会知道,这毛病叫做手机依赖症。
[color][font]
有一种瘾叫软瘾
其实手机依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它也可以称为一种瘾。确切地说,它是一种软瘾(soft addiction):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满足表面的情绪释放,忽视、阻塞内心的真正需要,太过正常,看似无关痛痒,实具诱惑,不断沉迷其中。
软瘾这个词,最先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提出,他说:“这些习惯好像没什么危害,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软瘾不仅仅涉及手机依赖,它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为,每个种族、每个年龄段的人都难逃其羁绊。
不要以为软瘾不要命。一些学者已经发现,那些对于某种行为成瘾的人的大脑多巴胺受体中,有和吸毒者差不多的变化。一些调查也发现,手机成瘾的人有较高的焦虑水平,睡眠也不是那么好,还有一些人甚至会出现心慌、发抖、感觉无依无靠的症状。
智能手机剥夺了海马体锻炼的机会
现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物品,而且也正在迅速成为人类大脑的延伸。
海马体是我们大脑中形状似“海马”的结构区域,司职记忆和空间定位。一项研究证明,总是依靠全球定位系统(GPS)到达目的地会降低海马体的功能。习惯依靠个人智能认路的人和使用GPS的人相比,依靠个人智能的人海马体活动量大、体积也大。更重要的是,在进行记忆测试时,非GPS用户的实际表现胜出一筹。所以,只在必要的时候使用GPS,你的海马体是会感谢你的。
想一下,你记得你呼叫最频繁的人的电话号码吗?以前,我们一直依靠我们的神经元来记住这些关键的信息。现在,大多数人甚至不用花时间写新号码。和新朋友的互通电话中,信息就会自动存储在联系人列表中。它的好处是省事高效,但我们的记忆却因此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练习。而记忆是越用越活的,特别是在编码的关键阶段。[/font][/color]
成为使用手机的人还是成为手机的奴隶?
智能手机以及网络的依赖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心理学者们对Facebook如何影响人的情绪状态的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研究结论1:Facebook也能带来负能量。
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罗伯特·克劳特发现,人们上网频率越高,就越感到孤单沮丧,幸福感和与周围人的联系就越低。
另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使用Facebook会增强嫉妒心:花越多时间浏览,嫉妒感就越强。这是由“社会对比效应”造成的结果。因为平时人们的交往对象多和自己大致相似,而在浏览Facebook时,比较的对象是思维方式类似的同龄人,所以了解他们的成就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打击。
心理学家贝丝·安德森认为,Facebook会让人很快上瘾,也同样会产生令人烦躁的负能量,让人讨厌社交网络,有些讨厌的因由和当初让人注册Facebook的原因一样。在不断的比对过程中,很可能那些一开始很吸引人的东西,到最后反而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研究结论2:Facebook的积极意义。
社交网络是我们和他人分享的一种方式。成功分享后,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感常常会起到自我激励作用。社交媒体的普及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阅读和看东西的方式:我们在消费信息的时候会考虑用什么方式、和什么人分享这些信息。甚至在分享信息之前,光想到成功分享就能激活我们的奖赏处理中枢,很多人觉得,在Facebook上能够提高社会信任度、增进社交往来。虚拟的社交联系甚至可以缓冲压力和痛苦。“强制想象”就是真实事物的精神体现,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社交零食”。
从上面的研究成果,你发现什么了吗?是的,结论就是——智能手机不会使我们的头脑变笨,而不变笨的前提取决于手机主人如何使用这部聪明的机器。换句话说就是,你是想成为使用手机的人还是想成为手机的奴隶。
无聊来自于注意力匮乏
许多手机依赖者在谈到为何如此迷恋手机时,都会说:因为无聊嘛。坐公交车、地铁,还有一些闲散的碎片时间,手机是打发无聊的最好工具。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无聊因而不开心?需要借助外物来填补?答案是注意力。回想一下,我们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不会感到无聊,甚至会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愉悦。而不专注时无聊的感觉就出现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把注意力分散在越多的任务上,就越是难以对每件事保持专注,因而变得越来越心烦意乱。
