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2 posters
回复: 科学
科学家找到了寻找外星球生命分子的方法
天文航天腾讯科学2014-06-18 07:53
[摘要]地外星球上的甲烷被视为生命指示器,目前,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甲烷探测器模型,能够“嗅闻”不同等级的地外星球生命分子。
腾讯科学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支国际联合研究小组最新研制一种强大的甲烷检测模型,能够探测到系外星球上的生命体。
这种最新探测模型聚焦于发现甲烷气体,这是地球最简单的有机分子,它被认为是潜在生命的信息。地球大气至少90%甲烷气体是由活体生物产生的,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其它星球上的甲烷可能是一种生命指示器。
目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制一种“热”甲烷光谱,它能够探测高于地球环境温度的有机分子。他们探测到1220摄氏度环境下的甲烷气体,为了发现环绕其它恒星的遥远行星的构成成分,天文学家通过这种方法分析其它行星大气层吸收不同色彩星光,并将它对比模型“光谱”,从而鉴别出不同的有机分子。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乔纳森-坦尼森(Jonathan Tennyson)说:“当前甲烷模型是不完整的,从而严重低估行星甲烷指数。我们预计这种最新模型将对未来行星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将潜在帮助科学家识别地外生命迹象。”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描述研究人员如何使用英国最先进超级计算机计算近100亿个光谱线。
每个光谱线具有不同颜色,甲烷能够吸收光线,意味着它将提供更多关于较大温度范围下甲烷的精确信息。这项研究涉及的光谱线数量是之前研究的2000倍,这将提供更大温度范围、更精确的信息。研究报告负责人谢尔盖-尤尔琴科(Sergei Yurchenko)博士强调,我们建立的光谱模型只有通过非常强大的现代超级计算机才能运行完成,我们将温度阈值限定于1220摄氏度,因此未来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并将温度阈值调至更高。
这项技术明显比之前研究人员分析天体潜在生命的模型更加先进,我们期望新的光谱分析数据帮助我们发现神秘地外生命。目前,该模型已通过测试和验证,成功复制褐矮星吸收光线的甲烷详细情况。(悠悠/编译)
天文航天腾讯科学2014-06-18 07:53
[摘要]地外星球上的甲烷被视为生命指示器,目前,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甲烷探测器模型,能够“嗅闻”不同等级的地外星球生命分子。
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甲烷探测模型,能够发现地外星球上的生命分子,或将探测到神秘的外星生命。
腾讯科学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支国际联合研究小组最新研制一种强大的甲烷检测模型,能够探测到系外星球上的生命体。
这种最新探测模型聚焦于发现甲烷气体,这是地球最简单的有机分子,它被认为是潜在生命的信息。地球大气至少90%甲烷气体是由活体生物产生的,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其它星球上的甲烷可能是一种生命指示器。
目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制一种“热”甲烷光谱,它能够探测高于地球环境温度的有机分子。他们探测到1220摄氏度环境下的甲烷气体,为了发现环绕其它恒星的遥远行星的构成成分,天文学家通过这种方法分析其它行星大气层吸收不同色彩星光,并将它对比模型“光谱”,从而鉴别出不同的有机分子。
研究报告合著作者乔纳森-坦尼森(Jonathan Tennyson)说:“当前甲烷模型是不完整的,从而严重低估行星甲烷指数。我们预计这种最新模型将对未来行星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将潜在帮助科学家识别地外生命迹象。”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描述研究人员如何使用英国最先进超级计算机计算近100亿个光谱线。
每个光谱线具有不同颜色,甲烷能够吸收光线,意味着它将提供更多关于较大温度范围下甲烷的精确信息。这项研究涉及的光谱线数量是之前研究的2000倍,这将提供更大温度范围、更精确的信息。研究报告负责人谢尔盖-尤尔琴科(Sergei Yurchenko)博士强调,我们建立的光谱模型只有通过非常强大的现代超级计算机才能运行完成,我们将温度阈值限定于1220摄氏度,因此未来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并将温度阈值调至更高。
这项技术明显比之前研究人员分析天体潜在生命的模型更加先进,我们期望新的光谱分析数据帮助我们发现神秘地外生命。目前,该模型已通过测试和验证,成功复制褐矮星吸收光线的甲烷详细情况。(悠悠/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超大质量黑洞存在极速星系风使星系暗淡无光
科学腾讯科技[微博]悠悠2014-06-22 06:56
[摘要]最新天文观测显示,超大质量黑洞附近存在极速星系风,可以屏蔽X射线和紫外线,使该星系变得“暗淡无光”。
腾讯科学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天文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邻近超大质量黑洞的极速星系风使所在星系逐渐变暗。
天文学家发现距离地球2.45亿光年之遥一个旋涡星系明亮内核出现超乎想像的X射线辐射损失,其原因是存在着极速星系风。这意味着这种极速星系风能够穿过环绕黑洞的超炽热盘状结构,其速度是之前预计的5倍。
通常星系中的风暴速度可达到1000公里/秒,但最新研究发现可达到5000公里/秒,这是在NGC 5548星系内核观测发现的。该星系内核包含着环绕中心黑洞的强大X射线。然而这种星系风很难在该类型星系中心发现,进一步提供了星系和中心黑洞之间交互过程的重要信息。
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快报》上,首次直接证实长期以来预测的星系屏蔽过程需要加速风流来完成。几乎所有星系都被认为中心区域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但多数处于休眠状态,很少有物质邻近黑洞周围。
但是一些星系内部,气体、灰尘,甚至恒星非常接近黑洞,它们会环绕黑洞处于一个叫做类星体的超炽热区域。天文学家称这些星系为“活跃星系”,当宇宙物质螺旋进入黑洞形成盘状类星体时,将被加热和照亮,并释放X射线和紫外线等辐射。
紫外线辐射可使星系风向外“喷射”,使得可能落入黑洞的气体向外吹去,使星系风变得更强大,并且星系风强度逐渐增大。但是这种强大的风流仅存在于起始点屏蔽X射线的环境。
NGC 5548星系中最新发现的气流证实了这种障蔽保护性,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格拉济耶拉-布拉杜尔迪-拉伊蒙特教授说:“这项研究是理解超大质量黑洞和所在星系之间交互性的一个里程碑。”
据悉,天文学家观测发现NGC 5548星系风已有二十多年,发现其速度达到1000公里/秒。但目前最新观测发现星系风的速度更快,可达到5000公里/秒,极速星系风阻挡了邻近黑洞释放的90%低能量X射线,同时观测到极速星系风遮挡了三分之一释放紫外线的区域,其距离黑洞几个光日。(悠悠/编译)
科学腾讯科技[微博]悠悠2014-06-22 06:56
[摘要]最新天文观测显示,超大质量黑洞附近存在极速星系风,可以屏蔽X射线和紫外线,使该星系变得“暗淡无光”。
腾讯科学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天文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邻近超大质量黑洞的极速星系风使所在星系逐渐变暗。
天文学家发现距离地球2.45亿光年之遥一个旋涡星系明亮内核出现超乎想像的X射线辐射损失,其原因是存在着极速星系风。这意味着这种极速星系风能够穿过环绕黑洞的超炽热盘状结构,其速度是之前预计的5倍。
通常星系中的风暴速度可达到1000公里/秒,但最新研究发现可达到5000公里/秒,这是在NGC 5548星系内核观测发现的。该星系内核包含着环绕中心黑洞的强大X射线。然而这种星系风很难在该类型星系中心发现,进一步提供了星系和中心黑洞之间交互过程的重要信息。
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快报》上,首次直接证实长期以来预测的星系屏蔽过程需要加速风流来完成。几乎所有星系都被认为中心区域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但多数处于休眠状态,很少有物质邻近黑洞周围。
但是一些星系内部,气体、灰尘,甚至恒星非常接近黑洞,它们会环绕黑洞处于一个叫做类星体的超炽热区域。天文学家称这些星系为“活跃星系”,当宇宙物质螺旋进入黑洞形成盘状类星体时,将被加热和照亮,并释放X射线和紫外线等辐射。
紫外线辐射可使星系风向外“喷射”,使得可能落入黑洞的气体向外吹去,使星系风变得更强大,并且星系风强度逐渐增大。但是这种强大的风流仅存在于起始点屏蔽X射线的环境。
NGC 5548星系中最新发现的气流证实了这种障蔽保护性,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格拉济耶拉-布拉杜尔迪-拉伊蒙特教授说:“这项研究是理解超大质量黑洞和所在星系之间交互性的一个里程碑。”
据悉,天文学家观测发现NGC 5548星系风已有二十多年,发现其速度达到1000公里/秒。但目前最新观测发现星系风的速度更快,可达到5000公里/秒,极速星系风阻挡了邻近黑洞释放的90%低能量X射线,同时观测到极速星系风遮挡了三分之一释放紫外线的区域,其距离黑洞几个光日。(悠悠/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622/007631.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p=1
宇宙原始引力波发现可能是个乌龙事件
宇宙原始引力波发现可能是个乌龙事件
[size=30]1/8[/size]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此前宣布使用南极BICEP2望远镜探测到宇宙诞生之处的引力波信号,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这是我们首次发现宇宙引力波在极早期时的直接证据。但是在前不久,科学家又宣布这一发现可能受到了干扰,我们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的B模偏振信号可能来自银河系的宇宙尘埃,造成了实验中存在假象问题。(罗辑/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科学家发明“最黑”材料 黑到无法看见
科技前沿参考消息网2014-07-15 08:20
[摘要]英国一家公司生产出了“奇异的、与众不同的”物质,非常之黑,以至于它能吸收几乎所有的可见光。
参考消息网7月14日报道 英媒称,英国一家公司生产出了“奇异的、与众不同的”物质,非常之黑,以至于它能吸收几乎所有的可见光,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种“超黑”涂层由碳毫微管组成,每个碳毫微管都只有人类头发的一万分之一细,凝视这种涂层是古怪的经历。它太黑了,以至于人类的眼睛无法理解看到的东西。形状和轮廓缺失了,只留下看起来像一片深渊的物质。
英国《独立报》网站7月13日报道称,如果用它来制作一件香奈儿的小黑裙,穿衣者的头和四肢可能看起来像灵魂般地漂浮在裙子形状黑洞的四周。
它的实际用途更为严肃,可让天文照相机、望远镜和红外扫描系统运行得更加有效。还会有一些军事用途,不过该物质的生产商英国萨里纳米技术系统公司未被允许讨论这方面的用途。