智能手机可以做很多事,不同人在用智能手机做不同的事。如果我们用手机直接和他人互动(比如给彼此留言、发私信等),我们的社会联系感会有所提高,同时孤独感也会下降。而如果你只是被动地消化内容,并不产生积极的思考,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说,他发现大学生如果没了手机或电脑,只要呆在房间里几分钟就开始“发疯”。威尔逊说:“可能你会觉得我们可以用这时间精神自娱,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已经忘了该怎么做。”只要我们有闲,互联网就是一个极诱人又可迅速填补空隙的解决办法。我们无聊,刷一下手机,然后变得更无聊。所以,手机依赖之外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时候忘记了该如何正确而有意义地集中注意力。
所以,问题不在于使用智能手机本身,而是,当智能手机默默取代你的大脑完全有能力执行的一种功能时,大脑的这种能力也就在慢慢地减弱了。这就像用电梯代替楼梯一样,上楼的速度或许是快了,但你损失了爬楼梯时得到的肌肉锻炼,而智能手机就像智力电梯。
秘诀:始终做它的主人
当这些时尚、性感的小工具对我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时,如何“使用它”,不让你的智能手机把你变成傻瓜,就有一些秘诀了:
★在存储电话号码之前,强迫自己记住它,尽可能凭记忆拨打你经常拨打的号码。
★尽量玩那些需要做出快速决策的电子游戏,那不但不会使你变笨,还可以磨练你的认知能力。患失忆症、记不住新消息的人也可以从智能手机上获得帮助。
★去熟悉的地方时关闭GPS,让你的空间记忆尽可能地保持活跃状态。如果去一个新地方旅行,先研究地图,把GPS当做辅助工具。认路是项技术活儿,你的大脑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不小的锻炼。
★用智能手机了解时事,并增加互动性,而不是简单地浏览。让知识充实你的大脑,也会让你在和他人聊天时更加健谈。
★如有可能,开车时关机。不管你在一般情况下多么擅长同时执行多个任务,驾车时千万不能分神。
智能手机有自己的位置,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只要你把它用做大脑的补充,而不是取代你的大脑,始终做它的主人,手机依赖症自然会离你远去。
2013年11月01日 09: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url=javascript:void(0);]21人参与[/url][url=javascript:void(0);]2条评论[/url]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就像一个百宝箱,功能强大、乐趣多多。渐渐地,人们发现这令人着迷的东西不仅仅占用了我们的时间,甚至占据了我们的心灵。许多人把哪怕半分钟的时间都习惯性地用其来填补。有识之士为此提出警告: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话看似严重,但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时间亲子、没时间尽孝、没时间和配偶畅谈,却花大把时间捧着手机沉思、傻笑,那确实要对你的生活状态做些调适了。
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
下面这些情况你有吗?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手机不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手机没电了就会紧张;走路的时候、做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也玩手机;玩手机被家人、朋友吼过;上床以后还玩手机。有么?都有?完了,你得病了!一种心理疾病。也许不用心理学家命名,你自己都会知道,这毛病叫做手机依赖症。
[color][font]
有一种瘾叫软瘾
其实手机依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它也可以称为一种瘾。确切地说,它是一种软瘾(soft addiction):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满足表面的情绪释放,忽视、阻塞内心的真正需要,太过正常,看似无关痛痒,实具诱惑,不断沉迷其中。
软瘾这个词,最先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提出,他说:“这些习惯好像没什么危害,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我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软瘾不仅仅涉及手机依赖,它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为,每个种族、每个年龄段的人都难逃其羁绊。
不要以为软瘾不要命。一些学者已经发现,那些对于某种行为成瘾的人的大脑多巴胺受体中,有和吸毒者差不多的变化。一些调查也发现,手机成瘾的人有较高的焦虑水平,睡眠也不是那么好,还有一些人甚至会出现心慌、发抖、感觉无依无靠的症状。