这种毫微管物质名为“Vantablack”,它曾被这家位于纽黑文的公司在铝箔纸上进行培育。尽管这些铝箔纸可折成微型山川河谷,但在覆盖了这种物质的区域,这些地貌会消失。
该公司技术总监本·詹森表示:“你以为会看到山川,但是看到的只是黑色,像一个洞,好像那里什么也没有。看起来特别奇怪。”
当被问及制作小黑裙的前景时,他表示,那会“非常昂贵”,该物质的费用也是他不能透露的情况之一。他说:“裙子所有的特征都会失去。就像有穿透性的黑色。”
美国《光学快讯》杂志描述了Vantablack,它本周将在法恩伯勒国际航空展推出,将以一批毫微管打包在一起的形式推出,就像一些细得不可思议的吸管。这些毫微管太小了,因此光粒子无法穿过它们,但可以穿过它们之间的空隙。不过,一旦进入,几乎所有的光都会在其中弹跳直到被吸收。
Vantablack的实际用途包括校准可用于拍摄宇宙最古老物质的照相机。要想拍出这种照片,需把照相机对准尽可能黑的物质。
科技前沿参考消息网2014-07-15 08:20
[摘要]英国一家公司生产出了“奇异的、与众不同的”物质,非常之黑,以至于它能吸收几乎所有的可见光。
科学家发明“最黑”材料
如果用它来制作一件香奈儿的小黑裙,穿衣者的头和四肢可能看起来像灵魂般地漂浮在裙子形状黑洞的四周。
参考消息网7月14日报道 英媒称,英国一家公司生产出了“奇异的、与众不同的”物质,非常之黑,以至于它能吸收几乎所有的可见光,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种“超黑”涂层由碳毫微管组成,每个碳毫微管都只有人类头发的一万分之一细,凝视这种涂层是古怪的经历。它太黑了,以至于人类的眼睛无法理解看到的东西。形状和轮廓缺失了,只留下看起来像一片深渊的物质。
英国《独立报》网站7月13日报道称,如果用它来制作一件香奈儿的小黑裙,穿衣者的头和四肢可能看起来像灵魂般地漂浮在裙子形状黑洞的四周。
它的实际用途更为严肃,可让天文照相机、望远镜和红外扫描系统运行得更加有效。还会有一些军事用途,不过该物质的生产商英国萨里纳米技术系统公司未被允许讨论这方面的用途。
这种毫微管物质名为“Vantablack”,它曾被这家位于纽黑文的公司在铝箔纸上进行培育。尽管这些铝箔纸可折成微型山川河谷,但在覆盖了这种物质的区域,这些地貌会消失。
该公司技术总监本·詹森表示:“你以为会看到山川,但是看到的只是黑色,像一个洞,好像那里什么也没有。看起来特别奇怪。”
当被问及制作小黑裙的前景时,他表示,那会“非常昂贵”,该物质的费用也是他不能透露的情况之一。他说:“裙子所有的特征都会失去。就像有穿透性的黑色。”
美国《光学快讯》杂志描述了Vantablack,它本周将在法恩伯勒国际航空展推出,将以一批毫微管打包在一起的形式推出,就像一些细得不可思议的吸管。这些毫微管太小了,因此光粒子无法穿过它们,但可以穿过它们之间的空隙。不过,一旦进入,几乎所有的光都会在其中弹跳直到被吸收。
Vantablack的实际用途包括校准可用于拍摄宇宙最古老物质的照相机。要想拍出这种照片,需把照相机对准尽可能黑的物质。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科学家研制变形材料能制造“液态机器人”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07-18 08:03
[摘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使用蜡和泡沫制造一种成本低廉的变形材料,能够在硬体和液体之间转换,具有自修复能力,可用于研制液体机器人。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20年前《终结者2》中出现的液体变形机器人T-1000让人们记忆犹新,目前,这种可怕的技术即将成为实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先进变形材料,可使机器人在坚硬和柔软状态之间变换。
这种最新材料有望研制新一代机器人,由于它是混合蜡和泡沫的物质结构,能够变形至不同外型。1991年拍摄的《终结者2:世界末日》中T-1000机器人是由液态金属制成,能够变形成为液体状态,钻入密封空间,在受到伤害时及时修复。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和应用数学系教授阿奈特-霍索伊(Anette Hosoi)研制这种最新材料,能够以低成本价格实现机器人的特殊能力。这种材料还可用于制造可变形外科手术机器人,它将移动穿过人体,在没有伤害任何器官和组织的情况下抵达特殊区域。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高分子材料和工程学杂志》上,“变形机器人”也可用于搜寻营救任务,钻进碎石之中寻找幸存者。为了制造一种能够在湿软和刚硬状态之间转换的材料,研究人员在蜡上覆盖一层晶格结构,他们选择泡沫是因为它能够压缩成原有体积的一小部分,一旦释压将恢复原始形状。
蜡涂层在适度加热的情况下,可以从坚硬外层转变为柔软的表面。霍索伊教授指出,在每个泡沫涂层框架放置一根连线,可以通电加热并融化周边的蜡涂层。再次关闭电流,将使材料冷却下来恢复原先的刚硬状态。
除了状态之间的变换,通过这种方式加热蜡涂层还能修复任意结构损伤,霍索伊教授解释称,这种材料具有自愈能力,因此当蜡涂层破裂,你可以加热再冷却,该结构将恢复原先的状态。
为了建造这种材料,研究人员只需简单地将聚氨酯泡沫放置在融化的蜡液中,之后压缩泡沫使其确保吸收充分的蜡液。研究报告合著作者纳迪亚-陈说:“许多发明材料成本非常昂贵,但是这种新颖变形材料却完全不同,它仅使用低成本聚氨酯泡沫和一些蜡液。”(悠悠/编译)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07-18 08:03
[摘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使用蜡和泡沫制造一种成本低廉的变形材料,能够在硬体和液体之间转换,具有自修复能力,可用于研制液体机器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变形材料,使用蜡和泡沫材料制成,能够很轻易地变形。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20年前《终结者2》中出现的液体变形机器人T-1000让人们记忆犹新,目前,这种可怕的技术即将成为实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先进变形材料,可使机器人在坚硬和柔软状态之间变换。
这种最新材料有望研制新一代机器人,由于它是混合蜡和泡沫的物质结构,能够变形至不同外型。1991年拍摄的《终结者2:世界末日》中T-1000机器人是由液态金属制成,能够变形成为液体状态,钻入密封空间,在受到伤害时及时修复。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和应用数学系教授阿奈特-霍索伊(Anette Hosoi)研制这种最新材料,能够以低成本价格实现机器人的特殊能力。这种材料还可用于制造可变形外科手术机器人,它将移动穿过人体,在没有伤害任何器官和组织的情况下抵达特殊区域。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高分子材料和工程学杂志》上,“变形机器人”也可用于搜寻营救任务,钻进碎石之中寻找幸存者。为了制造一种能够在湿软和刚硬状态之间转换的材料,研究人员在蜡上覆盖一层晶格结构,他们选择泡沫是因为它能够压缩成原有体积的一小部分,一旦释压将恢复原始形状。
蜡涂层在适度加热的情况下,可以从坚硬外层转变为柔软的表面。霍索伊教授指出,在每个泡沫涂层框架放置一根连线,可以通电加热并融化周边的蜡涂层。再次关闭电流,将使材料冷却下来恢复原先的刚硬状态。
除了状态之间的变换,通过这种方式加热蜡涂层还能修复任意结构损伤,霍索伊教授解释称,这种材料具有自愈能力,因此当蜡涂层破裂,你可以加热再冷却,该结构将恢复原先的状态。
为了建造这种材料,研究人员只需简单地将聚氨酯泡沫放置在融化的蜡液中,之后压缩泡沫使其确保吸收充分的蜡液。研究报告合著作者纳迪亚-陈说:“许多发明材料成本非常昂贵,但是这种新颖变形材料却完全不同,它仅使用低成本聚氨酯泡沫和一些蜡液。”(悠悠/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LED照明技术可使星际旅行者自己栽培粮食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07-18 08:09
[摘要]圭尔夫大学的科学家正使用LED光源测试在太空快速培育植物的可能性,这项研究或可在未来15到20年内让宇航员在太空中快速种植食物。
腾讯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圭尔夫大学的Mike Dixon正率领一个研究团队致力于一项LED技术的研发,这项技术能够让宇航员以最高效的速度在太空种植食物。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火星甚至更远星球的载人飞行任务,我们就必须克服许多重要的技术障碍。建造一艘能够将宇航员送往太阳系外恒星系统的飞船只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确保旅途中有足够的食物供宇航员食用几乎就是一个令人气馁的挑战。
Dixon教授是受控环境系统研究装置的负责人,这里也是进行这项实验的试验场地。这项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测试,了解哪种特殊波长对各种植物生长最佳。任何星际飞行任务的资源都必然是有限的,因此能效才是关键。我们送入太空的重量越小越好,我们执行星际飞行任务只需要携带必需品,而且宇航员无法在前往火星的半途中前往食品店。
这个研究团队正在研究使用LED使植物生长最优化的技术,他们最看重的就是LED照明的高效性。因为当资源短缺时,你可以通过较少的能量就获得许多光子。LED灯也能够用于产生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特殊波长,
研究人员在试验中使用莴苣进行测试,因为这种植物很容易生长而且生长迅速。研究人员将借助研究结果改善更具营养的作物的生长,比如说草莓和圣女果等。Dixon相信,LED光源的奇特方法将15到20年内得到应用,让宇航员在太空中种植大量实物,或许对于火星任务来说还来得及。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07-18 08:09
[摘要]圭尔夫大学的科学家正使用LED光源测试在太空快速培育植物的可能性,这项研究或可在未来15到20年内让宇航员在太空中快速种植食物。
未来星际旅行者或许可以在太空中培育食物,实现自给自足。
腾讯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圭尔夫大学的Mike Dixon正率领一个研究团队致力于一项LED技术的研发,这项技术能够让宇航员以最高效的速度在太空种植食物。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火星甚至更远星球的载人飞行任务,我们就必须克服许多重要的技术障碍。建造一艘能够将宇航员送往太阳系外恒星系统的飞船只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确保旅途中有足够的食物供宇航员食用几乎就是一个令人气馁的挑战。
Dixon教授是受控环境系统研究装置的负责人,这里也是进行这项实验的试验场地。这项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测试,了解哪种特殊波长对各种植物生长最佳。任何星际飞行任务的资源都必然是有限的,因此能效才是关键。我们送入太空的重量越小越好,我们执行星际飞行任务只需要携带必需品,而且宇航员无法在前往火星的半途中前往食品店。
这个研究团队正在研究使用LED使植物生长最优化的技术,他们最看重的就是LED照明的高效性。因为当资源短缺时,你可以通过较少的能量就获得许多光子。LED灯也能够用于产生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特殊波长,
研究人员在试验中使用莴苣进行测试,因为这种植物很容易生长而且生长迅速。研究人员将借助研究结果改善更具营养的作物的生长,比如说草莓和圣女果等。Dixon相信,LED光源的奇特方法将15到20年内得到应用,让宇航员在太空中种植大量实物,或许对于火星任务来说还来得及。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719/008754.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火星沟渠可能不是液态水流淌形成的