智能手机剥夺了海马体锻炼的机会
现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物品,而且也正在迅速成为人类大脑的延伸。
海马体是我们大脑中形状似“海马”的结构区域,司职记忆和空间定位。一项研究证明,总是依靠全球定位系统(GPS)到达目的地会降低海马体的功能。习惯依靠个人智能认路的人和使用GPS的人相比,依靠个人智能的人海马体活动量大、体积也大。更重要的是,在进行记忆测试时,非GPS用户的实际表现胜出一筹。所以,只在必要的时候使用GPS,你的海马体是会感谢你的。
想一下,你记得你呼叫最频繁的人的电话号码吗?以前,我们一直依靠我们的神经元来记住这些关键的信息。现在,大多数人甚至不用花时间写新号码。和新朋友的互通电话中,信息就会自动存储在联系人列表中。它的好处是省事高效,但我们的记忆却因此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练习。而记忆是越用越活的,特别是在编码的关键阶段。[/font][/color]
成为使用手机的人还是成为手机的奴隶?
智能手机以及网络的依赖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心理学者们对Facebook如何影响人的情绪状态的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研究结论1:Facebook也能带来负能量。
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罗伯特·克劳特发现,人们上网频率越高,就越感到孤单沮丧,幸福感和与周围人的联系就越低。
另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使用Facebook会增强嫉妒心:花越多时间浏览,嫉妒感就越强。这是由“社会对比效应”造成的结果。因为平时人们的交往对象多和自己大致相似,而在浏览Facebook时,比较的对象是思维方式类似的同龄人,所以了解他们的成就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打击。
心理学家贝丝·安德森认为,Facebook会让人很快上瘾,也同样会产生令人烦躁的负能量,让人讨厌社交网络,有些讨厌的因由和当初让人注册Facebook的原因一样。在不断的比对过程中,很可能那些一开始很吸引人的东西,到最后反而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研究结论2:Facebook的积极意义。
社交网络是我们和他人分享的一种方式。成功分享后,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感常常会起到自我激励作用。社交媒体的普及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阅读和看东西的方式:我们在消费信息的时候会考虑用什么方式、和什么人分享这些信息。甚至在分享信息之前,光想到成功分享就能激活我们的奖赏处理中枢,很多人觉得,在Facebook上能够提高社会信任度、增进社交往来。虚拟的社交联系甚至可以缓冲压力和痛苦。“强制想象”就是真实事物的精神体现,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社交零食”。
从上面的研究成果,你发现什么了吗?是的,结论就是——智能手机不会使我们的头脑变笨,而不变笨的前提取决于手机主人如何使用这部聪明的机器。换句话说就是,你是想成为使用手机的人还是想成为手机的奴隶。
无聊来自于注意力匮乏
许多手机依赖者在谈到为何如此迷恋手机时,都会说:因为无聊嘛。坐公交车、地铁,还有一些闲散的碎片时间,手机是打发无聊的最好工具。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无聊因而不开心?需要借助外物来填补?答案是注意力。回想一下,我们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不会感到无聊,甚至会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愉悦。而不专注时无聊的感觉就出现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把注意力分散在越多的任务上,就越是难以对每件事保持专注,因而变得越来越心烦意乱。
智能手机可以做很多事,不同人在用智能手机做不同的事。如果我们用手机直接和他人互动(比如给彼此留言、发私信等),我们的社会联系感会有所提高,同时孤独感也会下降。而如果你只是被动地消化内容,并不产生积极的思考,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说,他发现大学生如果没了手机或电脑,只要呆在房间里几分钟就开始“发疯”。威尔逊说:“可能你会觉得我们可以用这时间精神自娱,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已经忘了该怎么做。”只要我们有闲,互联网就是一个极诱人又可迅速填补空隙的解决办法。我们无聊,刷一下手机,然后变得更无聊。所以,手机依赖之外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时候忘记了该如何正确而有意义地集中注意力。