科学腾讯科技 [微博] 2014-07-19 07:16
[摘要]火星轨道探测器的观测结果显示,火星上存在的一些沟渠与液态水关系不大,可能是目前火星表面上二氧化碳霜冻作用的结果。
美国宇航局火星飞船拍摄的沟渠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火星轨道上的火星勘察轨道飞行器再次发现新的火星“沟渠”证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这是探测器拍摄到的火星沟渠照片,表明火星上存在某种由季节性引发的变化。有趣的是,火星轨道探测器发现的沟渠可能并不是液态水,来自探测器上搭载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仪的观测结果认为这是火星表面上季节性出现的冻结二氧化碳,不是液态水构成,因此沟渠的存在可能与液态水关系不大,这也让一些火星液态水调查人员感到困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液态水活动直接证据。
本来沟渠的出现让科学家非常兴奋,从200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开始,科学家就对火星沟渠的来源非常有兴趣,当时他们认为沟渠的形成来自于液态水的冲刷,这就说明火星表面存在液态水,而且是现存的,不是以前存在,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认为这些沟渠与冰冻的二氧化碳有关,来自美国地址调查局太空地质学中心的科学家弗拉格斯塔夫称就在五年前我们还以为火星上的沟渠与流淌的液态水有关,并推测季节性的冰冻融化形成了如今在火星表面上存在液态水。
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仪是部署在火星轨道上的望远镜,从2006年开始,就对火星表面进行观测,科学家选择的356个观测站位中有38个存在较为活跃的沟渠现象,认为这可能是冰冻的液态水融化之后的现象。根据日前观测的结果,研究人员确定了二氧化碳霜冻与这些沟渠存在明显的关系,季节性的变化使得火星表面的二氧化碳霜冻作用形成了沟渠。
冰冻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地球上并没有自然状态存在的干冰,但是火星上不仅有,而且量还挺多,科学家发现二氧化碳霜冻可能是火星沟渠的形成原因之一,但也不排除的数千万至数亿年前火星上存在液态水河流的可能性。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塞里纳等人认为目前关于火星沟渠的观测结果认为其形成与液态水过程没有太多的关系,二氧化碳霜冻作用促进了沟渠的形成。(罗辑/编译)
火星沟渠可能不是液态水流淌形成的
科学腾讯科技 [微博] 2014-07-19 07:16
[摘要]火星轨道探测器的观测结果显示,火星上存在的一些沟渠与液态水关系不大,可能是目前火星表面上二氧化碳霜冻作用的结果。
美国宇航局火星飞船拍摄的沟渠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火星轨道上的火星勘察轨道飞行器再次发现新的火星“沟渠”证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这是探测器拍摄到的火星沟渠照片,表明火星上存在某种由季节性引发的变化。有趣的是,火星轨道探测器发现的沟渠可能并不是液态水,来自探测器上搭载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仪的观测结果认为这是火星表面上季节性出现的冻结二氧化碳,不是液态水构成,因此沟渠的存在可能与液态水关系不大,这也让一些火星液态水调查人员感到困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液态水活动直接证据。
本来沟渠的出现让科学家非常兴奋,从200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开始,科学家就对火星沟渠的来源非常有兴趣,当时他们认为沟渠的形成来自于液态水的冲刷,这就说明火星表面存在液态水,而且是现存的,不是以前存在,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认为这些沟渠与冰冻的二氧化碳有关,来自美国地址调查局太空地质学中心的科学家弗拉格斯塔夫称就在五年前我们还以为火星上的沟渠与流淌的液态水有关,并推测季节性的冰冻融化形成了如今在火星表面上存在液态水。
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仪是部署在火星轨道上的望远镜,从2006年开始,就对火星表面进行观测,科学家选择的356个观测站位中有38个存在较为活跃的沟渠现象,认为这可能是冰冻的液态水融化之后的现象。根据日前观测的结果,研究人员确定了二氧化碳霜冻与这些沟渠存在明显的关系,季节性的变化使得火星表面的二氧化碳霜冻作用形成了沟渠。
冰冻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地球上并没有自然状态存在的干冰,但是火星上不仅有,而且量还挺多,科学家发现二氧化碳霜冻可能是火星沟渠的形成原因之一,但也不排除的数千万至数亿年前火星上存在液态水河流的可能性。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塞里纳等人认为目前关于火星沟渠的观测结果认为其形成与液态水过程没有太多的关系,二氧化碳霜冻作用促进了沟渠的形成。(罗辑/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中国将建世界最大粒子对撞机 全长达52公里
军事要闻参考消息2014-07-25 15:55
参考消息网7月25日报道 外媒称,几十年来,欧洲和美国在高能粒子对撞机领域处于领导地位。但中国提出的一项建议使人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即中国可能很快来到粒子物理学的前沿。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7月23日报道,在国际合作者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正计划到2028年建造一个“希格斯粒子工厂”。那将是一个长52公里的地下环路,它能使正负电子发生对撞。这些基本粒子的碰撞将使得人们能以更高的精确度研究希格斯玻色子。该对撞机的精确度将高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规模较小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物理学家说,建造这个计划中的30亿美元的对撞机不存在技术问题,并且从范围和成本来看都是比较保守的。但中国希望,它能成为过渡到下一代对撞机——超级质子对撞机——的一块“垫脚石”。
欧美的团队都表示对建造自己的超级对撞机感兴趣。但建造超级对撞机之前需要进行的大量研究则意味着,欧美造出超级对撞机最早可能要到2035年。在此期间,中国打算先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然后在技术可能的情况下尽快跟进超级质子对撞机。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本月在国际高能物理学会议上说,为确保政府支持,中国希望在2035年前努力实现一个较近期的目标。
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强子对撞机能互为补充。强子对撞机是“大锤子”,它将高能质子砸碎,以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能量较低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会制造较规则的碰撞,从而让碰撞变得较易分析。通过仔细检查希格斯玻色子同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计划中的中国对撞机应该能发现希格斯粒子是一种简单粒子还是某种更异乎寻常的东西。这将帮助物理学家弄明白,这些粒子是否符合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作出的预测,以及是否存在多种类型的希格斯玻色子。
对中国来说,这个对撞机将是一大飞跃。中国目前最大对撞机的周长仅为240米。
不过,中国要在对撞机领域占据支配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学家吉多·托内利说,中国的主要弱点在于,高能物理学界的规模较小。如果中国想最终主办一个超级对撞机项目,那么肯定是一个国际项目,因为“没人能单独完成这项工作”。
军事要闻参考消息2014-07-25 15:55
资料图:目前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是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总长26.649公里
参考消息网7月25日报道 外媒称,几十年来,欧洲和美国在高能粒子对撞机领域处于领导地位。但中国提出的一项建议使人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即中国可能很快来到粒子物理学的前沿。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7月23日报道,在国际合作者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正计划到2028年建造一个“希格斯粒子工厂”。那将是一个长52公里的地下环路,它能使正负电子发生对撞。这些基本粒子的碰撞将使得人们能以更高的精确度研究希格斯玻色子。该对撞机的精确度将高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规模较小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物理学家说,建造这个计划中的30亿美元的对撞机不存在技术问题,并且从范围和成本来看都是比较保守的。但中国希望,它能成为过渡到下一代对撞机——超级质子对撞机——的一块“垫脚石”。
欧美的团队都表示对建造自己的超级对撞机感兴趣。但建造超级对撞机之前需要进行的大量研究则意味着,欧美造出超级对撞机最早可能要到2035年。在此期间,中国打算先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然后在技术可能的情况下尽快跟进超级质子对撞机。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本月在国际高能物理学会议上说,为确保政府支持,中国希望在2035年前努力实现一个较近期的目标。
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强子对撞机能互为补充。强子对撞机是“大锤子”,它将高能质子砸碎,以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能量较低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会制造较规则的碰撞,从而让碰撞变得较易分析。通过仔细检查希格斯玻色子同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计划中的中国对撞机应该能发现希格斯粒子是一种简单粒子还是某种更异乎寻常的东西。这将帮助物理学家弄明白,这些粒子是否符合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作出的预测,以及是否存在多种类型的希格斯玻色子。
对中国来说,这个对撞机将是一大飞跃。中国目前最大对撞机的周长仅为240米。
不过,中国要在对撞机领域占据支配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学家吉多·托内利说,中国的主要弱点在于,高能物理学界的规模较小。如果中国想最终主办一个超级对撞机项目,那么肯定是一个国际项目,因为“没人能单独完成这项工作”。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726/005124.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旅行者1号还没进入星际空间?