所以,问题不在于使用智能手机本身,而是,当智能手机默默取代你的大脑完全有能力执行的一种功能时,大脑的这种能力也就在慢慢地减弱了。这就像用电梯代替楼梯一样,上楼的速度或许是快了,但你损失了爬楼梯时得到的肌肉锻炼,而智能手机就像智力电梯。
秘诀:始终做它的主人
当这些时尚、性感的小工具对我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时,如何“使用它”,不让你的智能手机把你变成傻瓜,就有一些秘诀了:
★在存储电话号码之前,强迫自己记住它,尽可能凭记忆拨打你经常拨打的号码。
★尽量玩那些需要做出快速决策的电子游戏,那不但不会使你变笨,还可以磨练你的认知能力。患失忆症、记不住新消息的人也可以从智能手机上获得帮助。
★去熟悉的地方时关闭GPS,让你的空间记忆尽可能地保持活跃状态。如果去一个新地方旅行,先研究地图,把GPS当做辅助工具。认路是项技术活儿,你的大脑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不小的锻炼。
★用智能手机了解时事,并增加互动性,而不是简单地浏览。让知识充实你的大脑,也会让你在和他人聊天时更加健谈。
★如有可能,开车时关机。不管你在一般情况下多么擅长同时执行多个任务,驾车时千万不能分神。
智能手机有自己的位置,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只要你把它用做大脑的补充,而不是取代你的大脑,始终做它的主人,手机依赖症自然会离你远去。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跟着薛涌留学去》:美国的大学为什么录取那么多中国学生
2013-11-01 09:34:16
记得夏天回国时,在北京一所普通的高中教书的亲友告诉我,她的班越教越小,许多学生会突然消失。到哪里去了?出国。事情来得是这么突然,有时学生本人都不知道。家长怕孩子分心,背着孩子把出国留学办好,然后拿着录取通知告诉孩子:你不必在这里读完高中了,走吧。
对我这个美国大学里的教书匠,这个故事实在是匪夷所思。到美国来读书,申请难道不是一定要本人写吗?最近读到《纽约时报》教育版的长篇报道,算是印证了在国内大家都在谈论的话题:中国的高中生出国,中介公司包办一切。而且这种中介公司是批量生产。美国作为接受一方,也感受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巨大冲击。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和国务院属下的教育与文化事务局最近的报告,留学美国的国际学生人数已经达到72万3277人,其中中国留学生达15万7558名,居各国之首。其中,仅中国留美的本科生,三年就增长了三倍,到2009-10年度接近四万人。象Delaware大学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学校,2007年仅有8位中国学生,如今则有517位。Oklahoma Christian大学2007年才招收了第一个外国学生,如今则有250个外国本科生,其中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这些还仅仅是录取人数。俄亥俄州立大学每年收到的来自中国的申请达到2900份。Mount Holyoke College声称如果放开了录取,所有新生就都成了中国学生。今年秋天在北京的一个美国大学展,就吸引了三万学生。
如此磅礴的留美潮,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秩序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大量中国学生留美,是在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为了未来购买国际一流的教育。经济起飞使中产阶级崛起,独生子女政策有使家庭可以倾其全力投资于一个孩子的未来,能够支付留美费用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另外,以中国之大,优秀学生确实也层出不穷。哈佛在2010-11年度就录取了40名中国学生。这些学生,想必大多是优异之士。事实上,为了应付全球化的挑战,美国的顶尖大学早已采取了扩招外国学生的战略,以增加校园的多元化。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但是,中国留美人数这样规模的大跃进,主要并不体现在常青藤校园中,而是普通大学中的现象。这些大学向中国学生敞开大门,主要的考虑也不是多元化的教育战略,而更多的是出于财政需要。如今美国经济仍然陷于“大衰退”中不能自拔,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尤为惨烈。绝大多数美国大学是州政府资助的州立大学。由于州政府税收减少、赤字攀升,不得不消减对大学的拨款。与此同时,普通老百姓手头紧张,越来越上不起私立大学,大家就都图便宜而挤到本州的州立大学中来。这就使州立大学的位置更加供不应求。问题是,州立大学因为是靠本州纳税人资助,对本州纳税人的子弟自然收费低廉,学费低不过实际的教育成本,每录取一个本州学生就会赔一笔钱。但是,外州学生的学费则可以比本州学生高出两三倍,每录取一个支付全额学费的外州学生,就能赚一笔钱。当州政府拨款的减少、州立大学难以为继时,就只有提高学费。但是,提高本州学生的学费会立即受到纳税人的抗议。最终的一个解决之道,就是招收外州学生。外国学生,也是这种“外州战略”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美国家庭困顿,对于送加倍花钱送孩子去外州读书慎之又慎。扩大外州学生的生源并不那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越来越依靠录取外国学生来维持财政平衡了。
那些靠学费维持的私立学校,按说不受州政府消减财政预算的影响。当州立大学拿不到政府拨款而被迫提高学费时,州立和私立学校的学费差距缩小,私立大学相当还更有竞争力一些。不过,私立大学毕竟还是贵不少,在大家都图便宜优先申请州立大学时,私立大学的生源自然相对减少。最终拿来能够填补这个空额的,还是外国学生。
在正常的时期,美国像样的大学录取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素质、成绩、文化种族背景、社会阶层等等,使校园多元化,并维持良好的学术标准。大学雇佣中介招揽学生,在美国国内是违法行为。因为这种商业化的操作,把教育变成了拿学生赚钱的买卖,而不是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核心目标。但是,如今各大学被财政压力所迫,不得不雇佣中介到中国进行教育促销,首要目标是赚钱,而不是教育。这已经严重违反了美国大学一贯奉行的道德规范,在高等教育界引起了激烈的辩论。事实上,这样的操作方式,虽然刚刚开始几年,但已经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制造了许多问题。许多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倾其重金留美,图的是“美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却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棵摇钱树,最终并没有得到应得的教育服务。因此,中国的家长和学子必须摆脱留美的盲目性,在准备留美、选择学校、乃至应付在美的学业等方面,都应该有更为复杂周密的计划。否则,花了大钱把孩子送出去,最后得到的还是一张到哪里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文凭。
2013-11-01 09:34:16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43581 次 | 评论 34 条
记得夏天回国时,在北京一所普通的高中教书的亲友告诉我,她的班越教越小,许多学生会突然消失。到哪里去了?出国。事情来得是这么突然,有时学生本人都不知道。家长怕孩子分心,背着孩子把出国留学办好,然后拿着录取通知告诉孩子:你不必在这里读完高中了,走吧。
对我这个美国大学里的教书匠,这个故事实在是匪夷所思。到美国来读书,申请难道不是一定要本人写吗?最近读到《纽约时报》教育版的长篇报道,算是印证了在国内大家都在谈论的话题:中国的高中生出国,中介公司包办一切。而且这种中介公司是批量生产。美国作为接受一方,也感受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巨大冲击。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和国务院属下的教育与文化事务局最近的报告,留学美国的国际学生人数已经达到72万3277人,其中中国留学生达15万7558名,居各国之首。其中,仅中国留美的本科生,三年就增长了三倍,到2009-10年度接近四万人。象Delaware大学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学校,2007年仅有8位中国学生,如今则有517位。Oklahoma Christian大学2007年才招收了第一个外国学生,如今则有250个外国本科生,其中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这些还仅仅是录取人数。俄亥俄州立大学每年收到的来自中国的申请达到2900份。Mount Holyoke College声称如果放开了录取,所有新生就都成了中国学生。今年秋天在北京的一个美国大学展,就吸引了三万学生。
如此磅礴的留美潮,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秩序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大量中国学生留美,是在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为了未来购买国际一流的教育。经济起飞使中产阶级崛起,独生子女政策有使家庭可以倾其全力投资于一个孩子的未来,能够支付留美费用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另外,以中国之大,优秀学生确实也层出不穷。哈佛在2010-11年度就录取了40名中国学生。这些学生,想必大多是优异之士。事实上,为了应付全球化的挑战,美国的顶尖大学早已采取了扩招外国学生的战略,以增加校园的多元化。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但是,中国留美人数这样规模的大跃进,主要并不体现在常青藤校园中,而是普通大学中的现象。这些大学向中国学生敞开大门,主要的考虑也不是多元化的教育战略,而更多的是出于财政需要。如今美国经济仍然陷于“大衰退”中不能自拔,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尤为惨烈。绝大多数美国大学是州政府资助的州立大学。