科学腾讯科学罗辑2014-07-26 09:20
[摘要]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旅行者1号可能还没有进入星际空间,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探测一些新的变化。
旅行者1号由美国宇航局研制,目前美国宇航局认为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目前已经进入了星际空间,根据NASA科学家的看法,旅行者1号突破了太阳系的日球层,这里是太阳风外层,也是太阳系与星际空间的交界处,半径接近120个天文单位左右。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旅行者1号可能还没有进入星际空间,并预计2015年才是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的年份,目前旅行者1号仍然位于太阳系内。尽管美国宇航局宣布了旅行者1号抵达太阳系之外,但仍然有一些观点认为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的结论需要延迟。
在2012年,旅行者1号的研究团队宣布探测器已经进入星际空间,是目前人类制造飞行最远的航天器,突破太阳系后将向更加深远的星际空间前进。关于旅行者1何时进入星际空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2012年之前,就有许多研究称旅行者1号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星际空间,显然这是对太阳系边界把握不确定的表现。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认为太阳系的边界由日球层界定,在这之外太阳风粒子将急剧减少,在日球层之内我们可以探测太阳风粒子的存在,边界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质疑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的科学家认为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探测到日球层极性变化的信号,这说明旅行者1号仍然位于日球层内。对于这观点,旅行者1号的工程师乔治认为探测器并没有进入星际空间,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探测一些新的变化。乔治来自密歇根大学,研究方向是大气、海洋和空间科学等。对此,美国宇航局认为我们的探测结果显示旅行者1号所受到的宇宙射线明显增强,这是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的一个强有力证据。(罗辑/编译)
旅行者1号还没进入星际空间?
科学腾讯科学罗辑2014-07-26 09:20
[摘要]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旅行者1号可能还没有进入星际空间,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探测一些新的变化。
旅行者1号由美国宇航局研制,目前美国宇航局认为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目前已经进入了星际空间,根据NASA科学家的看法,旅行者1号突破了太阳系的日球层,这里是太阳风外层,也是太阳系与星际空间的交界处,半径接近120个天文单位左右。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旅行者1号可能还没有进入星际空间,并预计2015年才是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的年份,目前旅行者1号仍然位于太阳系内。尽管美国宇航局宣布了旅行者1号抵达太阳系之外,但仍然有一些观点认为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的结论需要延迟。
在2012年,旅行者1号的研究团队宣布探测器已经进入星际空间,是目前人类制造飞行最远的航天器,突破太阳系后将向更加深远的星际空间前进。关于旅行者1何时进入星际空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2012年之前,就有许多研究称旅行者1号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星际空间,显然这是对太阳系边界把握不确定的表现。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认为太阳系的边界由日球层界定,在这之外太阳风粒子将急剧减少,在日球层之内我们可以探测太阳风粒子的存在,边界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质疑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的科学家认为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探测到日球层极性变化的信号,这说明旅行者1号仍然位于日球层内。对于这观点,旅行者1号的工程师乔治认为探测器并没有进入星际空间,未来两年内我们还将探测一些新的变化。乔治来自密歇根大学,研究方向是大气、海洋和空间科学等。对此,美国宇航局认为我们的探测结果显示旅行者1号所受到的宇宙射线明显增强,这是旅行者1号进入星际空间的一个强有力证据。(罗辑/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世界最快网络问世 下载1G电影只需0.2毫秒
2014年08月05日 08:11 新浪科技 我有话说(221人参与)评论中大奖(221人参与) [url=javascript:;]收藏本文[/url]
[url=javascript:void(0);][/url][url=javascript:void(0);][/url]
丹麦科技大学研发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网络,每秒可传输43太比特数据。如果用他们研发的新一代光纤网络下载一部1G大的电影,只需要短短0.2毫秒
下载一部电影时,我们总是习惯地盯着进度条,有时会因为蜗牛般的速度倍感挫折。庆幸的是,随着丹麦科技大学研发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网络,这种挫败感可能在不久后成为过去。他们研发的新一代光纤网络下载一部1G大的电影只需要短短0.2毫秒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下载一部电影时,我们总是习惯地盯着进度条,有时会因为蜗牛般的速度倍感挫折。庆幸的是,随着丹麦科技大学研发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网络——每秒可传输43太比特数据——这种挫败感可能在不久后成为过去。如果用他们研发的新一代光纤网络下载一部1G大的电影,只需要短短0.2毫秒。
随着这一网络的横空出世,丹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夺回“世界最快网络打造者”头衔。此前,他们曾败给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专家,后者研发的网络每秒传输速度可达到32太比特。为了重回世界之巅,丹麦的研究小组利用单一多芯光纤。这种光纤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研制,拥有7个芯——玻璃丝——而不是像标准光纤一样只拥有一个芯,让传输更多数据成为一种可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光纤的宽度与标准光纤相同。
研究人员表示数据传输速度领域的全球竞争促使了速度传输技术的进步,进而满足网络数据流量不断增加的需要。网络流量估计以每年40%到50%的速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在家中使用上网设备的人越来越多,汽车采用的相关技术也越发复杂。在全球人造碳排放总量中,网络能耗产生的排放占到2%以上,与交通运输产生的碳排放相当。现在,这种排放正呈戏剧性增长趋势。研究人员指出:“在增加带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想办法大幅降低网络的能耗,这一点非常重要。”(孝文)
2014年08月05日 08:11 新浪科技 我有话说(221人参与)评论中大奖(221人参与) [url=javascript:;]收藏本文[/url]
[url=javascript:void(0);][/url][url=javascript:void(0);][/url]
丹麦科技大学研发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网络,每秒可传输43太比特数据。如果用他们研发的新一代光纤网络下载一部1G大的电影,只需要短短0.2毫秒
下载一部电影时,我们总是习惯地盯着进度条,有时会因为蜗牛般的速度倍感挫折。庆幸的是,随着丹麦科技大学研发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网络,这种挫败感可能在不久后成为过去。他们研发的新一代光纤网络下载一部1G大的电影只需要短短0.2毫秒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下载一部电影时,我们总是习惯地盯着进度条,有时会因为蜗牛般的速度倍感挫折。庆幸的是,随着丹麦科技大学研发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网络——每秒可传输43太比特数据——这种挫败感可能在不久后成为过去。如果用他们研发的新一代光纤网络下载一部1G大的电影,只需要短短0.2毫秒。
随着这一网络的横空出世,丹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夺回“世界最快网络打造者”头衔。此前,他们曾败给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专家,后者研发的网络每秒传输速度可达到32太比特。为了重回世界之巅,丹麦的研究小组利用单一多芯光纤。这种光纤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研制,拥有7个芯——玻璃丝——而不是像标准光纤一样只拥有一个芯,让传输更多数据成为一种可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光纤的宽度与标准光纤相同。
研究人员表示数据传输速度领域的全球竞争促使了速度传输技术的进步,进而满足网络数据流量不断增加的需要。网络流量估计以每年40%到50%的速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在家中使用上网设备的人越来越多,汽车采用的相关技术也越发复杂。在全球人造碳排放总量中,网络能耗产生的排放占到2%以上,与交通运输产生的碳排放相当。现在,这种排放正呈戏剧性增长趋势。研究人员指出:“在增加带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想办法大幅降低网络的能耗,这一点非常重要。”(孝文)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809/008676.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截瘫患者的福音:最新干细胞疗法或可治愈
科学腾讯科技 [微博] 2014-08-09 08:01
[摘要]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取自一位86岁老人的皮肤细胞已经成功转变成能够在瘫痪老鼠脊髓内生长的神经细胞。这就使这项技术未来有一天有可能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导致的截瘫。
科学家成功借助人类细胞让瘫痪老鼠脊髓内的神经元再生长。
腾讯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现,借助一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技术,能够将老年男性的皮肤细胞重新改变成为成熟的神经细胞或者神经元。
科学家称,当人类神经元被移植到老鼠体内时,神经连接或者说轴突就会直接通过脊髓的受损区域生长,并且最终进入大脑。然而据《神经元》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称,这一结果并未带来老鼠瘫痪的任何好转。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Mark Tuszynski称:“这些发现表明,内在的神经元机制很容易就能克服脊髓损伤带来的障碍,并且在远距离内延伸。即使是来自老年人细胞转变成的神经元也保留了这些能力。”
许多研究项目的目标都是找到使用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方法,特别是事故后的数周时间有可能是触发受损神经元再生长的关键时期。Tuszynski教授称:“95%的人类临床试验都不成功。我们正试图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找到治疗脊髓损伤病人的最佳干细胞疗法。”
他补充称:“这项研究即使信息不全也能继续进行,但是那样做更有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失败。我们想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确定最佳的细胞类型和人类细胞转变的最佳方法,这样我们能够理性的继续探索并且获得成功。”(过客/编译)
截瘫患者的福音:最新干细胞疗法或可治愈
科学腾讯科技 [微博] 2014-08-09 08:01
[摘要]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取自一位86岁老人的皮肤细胞已经成功转变成能够在瘫痪老鼠脊髓内生长的神经细胞。这就使这项技术未来有一天有可能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导致的截瘫。
科学家成功借助人类细胞让瘫痪老鼠脊髓内的神经元再生长。
腾讯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现,借助一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技术,能够将老年男性的皮肤细胞重新改变成为成熟的神经细胞或者神经元。
科学家称,当人类神经元被移植到老鼠体内时,神经连接或者说轴突就会直接通过脊髓的受损区域生长,并且最终进入大脑。然而据《神经元》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称,这一结果并未带来老鼠瘫痪的任何好转。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Mark Tuszynski称:“这些发现表明,内在的神经元机制很容易就能克服脊髓损伤带来的障碍,并且在远距离内延伸。即使是来自老年人细胞转变成的神经元也保留了这些能力。”