由于州政府税收减少、赤字攀升,不得不消减对大学的拨款。与此同时,普通老百姓手头紧张,越来越上不起私立大学,大家就都图便宜而挤到本州的州立大学中来。这就使州立大学的位置更加供不应求。问题是,州立大学因为是靠本州纳税人资助,对本州纳税人的子弟自然收费低廉,学费低不过实际的教育成本,每录取一个本州学生就会赔一笔钱。但是,外州学生的学费则可以比本州学生高出两三倍,每录取一个支付全额学费的外州学生,就能赚一笔钱。当州政府拨款的减少、州立大学难以为继时,就只有提高学费。但是,提高本州学生的学费会立即受到纳税人的抗议。最终的一个解决之道,就是招收外州学生。外国学生,也是这种“外州战略”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美国家庭困顿,对于送加倍花钱送孩子去外州读书慎之又慎。扩大外州学生的生源并不那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越来越依靠录取外国学生来维持财政平衡了。
那些靠学费维持的私立学校,按说不受州政府消减财政预算的影响。当州立大学拿不到政府拨款而被迫提高学费时,州立和私立学校的学费差距缩小,私立大学相当还更有竞争力一些。不过,私立大学毕竟还是贵不少,在大家都图便宜优先申请州立大学时,私立大学的生源自然相对减少。最终拿来能够填补这个空额的,还是外国学生。
在正常的时期,美国像样的大学录取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素质、成绩、文化种族背景、社会阶层等等,使校园多元化,并维持良好的学术标准。大学雇佣中介招揽学生,在美国国内是违法行为。因为这种商业化的操作,把教育变成了拿学生赚钱的买卖,而不是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核心目标。但是,如今各大学被财政压力所迫,不得不雇佣中介到中国进行教育促销,首要目标是赚钱,而不是教育。这已经严重违反了美国大学一贯奉行的道德规范,在高等教育界引起了激烈的辩论。事实上,这样的操作方式,虽然刚刚开始几年,但已经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制造了许多问题。许多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倾其重金留美,图的是“美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却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棵摇钱树,最终并没有得到应得的教育服务。因此,中国的家长和学子必须摆脱留美的盲目性,在准备留美、选择学校、乃至应付在美的学业等方面,都应该有更为复杂周密的计划。否则,花了大钱把孩子送出去,最后得到的还是一张到哪里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文凭。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希望小学竣工一年被拆 评论:暴露决策的短视
2013年10月31日1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海拔1350米的湖南炎陵县大院农场,几代人盼了近20年后,终于建起希望小学。可完全竣工仅1年,它就遭强拆,还有村民因阻拦被打伤。据了解,强拆是因当地引入计划投资过百亿的项目,该小学所在地块被划入首批征地范围。如今,孩子们被迁入过渡性“板房学校”。(10月30日《法制日报》)
希望越大,往往失望也越大。几代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一所“希望小学”,而且还被当地百姓“像佛一样供着”,本以为从此将带来“希望”,未曾想,“希望小学”甫一开学,便迎头遇上了“一号工程”,即便有着当地居民的全力护卫,“希望”终究成了“失望”。
平心而论,“希望小学”成了伤心地,的确也怪自己命运不佳。谁让其选址,偏偏和“一号工程”不谋而合呢?而相比“希望小学”的希望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收获,投资超百亿元的“一号工程”,可是眼前就能兑现的希望。两个“希望”PK,究竟谁更有希望,谁是鸡蛋,谁是石头,也实在是高下立现。
乍一看来,既然是为了给更大的希望让路,“希望小学”做出点牺牲,似乎也说得过去。不过,仅仅竣工一年的希望小学,何以如此“短命”,对于有幸入读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而言,孩子们的希望又将走向何方?显然并不能因为“一号工程”来得更加现实便被忽略不计。
不仅如此,既然是“一号工程”,按说应当早有规划,而希望小学既然是当地百姓盼了近20年的事儿,更需要审慎推动。假如相关的规划与决策足够慎重的话,又何至希望小学仅仅竣工不到一年,便不得不为“一号工程”让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希望小学”与“一号工程”的遭遇,其实绝非谁给谁让路更合适的问题,而更暴露出相关决策与规划的随意与短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小学”竣工一年被拆,“希望工程”不敌“一号工程”,最令人唏嘘的恐怕还不只是一所“希望小学”的命运。(吴江)
2013年10月31日1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海拔1350米的湖南炎陵县大院农场,几代人盼了近20年后,终于建起希望小学。可完全竣工仅1年,它就遭强拆,还有村民因阻拦被打伤。据了解,强拆是因当地引入计划投资过百亿的项目,该小学所在地块被划入首批征地范围。如今,孩子们被迁入过渡性“板房学校”。(10月30日《法制日报》)
希望越大,往往失望也越大。几代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一所“希望小学”,而且还被当地百姓“像佛一样供着”,本以为从此将带来“希望”,未曾想,“希望小学”甫一开学,便迎头遇上了“一号工程”,即便有着当地居民的全力护卫,“希望”终究成了“失望”。
平心而论,“希望小学”成了伤心地,的确也怪自己命运不佳。谁让其选址,偏偏和“一号工程”不谋而合呢?而相比“希望小学”的希望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收获,投资超百亿元的“一号工程”,可是眼前就能兑现的希望。两个“希望”PK,究竟谁更有希望,谁是鸡蛋,谁是石头,也实在是高下立现。
乍一看来,既然是为了给更大的希望让路,“希望小学”做出点牺牲,似乎也说得过去。不过,仅仅竣工一年的希望小学,何以如此“短命”,对于有幸入读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而言,孩子们的希望又将走向何方?显然并不能因为“一号工程”来得更加现实便被忽略不计。
不仅如此,既然是“一号工程”,按说应当早有规划,而希望小学既然是当地百姓盼了近20年的事儿,更需要审慎推动。假如相关的规划与决策足够慎重的话,又何至希望小学仅仅竣工不到一年,便不得不为“一号工程”让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希望小学”与“一号工程”的遭遇,其实绝非谁给谁让路更合适的问题,而更暴露出相关决策与规划的随意与短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小学”竣工一年被拆,“希望工程”不敌“一号工程”,最令人唏嘘的恐怕还不只是一所“希望小学”的命运。(吴江)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郑也夫反思“吾国教育病理”
2013年10月26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本报讯(记者蔡晓辉)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近日推出新作《吾国教育病理》,重新思考当前教育的病因与解决之道。《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翔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陈丹青在还未读完此书时,已下定论说,“我愿意说,这是一部勇敢的书,而以世界范围渐趋俎坏的教育现实,比对“国情”,深具理性之力。”郑也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郑也夫做客中青谈《吾国教育病理》新闻中心讯(记者 马冰洁)
5月31日晚,社工学院邀请著名社会学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来我校作题为“吾国教育病理”专题讲座。
2013年10月26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本报讯(记者蔡晓辉)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近日推出新作《吾国教育病理》,重新思考当前教育的病因与解决之道。《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翔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陈丹青在还未读完此书时,已下定论说,“我愿意说,这是一部勇敢的书,而以世界范围渐趋俎坏的教育现实,比对“国情”,深具理性之力。”郑也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郑也夫做客中青谈《吾国教育病理》新闻中心讯(记者 马冰洁)
5月31日晚,社工学院邀请著名社会学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来我校作题为“吾国教育病理”专题讲座。
郑也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态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著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等。
讲座中,郑也夫教授先从中国中等教育现状谈起。他说,中国的中等教育像一块压缩饼干,呈扁平化发展趋势。这种教育现状使天资聪慧的人很难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原有的创造力被没完没了的复习、阅读所压抑,造成人才后期的创造力不足。
郑教授还谈到了当下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年年倡导,为何无人问津?”他说,“因为竞争过于激烈,导致学习异化,使饶有兴趣的探索性学习演变成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他以驴周而复始地拉磨为例,形容当下学生学习过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是研究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的是考试技巧,不是纯粹的知识。”