许多研究项目的目标都是找到使用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方法,特别是事故后的数周时间有可能是触发受损神经元再生长的关键时期。Tuszynski教授称:“95%的人类临床试验都不成功。我们正试图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找到治疗脊髓损伤病人的最佳干细胞疗法。”
他补充称:“这项研究即使信息不全也能继续进行,但是那样做更有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失败。我们想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确定最佳的细胞类型和人类细胞转变的最佳方法,这样我们能够理性的继续探索并且获得成功。”(过客/编译)
由一星于2014-08-10, 05:12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809/007592.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科学家研制透视眼机器人可用于地震营救工作
科学腾讯科技 [微博] 2014-08-09 07:48
[摘要]美国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具有“透视眼”功能的机器人,可看穿墙壁内部的事物,它可用于探索地震灾后营救工作。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制具有透视眼能力的机器人,图中是两个机器人正在探测穿透墙壁之后的无线信号强弱变化。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加州大学最新研制一款具有“透视眼”能力的机器人,在两个机器人之间释放无线信号,通过测量信号强度的变化,将观察发现墙壁内部的物体。该技术可用于寻找困陷在建筑物中的伤员,或者监控家中的老年人。
该系统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Yasamin Mostofi博士最新研制的,这两个机器人装配着轮子,一个释放无线信号,另一个探测接收信号强度。
当机器人环绕正方形混凝土建筑物时,彼此离开视线范围之内,它们能够计算出建筑物内部的事物,甚至可以识别出人类。其工作原理是当途经墙壁和其它物体时,测量信号强度的衰减程度。
通过测量无线信号的衰减情况,机器人可以绘制一张视觉地图,呈现观测大约100秒的透视景象。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误差不超过5厘米。
研究小组表示,我们的目标仅是使用无线信号透视厚墙壁观察完全未知区域。这项技术可由任何无线激活装置实现,目前我们赋予机器人“透视眼”功能。
虽然一些现代无人操控机器人使用激光扫描器观察前方的物体,但却不能透视邻近的物体或者墙壁。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最新技术将是机器人运动设计的革命性创新,赋予无人操控机器人一些新的功能。
他们认为这项技术潜在广泛应用,其中包括:地震灾难之后的搜寻和营救工作。“透视眼机器人”无需挖掘便能检测探索考古遗址。(悠悠/编译)
科学家研制透视眼机器人可用于地震营救工作
科学腾讯科技 [微博] 2014-08-09 07:48
[摘要]美国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具有“透视眼”功能的机器人,可看穿墙壁内部的事物,它可用于探索地震灾后营救工作。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制具有透视眼能力的机器人,图中是两个机器人正在探测穿透墙壁之后的无线信号强弱变化。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加州大学最新研制一款具有“透视眼”能力的机器人,在两个机器人之间释放无线信号,通过测量信号强度的变化,将观察发现墙壁内部的物体。该技术可用于寻找困陷在建筑物中的伤员,或者监控家中的老年人。
该系统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Yasamin Mostofi博士最新研制的,这两个机器人装配着轮子,一个释放无线信号,另一个探测接收信号强度。
当机器人环绕正方形混凝土建筑物时,彼此离开视线范围之内,它们能够计算出建筑物内部的事物,甚至可以识别出人类。其工作原理是当途经墙壁和其它物体时,测量信号强度的衰减程度。
通过测量无线信号的衰减情况,机器人可以绘制一张视觉地图,呈现观测大约100秒的透视景象。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误差不超过5厘米。
研究小组表示,我们的目标仅是使用无线信号透视厚墙壁观察完全未知区域。这项技术可由任何无线激活装置实现,目前我们赋予机器人“透视眼”功能。
虽然一些现代无人操控机器人使用激光扫描器观察前方的物体,但却不能透视邻近的物体或者墙壁。研究人员指出,这项最新技术将是机器人运动设计的革命性创新,赋予无人操控机器人一些新的功能。
他们认为这项技术潜在广泛应用,其中包括:地震灾难之后的搜寻和营救工作。“透视眼机器人”无需挖掘便能检测探索考古遗址。(悠悠/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814/013372.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p=1
美国宇航局公布“飞碟形”减速器测试照片
美国宇航局公布“飞碟形”减速器测试照片
[size=30]1/7[/size]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最新研制的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LDSD)已经完成了试飞任务,NASA科学家称这次飞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近日该机构公布了在6月份进行测试的画面,显示超音速减速器在亚轨道飞行的情景,飞行速度达到4倍音速,飞行高度为18万英尺,大约为54公里,本次测试地点位于夏威夷。(罗辑/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815/01323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p=1
闪电的五大秘密:温度超过太阳表面五倍等
闪电的五大秘密:温度超过太阳表面五倍等
[size=30]1/7[/size]
闪电是极热的:闪电是一种令人震惊的自然现象,毫无疑问它是大自然不容忽视的一种惊人力量。一道闪电能够将它周围的空气加热到华氏5万度,这个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的五倍还要高。(腾讯科学 过客/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英媒:英科学家用细胞育出完整器官
2014年08月26日14:29 新华网
据参考消息8月26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8月24日报道】题:英国科学家用细胞培育出第一个完整的有用器官科学家们通过重新改编细胞程序培育出第一个有用器官,这朝着能够长出人类替换器官的“圣杯”迈出了一步。
这项技术目前只在实验鼠身上进行试验,未来可用来为免疫系统衰弱的人提供替换器官,最终为器官移植培育更复杂的器官。该技术10年内可用在人身上。
科学家们用取自实验鼠胚胎的结缔组织细胞培育出一个有用的胸腺,这是心脏附近至关重要的免疫系统“神经中枢”。通过拨动结缔组织细胞的DNA遗传“开关”,这种细胞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细胞株。
被改变的细胞与其他类似细胞注入实验鼠体内后自然而然地长成了完整的器官。
“通过直接改编细胞的程序,我们已经成功地培育出一种人工细胞类型。当移植时,这种细胞能够长成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器官。这是朝着在实验室培育出可用于临床的人工胸腺的目标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研究小组的带头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再生医学中心医学研究会的克莱尔·布莱克本教授说:“实验室用细胞培育出替换器官的能力是再生医学领域的‘圣杯’之一。但是实验室培育的器官的大小和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很有限。”
胸腺是免疫系统的中枢,派出抗击传染的T细胞。这项新研究提高了利用实验室生产的细胞培育全新完整与功能齐全的胸腺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虽然已经用干细胞培育了心脏、肝脏甚至大脑等器官的片段,但是之前无人用体外制造的细胞培育出完整器官。
医学研究会再生医学的负责人罗布·巴克尔说:“为受损组织培育‘替身’可能使从一个人向另一人进行整个器官移植的必要性消失,整个器官移植有很多弊端———尤其是捐献者严重缺乏。”
文章关键词: 器官人工培育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829/013601.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科学家发现倾斜轨道有助于行星留住液态水
天文航天腾讯科学2014-08-29 07:59
[摘要]目前科学家一直在可居住带之内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有些行星的轨道比较特别,时而进入可居住带,时而移动到可居住带之外。
艺术家绘制的“醉酒”行星轨道示意图,科学家认为摇摆不定的特点使得该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日前公布了对一颗大轨道倾角行星的调查结果,暗示这颗行星可能拥有外星生命,这是因为该行星的轨道“摇摆不定”,自转速度较快,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华盛顿大学、韦伯州立大学和美国宇航局的研究小组对这颗奇特的行星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恒星周围存在一个或者两个巨型气态行星的轨道,这就导致了这颗行星受到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轨道也处于奇怪的倾斜状态。
目前科学家一直在可居住带之内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有些行星的轨道比较特别,时而进入可居住带,时而移动到可居住带之外,因此这些星球也有可能存在液态水环境(如果上面有生物的话,可能不断在休眠与活跃状态转换)。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介绍:有些行星轨道距离恒星足够远,我们很容易将其遗漏,现在许多观测都证实了在可居住带之外也有可能存在可居住的星球,那些拥有液态水环境的行星也会出现在更加遥远的地方。
该行星之所以可能存在液态水,是因为其在“摇摆不定”与快速自转的情况下,不仅温度分布较为均匀,而且两极地区可能会在不同时期指向恒星,这样就可以接受到来自恒星的光照,这与地球上极地冰川演化过程有一些类似,有助于液态水的保持。科学家已经通过对地球历史的调查发现冰川接受到太阳光照强时融化得更快,因此恒星光照对极地冰川的消融在漫长演化时期内是非常重要的,该行星可以让两极在不同时期直接指向太阳,那里的极区将不那么寒冷。
本项调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阿姆斯特朗教授,对此他认为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可能要被拓展一些,有些系外行星的液态水满足条件可以在可居住带之外实现,甚至在更加遥远的轨道上仍然有可能形成表面液态水。(罗辑/编译)
科学家发现倾斜轨道有助于行星留住液态水
天文航天腾讯科学2014-08-29 07:59
[摘要]目前科学家一直在可居住带之内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有些行星的轨道比较特别,时而进入可居住带,时而移动到可居住带之外。
艺术家绘制的“醉酒”行星轨道示意图,科学家认为摇摆不定的特点使得该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日前公布了对一颗大轨道倾角行星的调查结果,暗示这颗行星可能拥有外星生命,这是因为该行星的轨道“摇摆不定”,自转速度较快,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华盛顿大学、韦伯州立大学和美国宇航局的研究小组对这颗奇特的行星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恒星周围存在一个或者两个巨型气态行星的轨道,这就导致了这颗行星受到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轨道也处于奇怪的倾斜状态。
目前科学家一直在可居住带之内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有些行星的轨道比较特别,时而进入可居住带,时而移动到可居住带之外,因此这些星球也有可能存在液态水环境(如果上面有生物的话,可能不断在休眠与活跃状态转换)。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介绍:有些行星轨道距离恒星足够远,我们很容易将其遗漏,现在许多观测都证实了在可居住带之外也有可能存在可居住的星球,那些拥有液态水环境的行星也会出现在更加遥远的地方。
该行星之所以可能存在液态水,是因为其在“摇摆不定”与快速自转的情况下,不仅温度分布较为均匀,而且两极地区可能会在不同时期指向恒星,这样就可以接受到来自恒星的光照,这与地球上极地冰川演化过程有一些类似,有助于液态水的保持。科学家已经通过对地球历史的调查发现冰川接受到太阳光照强时融化得更快,因此恒星光照对极地冰川的消融在漫长演化时期内是非常重要的,该行星可以让两极在不同时期直接指向太阳,那里的极区将不那么寒冷。
本项调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阿姆斯特朗教授,对此他认为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可能要被拓展一些,有些系外行星的液态水满足条件可以在可居住带之外实现,甚至在更加遥远的轨道上仍然有可能形成表面液态水。(罗辑/编译)
由一星于2014-09-02, 00:47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0901/008434.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新型糖生物电池将比传统锂电池耐用10倍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09-01 08:06