他认为,过度的为考试而学习会摧毁学生原有的创造力,使年轻一代缺乏独到的见解和眼光。“学习异化是由于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过于激烈;一旦你放松警惕,稍有懈怠,就会被排在后面的人挤下去。”
如何解决学习异化的问题?郑教授以德国基础教育的分流为例,即学生在四年小学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提出志愿,由教师结合学生家长的要求和意见,综合学生的表现,为每个学生做出选择中学的建议,让学生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例如,如果学生适宜走侧重实践的学习之路,那就到主体中学(偏职业技术类的学校)学习;如果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学习速度快,那就到完全中学学习。
郑教授认为,我国的教育应该借鉴德国的分流教育模式,较早对学生进行分流,减少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数量,分解大学生过多带来的就业压力。但在中国,教育真正实现“较早分流”又要面临重重阻挠,因为中国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
讲座最后,郑教授给在场的学生提出告诫。他说,读大学有三件事:读书、思考和写作。“你只有非常喜欢读书才能把书读好,你只有非常酷爱读书才能把书读好,只用功读书不热爱读书决不可能把书读好。所以,大家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找到自己喜爱的科目,及早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生活的荒诞促使我们思考。你要把社会生活和书本相互印证。写作是文科同学的看家本领,大家要学会自己命题写作文。大学生每个年龄段的兴奋点不一样,所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大家对生活先要先有强烈的好奇,然后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要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他说。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教育
英国富家子弟进顶尖大学机会比普通孩子高三倍
2013-11-13 19:31: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2013-11-13 19:31: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人民网伦敦11月13日电 同样的好成绩,但英国富家子弟进入顶尖大学的机会要比普通工薪阶层的孩子高三倍。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成绩已经足够进入一流大学,但一些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还是选择去了普通的大学。但是他们暂时还未分析出更准确的原因。
有专家表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了一流大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一些关键的科目上成绩还不够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起富有家庭的孩子,他们较少受到鼓励去争取进入顶尖的大学。
研究人员还比较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情况,发现此类现象在这两个国家也很严重。
(原标题:英国媒体:寒门子弟难进顶尖大学)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成绩已经足够进入一流大学,但一些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还是选择去了普通的大学。但是他们暂时还未分析出更准确的原因。
有专家表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了一流大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一些关键的科目上成绩还不够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起富有家庭的孩子,他们较少受到鼓励去争取进入顶尖的大学。
研究人员还比较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情况,发现此类现象在这两个国家也很严重。
(原标题:英国媒体:寒门子弟难进顶尖大学)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