[摘要]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糖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燃料电池,能够将糖中的化学能量转变为电流。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糖可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生物燃料电池,能够将糖中的化学能量转变为电流。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一种糖生物电池概念可以完全将糖中的化学能量转变为电流。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糖生物电池的能量存储密度大约是596安培-时/公斤(A-h/kg),相比之下,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存储密度为42安培-时/公斤。这意味着糖生物电池比同等重量的现有锂离子电池持续使用至少10倍时间。
糖生物电池是一种酶催化燃料电池(EFC),是一种发电生物化学设备,能够将糖原和淀粉中的化学能量转变成为电流。同时,酶催化燃料电池使用传统燃料电池相同的工作原理,它们使用酶代替贵金属催化剂来氧化它们的燃料。酶可以使用更复杂的燃料,例如:葡萄糖,同时,更复杂的燃料可使酶催化燃料电池具有更强的能量密度。
例如:合成已糖,在接近完全氧化作用下,每个葡萄糖分子可释放24个电子,然而,传统燃料电池中使用的氢分子,氧化作用下只释放2个电子。
Cell-Free BioInnovations公司资深科学家朱智光(音译)称,我们研究小组并不是最早建议使用糖作为生物电池的燃料,然而,我们却是首次证实糖生物电池完全氧化过程能够将化学能量转变为电流。(悠悠/编译)
新型糖生物电池将比传统锂电池耐用10倍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09-01 08:06
[摘要]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糖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燃料电池,能够将糖中的化学能量转变为电流。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糖可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生物燃料电池,能够将糖中的化学能量转变为电流。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一种糖生物电池概念可以完全将糖中的化学能量转变为电流。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糖生物电池的能量存储密度大约是596安培-时/公斤(A-h/kg),相比之下,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存储密度为42安培-时/公斤。这意味着糖生物电池比同等重量的现有锂离子电池持续使用至少10倍时间。
糖生物电池是一种酶催化燃料电池(EFC),是一种发电生物化学设备,能够将糖原和淀粉中的化学能量转变成为电流。同时,酶催化燃料电池使用传统燃料电池相同的工作原理,它们使用酶代替贵金属催化剂来氧化它们的燃料。酶可以使用更复杂的燃料,例如:葡萄糖,同时,更复杂的燃料可使酶催化燃料电池具有更强的能量密度。
例如:合成已糖,在接近完全氧化作用下,每个葡萄糖分子可释放24个电子,然而,传统燃料电池中使用的氢分子,氧化作用下只释放2个电子。
Cell-Free BioInnovations公司资深科学家朱智光(音译)称,我们研究小组并不是最早建议使用糖作为生物电池的燃料,然而,我们却是首次证实糖生物电池完全氧化过程能够将化学能量转变为电流。(悠悠/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科学家使原子气体处于“负温度”状态
科学腾讯科技[微博]清风2014-09-08 07:50
[摘要]在负温度下处于高能级状态的原子数量要大于处于低能级状态原子的数量。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成功实现了“负温度”(negative temperature)状态的原子气体。
通常情况下,在正温度范围内,处于低能级的原子数量要大于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数量,这种分布模式在物理中被称为“玻尔兹曼分布”(Boltzmann distribution)。当物体被加热的时候,构成它们的原子吸收了能量之后,会跃迁到更高的能级当中去。
所谓的“负温度”是正温度的反面,在负温度下处于高能级状态的原子数量要大于处于低能级状态原子的数量。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家乌尔·施耐德(Ulrich Schneider)说:“反玻尔兹曼分布是物体处于负温度状态的标志,这正是我们现在所实现的。处于负温度状态气体的温度实际上并没有低于绝对零度!恰恰相反,而是更热。从理论上来讲,甚至比任何正温度状态还要热。按照定义,温度在无限高处跃迁到负温度区间。”
正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处于负温度状态的物体有着非常奇怪的性质。例如,通常情况下,热量都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高温的物体冷却,低温的物体加热),直到温度相等为止。然而,当热量从负温度物体流向正温度物体时,永远不会到达热平衡状态。
负温度的另一个奇特性质与熵(entropy)有关,熵是对一个物理系统有序性的度量。当物体释放热量的时,就会增加周围环境的熵值,使它们变得更混乱。然而,当处于负温度的物体释放热量的时候,它可以吸收周围环境的熵,使之变得更有序。(清风)
科学腾讯科技[微博]清风2014-09-08 07:50
[摘要]在负温度下处于高能级状态的原子数量要大于处于低能级状态原子的数量。
某一系统中,当处于高能级原子的数量大于处于低能级原子数量的时候,我们就定义该系统处于负温度状态。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成功实现了“负温度”(negative temperature)状态的原子气体。
通常情况下,在正温度范围内,处于低能级的原子数量要大于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数量,这种分布模式在物理中被称为“玻尔兹曼分布”(Boltzmann distribution)。当物体被加热的时候,构成它们的原子吸收了能量之后,会跃迁到更高的能级当中去。
所谓的“负温度”是正温度的反面,在负温度下处于高能级状态的原子数量要大于处于低能级状态原子的数量。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家乌尔·施耐德(Ulrich Schneider)说:“反玻尔兹曼分布是物体处于负温度状态的标志,这正是我们现在所实现的。处于负温度状态气体的温度实际上并没有低于绝对零度!恰恰相反,而是更热。从理论上来讲,甚至比任何正温度状态还要热。按照定义,温度在无限高处跃迁到负温度区间。”
正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处于负温度状态的物体有着非常奇怪的性质。例如,通常情况下,热量都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高温的物体冷却,低温的物体加热),直到温度相等为止。然而,当热量从负温度物体流向正温度物体时,永远不会到达热平衡状态。
负温度的另一个奇特性质与熵(entropy)有关,熵是对一个物理系统有序性的度量。当物体释放热量的时,就会增加周围环境的熵值,使它们变得更混乱。然而,当处于负温度的物体释放热量的时候,它可以吸收周围环境的熵,使之变得更有序。(清风)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英国挪威三科学家发现“脑内GPS” 获颁诺贝尔奖
2014-10-06 19:53: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0人参与
分享到
2014-10-06 19:53: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0人参与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0月6日电 斯德哥尔摩消息: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当地时间6日宣布,英国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和挪威科学家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梅·布莱特·莫泽(May-Britt Moser)夫妇因发现大脑中负责定位系统的细胞,获颁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前由著名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预测的包括华人钱泽南在内的三大热门团队皆未入选。
“我还没回过神儿来呢,(能够获奖)实在是太棒了!”诺贝尔奖官方推特(Twitter)透露了梅·布莱特·莫泽知悉自己获奖后的反应,而她丈夫此刻正在飞机上,还不知道获奖消息。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称,约翰·奥基夫是英国的神经科学家,现任伦敦大学学院解剖学系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梅·布莱特·莫泽和丈夫爱德华·莫泽都是挪威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此二人在过去数十年中领导了一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他们也是诺贝尔奖史上第五对获奖夫妻。
至于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78万人民币)诺贝尔奖金分配,莫泽夫妇两人各得四分之一,奥基夫则获二分之一,这是因为莫泽夫妇同奥基夫从事的是分属同一主题下的两项研究。
另外,此次获奖的三人之前都曾获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生物学或生物化学奖。该奖项于1967年首次颁发,以表彰获奖者在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其近一半获奖者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据诺奖官网消息,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项被公布的诺贝尔奖奖项,其他各奖项将在未来一周内陆续揭晓。按照惯例,颁奖仪式(除和平奖)将于12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完)
(原标题:英国挪威三科学家发现“脑内GPS” 获颁诺贝尔奖)
此前由著名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预测的包括华人钱泽南在内的三大热门团队皆未入选。
“我还没回过神儿来呢,(能够获奖)实在是太棒了!”诺贝尔奖官方推特(Twitter)透露了梅·布莱特·莫泽知悉自己获奖后的反应,而她丈夫此刻正在飞机上,还不知道获奖消息。
诺贝尔奖官网介绍称,约翰·奥基夫是英国的神经科学家,现任伦敦大学学院解剖学系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梅·布莱特·莫泽和丈夫爱德华·莫泽都是挪威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此二人在过去数十年中领导了一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他们也是诺贝尔奖史上第五对获奖夫妻。
至于800万瑞典克朗(约合678万人民币)诺贝尔奖金分配,莫泽夫妇两人各得四分之一,奥基夫则获二分之一,这是因为莫泽夫妇同奥基夫从事的是分属同一主题下的两项研究。
另外,此次获奖的三人之前都曾获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生物学或生物化学奖。该奖项于1967年首次颁发,以表彰获奖者在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其近一半获奖者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据诺奖官网消息,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项被公布的诺贝尔奖奖项,其他各奖项将在未来一周内陆续揭晓。按照惯例,颁奖仪式(除和平奖)将于12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完)
(原标题:英国挪威三科学家发现“脑内GPS” 获颁诺贝尔奖)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美德3位科学家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size]
【1】【2】【3】【4】【5】【6】
来源:人民网 2014年10月08日18:02
[size=14][/size]
瑞典记者在向现场连线的赫尔提问。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0月8日电(记者刘仲华、商璐、李玫忆)8日中午11点5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委会常务秘书斯泰方?诺尔马克步入会场,分别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威廉·莫尔内尔和德国科学家斯蒂方·赫尔,以表彰他们发明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打破了显微技术原有的极限。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技术被一个预设的假定所限制,即人们永远不可能获得超过波长一般的分辨率。而今年的化学奖获得者通过荧光分子的帮助,巧妙地突破了这个限制,打破了原有的光学远场衍射极限对光学系统极限分辨率的限制。其突破性工作把光学显微技术带入纳米的世界。通过它,科学家们可以观测单个细胞在生物细胞内的运行轨迹,看到分子如何在脑神经中创建突触,可以跟踪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氏症中蛋白质的变化情况。总之,3位科学家的工作使显微技术突飞猛进,在生物、化学、医学等多个学科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埃里克·白兹格1960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1988年业于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科研小组负责人。威廉·莫尔内尔1953年生于美国加州,1982年于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斯蒂方·赫尔1962年生于罗马尼亚,1990年德国海德堡大学毕业,现为德国公民,在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
三位科学家将平分总额为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约合110万美元)。
【诺奖解读】
此前由知名数据机构汤森路透预测的“热门人选”邓青云也未能达成今年华人获得诺奖的愿望。
评委会认为,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认为光学显微镜有一个极限:在半光波长以下,光学显微镜无法获得更好的分辨率。在荧光分子的帮助下,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几位获得者巧妙的绕开了这种极限。他们突破性的研究将光学显微镜带入了纳米维度。
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1960年出生于美国,现任职于Jannelia农业研究校园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斯特凡·W·赫尔Stefan W. Hell,1962年出生于罗马尼亚(他是第一个在罗马尼亚出生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国籍,现任职于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1953年出生于美国,美国国籍,先任职于斯坦福大学。
邓青云1947年生于香港,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作为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热门人选之一,邓青云有“OLED之父”之称,他2011年获地位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沃尔夫化学奖。据媒体报道,邓青云和OLED(有机发光二极体)的缘分源于1979年一天晚上,他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在实验室,返回后发现在黑暗中有一个亮亮的东西,由此展开了对OLED的研究。OLED是第三代显示技术的代表,具有图像质量优、低功耗、重量轻、柔性显示等优点,多应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及高清电视。专家认为,随着OLED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竞争对手液晶(LCD)将被淘汰。2012年,邓青云应邀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做报告。
【1】【2】【3】【4】【5】【6】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神秘马约拉纳费米子被发现 困扰物理学家80年
2014-10-09 09:36:53 来源: 网易探索 有17人参与
分享到
2014-10-09 09:36:53 来源: 网易探索 有17人参与
分享到
核心提示:马约拉纳费米子是一种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的神秘粒子,已经困扰了物理学家80年。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这种神秘莫测的粒子,这不仅有助于量子计算机的研制,还有助于科学家们进一步弄清暗物质的性质。
马约拉纳费米子是一种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的神秘粒子,已经困扰了物理学家80年。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这种神秘莫测的粒子,这不仅有助于量子计算机的研制,还有助于科学家们进一步弄清暗物质的性质。
物理学家们认为,每个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它们的质量相同,但电性相反。马约拉纳费米子却是个例外,其反粒子就是自身,而且呈电中性。物理学家们认为,当物质和反物质相互碰撞时,它们会相互湮灭。但1937年,意大利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提出,可能存在着一种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的粒子,不过,科学家们一直都没有发现其蛛丝马迹,直到现在。
捕捉到这种神秘莫测的粒子并非易事,为此,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阿里·雅达尼和同事使用一款有两层楼高的望远镜来对准一个只有几个原子长的一段细铁丝。他们将铁丝置于一大块铅上,并将其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零下272摄氏度。极冷温度在铅中制造出了超导状态,铁丝产生的磁场和铅产生的超导性之间的平衡产生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其在铁丝的两端盘旋。雅达尼10月8日接受趣味科学网站采访时解释道:“因为铁丝足够长,物质和反物质能分居两端,当物质和反物质无法相互‘交流’时,它们可以独立存在,不会彼此湮灭。”
借用这种巨大的望远镜,研究人员探测到了来自铁丝两端的中性信号,数十年的研究和计算已经证明,这是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关键信号。雅达尼团队的实验建立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学教授阿列克谢·基塔耶夫提出的一个理论的基础上。2011年,基塔耶夫预测,某种特殊类型的超导状态将产生马约拉纳费米子,而且,这种粒子将出现在一条线的两端。
马约拉纳费米子也是迄今还未被科学家们发现的暗物质的备选粒子。科学家认为,组成暗物质的粒子很难探测,可能也不会同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就像马约拉纳费米子。
总编辑圈点
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制造量子计算机的完美选择之一。普通计算机内的信息被存储在“位”内,每一位都被编码成0或1,而量子计算机内的信息位同时以0和1存在,但这种“叠加”状态非常脆弱。为此,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使量子位更稳定的方法。马约拉纳费米子由本应相互湮灭的物质和反物质组成,所以其非常稳定,且呈电中性,很少与环境相互作用,这些属性或许使其成为一种更稳定的量子信息编码方式。(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刘霞)
物理学家们认为,每个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它们的质量相同,但电性相反。马约拉纳费米子却是个例外,其反粒子就是自身,而且呈电中性。物理学家们认为,当物质和反物质相互碰撞时,它们会相互湮灭。但1937年,意大利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提出,可能存在着一种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的粒子,不过,科学家们一直都没有发现其蛛丝马迹,直到现在。
捕捉到这种神秘莫测的粒子并非易事,为此,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阿里·雅达尼和同事使用一款有两层楼高的望远镜来对准一个只有几个原子长的一段细铁丝。他们将铁丝置于一大块铅上,并将其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零下272摄氏度。极冷温度在铅中制造出了超导状态,铁丝产生的磁场和铅产生的超导性之间的平衡产生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其在铁丝的两端盘旋。雅达尼10月8日接受趣味科学网站采访时解释道:“因为铁丝足够长,物质和反物质能分居两端,当物质和反物质无法相互‘交流’时,它们可以独立存在,不会彼此湮灭。”
借用这种巨大的望远镜,研究人员探测到了来自铁丝两端的中性信号,数十年的研究和计算已经证明,这是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关键信号。雅达尼团队的实验建立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学教授阿列克谢·基塔耶夫提出的一个理论的基础上。2011年,基塔耶夫预测,某种特殊类型的超导状态将产生马约拉纳费米子,而且,这种粒子将出现在一条线的两端。
马约拉纳费米子也是迄今还未被科学家们发现的暗物质的备选粒子。科学家认为,组成暗物质的粒子很难探测,可能也不会同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就像马约拉纳费米子。
总编辑圈点
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制造量子计算机的完美选择之一。普通计算机内的信息被存储在“位”内,每一位都被编码成0或1,而量子计算机内的信息位同时以0和1存在,但这种“叠加”状态非常脆弱。为此,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使量子位更稳定的方法。马约拉纳费米子由本应相互湮灭的物质和反物质组成,所以其非常稳定,且呈电中性,很少与环境相互作用,这些属性或许使其成为一种更稳定的量子信息编码方式。(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刘霞)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1011/010756.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欧洲“黑洞制造机器”明年三月重启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10-11 07:41
[摘要]据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的发言人称,大型强子对撞机预计将在明年3月底完成此次升级工作,并且重新启动。
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长达 27公里。
腾讯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上最大而且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以下简称LHC)预计将在明年年初重新启动,长达两年时间的升级将把它的能力提升接近两倍。
长达17英里(约27公里)的LHC位于瑞士的日内瓦附近,它是在1998年到2008年之间建造完成的,用于帮助科学家们验证粒子理论和高能物理学理论。它在2013年2月关闭进行维护和升级。
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简称CERN)的一位发言人在一份邮件中写道:“在LHC关闭期间,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优化,为它能以更高能量的运行做着准备工作。对撞机很可能在3月底重新启动。”
LHC是由27公里长的环形超导磁体,它配置的许多加速结构能够增强粒子能量。作为升级的一部分,连接磁场的一万个超导连接器或者得到强化或者被替换。
在6月份的时候,CERN称已经开始对它进行冷却,准备重新启动。CERN发言人称:“这些新设备将帮助我们在LHC的新一轮运行过程中搜寻新的物理学现象,升级后的LHC也将提高它们对上帝粒子等微粒的精确测量。”(过客/编译)
欧洲“黑洞制造机器”明年三月重启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10-11 07:41
[摘要]据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的发言人称,大型强子对撞机预计将在明年3月底完成此次升级工作,并且重新启动。
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长达 27公里。
腾讯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上最大而且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以下简称LHC)预计将在明年年初重新启动,长达两年时间的升级将把它的能力提升接近两倍。
长达17英里(约27公里)的LHC位于瑞士的日内瓦附近,它是在1998年到2008年之间建造完成的,用于帮助科学家们验证粒子理论和高能物理学理论。它在2013年2月关闭进行维护和升级。
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简称CERN)的一位发言人在一份邮件中写道:“在LHC关闭期间,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优化,为它能以更高能量的运行做着准备工作。对撞机很可能在3月底重新启动。”
LHC是由27公里长的环形超导磁体,它配置的许多加速结构能够增强粒子能量。作为升级的一部分,连接磁场的一万个超导连接器或者得到强化或者被替换。
在6月份的时候,CERN称已经开始对它进行冷却,准备重新启动。CERN发言人称:“这些新设备将帮助我们在LHC的新一轮运行过程中搜寻新的物理学现象,升级后的LHC也将提高它们对上帝粒子等微粒的精确测量。”(过客/编译)
由一星于2014-10-14, 05:17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1011/036141.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科学解析“雾霾”的本质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10-11 10:34
腾讯科学 近期,华北、黄淮等地持续雾和霾天气,导致北京、河北等地空气污染严重。据悉,今天(11日)白天,华北中南部、黄淮中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气象条件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清除,部分地区有轻度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夜间开始,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上述地区雾和霾将明显减弱或消散。
什么是“雾”?什么是“霾”?
雾: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产生雾霾的条件是什么?
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雾霾为何难以准确预报?
雾霾预报除了需要天气要素数据外,大气成分数据也很重要,污染源数据不容易获得。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对近地层气象数据的要求精度较高,而近地层受到地面粗糙度、植被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左右,数值预报产品相对偏差较大。
霾和雾一样,主要发生在大气的浅层,下垫面条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预报难度非常大。
精确预报霾天气,既需要对霾产生的物理化学机制有准确的理解,更需要获取地面污染源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很难精确获得。
科学解析“雾霾”的本质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10-11 10:34
腾讯科学 近期,华北、黄淮等地持续雾和霾天气,导致北京、河北等地空气污染严重。据悉,今天(11日)白天,华北中南部、黄淮中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气象条件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清除,部分地区有轻度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夜间开始,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上述地区雾和霾将明显减弱或消散。
什么是“雾”?什么是“霾”?
雾: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产生雾霾的条件是什么?
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雾霾为何难以准确预报?
雾霾预报除了需要天气要素数据外,大气成分数据也很重要,污染源数据不容易获得。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对近地层气象数据的要求精度较高,而近地层受到地面粗糙度、植被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左右,数值预报产品相对偏差较大。
霾和雾一样,主要发生在大气的浅层,下垫面条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预报难度非常大。
精确预报霾天气,既需要对霾产生的物理化学机制有准确的理解,更需要获取地面污染源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很难精确获得。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http://tech.qq.com/a/20141016/01218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美国费米实验室欲捕捉“幽灵粒子”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10-16 08:04
[摘要]科学家使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两个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对神秘莫测的中微子(又称“幽灵粒子”)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宇宙运行的机制。
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中微子探测器的科学家试图通过该装置发现中微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是当今世界上顶尖的宇宙学、物理学研究基地,科学家建造了两个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装置捕捉到神秘的中微子。我们已经证实宇宙中存在大量的中微子,而且每秒钟会有大量的中微子穿过地球,对一个人而言,每秒钟穿过身体的中微子数量可能达到百万亿数量级,但是我们目前仍然对中微子知之甚少,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能探测并掌握中微子性质,就能知晓宇宙的运作机制。
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建造了两个巨大的中微子探测器,相隔大约500英里,即800公里,用来捕捉自然界中最难以捉摸的一种亚原子粒子,由此可见中微子对科学家而言仍然处于“隐身”的状态,因此该粒子也被称为“幽灵粒子”。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科学家史蒂文·里兹认为中微子是一种古怪的粒子,存在三种类型,或者也称为“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其中的作用机制。
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粒子学家Joe Lykken认为我们建造中微子探测器的目的在于从较大的距离上探测到中微子的行迹,一个中微子探测器位于伊利诺州巴达维亚的费米实验室,可向明尼苏达州北部的探测器发射粒子束,全程大约800公里,科学家将在如此长的距离上对中微子进行研究,有望了解这些粒子的神秘性质。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内,费米实验室将继续对中微子进行研究,每天只能发现数个中微子,由于基数太低,科学家很难发现中微子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位于明尼苏达州的探测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结构,长度为60米,高度为15米,由聚氯乙烯等物质构成,其内部填充了用来探测中微子的液体,如果中微子击中探测器内部,就会发出信号。科学家试图了解三种类型的中微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罗辑/编译)
美国费米实验室欲捕捉“幽灵粒子”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10-16 08:04
[摘要]科学家使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两个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对神秘莫测的中微子(又称“幽灵粒子”)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宇宙运行的机制。
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中微子探测器的科学家试图通过该装置发现中微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是当今世界上顶尖的宇宙学、物理学研究基地,科学家建造了两个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装置捕捉到神秘的中微子。我们已经证实宇宙中存在大量的中微子,而且每秒钟会有大量的中微子穿过地球,对一个人而言,每秒钟穿过身体的中微子数量可能达到百万亿数量级,但是我们目前仍然对中微子知之甚少,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能探测并掌握中微子性质,就能知晓宇宙的运作机制。
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建造了两个巨大的中微子探测器,相隔大约500英里,即800公里,用来捕捉自然界中最难以捉摸的一种亚原子粒子,由此可见中微子对科学家而言仍然处于“隐身”的状态,因此该粒子也被称为“幽灵粒子”。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科学家史蒂文·里兹认为中微子是一种古怪的粒子,存在三种类型,或者也称为“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其中的作用机制。
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粒子学家Joe Lykken认为我们建造中微子探测器的目的在于从较大的距离上探测到中微子的行迹,一个中微子探测器位于伊利诺州巴达维亚的费米实验室,可向明尼苏达州北部的探测器发射粒子束,全程大约800公里,科学家将在如此长的距离上对中微子进行研究,有望了解这些粒子的神秘性质。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内,费米实验室将继续对中微子进行研究,每天只能发现数个中微子,由于基数太低,科学家很难发现中微子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位于明尼苏达州的探测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结构,长度为60米,高度为15米,由聚氯乙烯等物质构成,其内部填充了用来探测中微子的液体,如果中微子击中探测器内部,就会发出信号。科学家试图了解三种类型的中微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罗辑/编译)
由一星于2014-10-18, 01:52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科学
美国工程师设计新型核聚变装置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10-17 07:49
[size=14][摘要]目前,美国科学家最新设计一种核聚变反应,有望成为一种绿色能量制造方式,整个过程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放射性废料。
[/size]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没有温室气体排放或者放射性废料的无限能量供应方式听起来非常棒,但很难令人相信是真实的。目前,美国华盛顿大学工程师表示,最新设计一种核聚变反应堆,如果扩大至发电站等级,将相当于煤电厂的电能输出,但成本明显降低。
此前还没有人提出核聚变发电厂的设计,它将成为一种新型能量产生方式。华盛顿大学航空航天系托马斯-乔博伊(Thomas Jarboe) 教授将这项设计方案在本周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会议上公布,他指出,该设计方案将最有效地制造成本低廉的核聚变能量。
该设计基于现有技术,在一个放置等离子的密闭空间中建造一个磁场,完成核聚变反应,使炽热等离子反应和燃烧。这个核聚变反应堆具有自维持性,意味着它能够持续加热等离子,保持热核反应状态,实现无限能量供应。
反应堆产生的热量将加热冷却液,用于旋转涡轮并产生电流,这类似于典型的动力反应堆工作原理。研究同事德里克-萨瑟兰德(Derek Sutherland)说:“这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的能量制造方案。”
据悉,制造磁场有多种方法,该设计是保持核聚变反应进行。这一最新设计被称为“spheromak”,是通过驱动电流进入等离子产生磁场,这将减少需求物质的数量,使研究人员能够缩小反应堆的尺寸大小。
相比之下,法国建造的“Iter”实验型核聚变反应规模大于最新设计的核聚变反应,这是由于它依赖于超导线圈提供一个类似的磁场。目前,最新设计的核聚变反应成本较低,仅是“Iter”的十分之一,产生的能量却是它的5倍。研究人员评估称,建造一座核聚变反应发电站的成本相当于建造一座燃煤电厂。(悠悠/编译)[/size][/size]
科技前沿腾讯科学2014-10-17 07:49
[size=14][摘要]目前,美国科学家最新设计一种核聚变反应,有望成为一种绿色能量制造方式,整个过程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放射性废料。
[/size]
美国科学家最新设计一种核聚变反应堆,可实现无温室气体排放的无限能量供应。
[size][size]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没有温室气体排放或者放射性废料的无限能量供应方式听起来非常棒,但很难令人相信是真实的。目前,美国华盛顿大学工程师表示,最新设计一种核聚变反应堆,如果扩大至发电站等级,将相当于煤电厂的电能输出,但成本明显降低。
此前还没有人提出核聚变发电厂的设计,它将成为一种新型能量产生方式。华盛顿大学航空航天系托马斯-乔博伊(Thomas Jarboe) 教授将这项设计方案在本周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会议上公布,他指出,该设计方案将最有效地制造成本低廉的核聚变能量。
该设计基于现有技术,在一个放置等离子的密闭空间中建造一个磁场,完成核聚变反应,使炽热等离子反应和燃烧。这个核聚变反应堆具有自维持性,意味着它能够持续加热等离子,保持热核反应状态,实现无限能量供应。
反应堆产生的热量将加热冷却液,用于旋转涡轮并产生电流,这类似于典型的动力反应堆工作原理。研究同事德里克-萨瑟兰德(Derek Sutherland)说:“这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的能量制造方案。”
据悉,制造磁场有多种方法,该设计是保持核聚变反应进行。这一最新设计被称为“spheromak”,是通过驱动电流进入等离子产生磁场,这将减少需求物质的数量,使研究人员能够缩小反应堆的尺寸大小。
相比之下,法国建造的“Iter”实验型核聚变反应规模大于最新设计的核聚变反应,这是由于它依赖于超导线圈提供一个类似的磁场。目前,最新设计的核聚变反应成本较低,仅是“Iter”的十分之一,产生的能量却是它的5倍。研究人员评估称,建造一座核聚变反应发电站的成本相当于建造一座燃煤电厂。(悠悠/编译)[/size][/size]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