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证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基 因 书 籍

向下

基 因   书   籍 Empty 基 因 书 籍

帖子 由 一马当先 2013-08-08, 17:06

相关搜索: 基因, 书籍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76294&ref=search-1-pub



人种自传23章

编辑推荐“人类基因组的迷人漫游--如果你想对曙光正现的生物技术世纪瞥上一眼--《基因组》是一个绝好的起点。”
     --《华尔街日报》
  “一位出色的作家,他那优美而时常动人的关于生命构造的描述让我想起晚期的路易斯.托马斯最好的作品--他对于一些复杂的生物过程做出的解释是我所见过的最清楚的之一--他抓住了它们那不易抓住的美。”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激动人心的旅程......材料非常新.......里德利在书里放了数量恰到好处的历史和个人轶事以给科学加点调料。他是很好的说故事的人。”
    --《科学美国人》
天和地被创造,大海波浪拍岸,鱼儿戏水,鸟儿欢唱,大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世界的高级生物,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他赋予万物以智慧,盗来天火照亮人间……


内容简介也许可以说,组成人类基因组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
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基因组》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马特.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其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史。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以及首先问题,将帮助你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马特·里行利过去是《经济学家》的科技编辑,驻华盛顿和美国地区编辑,他是《红色皇后:性与人类本性的进化》、《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合作的进化》和《借助于后天培养的自然力量:基因、经历以及造就了我们人类的一切》的作者,现居英国。
刘菁,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取得生物这博士学位,现在美国斯坦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号染色体 生命
第二号染色体 物种
第三号染色体 历史
第四号染色体 命运
第五号染色体 环境
第六号染色体 智慧
第七号染色体 本能
X和Y染色体  冲突
第八号染色体 自身利益
第九号染色体 疾病
第十号染色体 压力
第十一号染色体 个性
第十二号染色体 自我组装
第十三号染色体 史前
第十四号染色体 永生
很有深度和系统性的一本佳作中级评论员:猎鹰之翼2010-01-31 23:27:42
心情指数:开心 过瘾 受益匪浅阅读场所:床上 公车上
这本书系统的讲解了基因的整个层面,包括了各种角度和可能性,涉及医学,人类本性,人类学历史,还有政治,以及对我们的深远影响,二十一世纪如果不知道基因,那一定是落伍的,在这里对作者的渊博知识感到敬。

通篇来讲每个章节的侧重点都不同,作者的切入角度也不同,每章都可以独立一个小故事和小主题,这比枯燥的教科书好多了,而且笔者的文笔确实不错,翻译也很流畅,让人感觉读起来很轻松,但是整个概念非常专业,没有一定生物学基础,进化论或者细胞学常识的人,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这个书应该是针对一些中高级读者,而不适于用普及层,至少,本人看过威尔逊的《新的综合》和一些基因蛋白质方面的书籍,所以对此文章中讲解的很多东西都深感有所领悟,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物学修养,是很难?这部佳作理解的。

总之,这个书确实值得一读,当然前提是你有一定的层次和兴趣,否则,它只会让你瞌睡。

这条评论对您有用吗?有用(0)没用(0)
来自未来的科学初级评论员:ad2003@***.***2009-05-01 10:35:06
心情指数:开心阅读场所:床上
基因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人说19世纪是电气化的时代;20世纪是电脑与网络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应该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这本书就是生命科学的《创世纪》,描述了生命伟大历程中最核心的因素——基因。本书描写生动,令人着迷。


2#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09521&ref=search-1-pub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盗火者译丛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记录了我们对基因的理解中所发生的一场新的革命。里德利描述先天力量的信徒与后天力量的信徒,为解释人类这种悖论式的造物如何能够既有自由意志同时又受本能与文化的推动而发生的百年之争。对基因如何建造大脑来吸引经验做了一次激动人心、紧跟前沿的论述。全文充满洞见、智慧,文风迷人。
2001年2月,学界宣布,基因组所包含的不是如原先所预想的10万个基因,而是只有3万个。这个令人震惊的修改导致一些科学家做出结论,认为人类基因其实不足以解释人们的所有不同方式的行为:我们必定是由后天而不是由先天所造就的。生物学再一次要被放在先天一后天的争论这张普罗克汝斯忒斯之床上撕扯。
广受赞誉的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主张,正在出现的真相比这种神话要有趣得多。后天培育依赖于基因,而基因也要求后天培育。基因不仅预先规定大脑的广义结构,而且它们还吸收塑形的经验、因应社会的线索,甚至运转记忆。它们是意志的原因。也是意志的结果。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的著作,曾入围六项文学奖最后名单,包括《红色皇后》、《美德的起源》和《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他是科学家、记者和一价全国报纸的专栏作家。他住纽卡斯尔附近,出任那里的国际生命研究中心的主席,他也是大名鼎鼎的冷泉港实验室的访问教授。他与神经科学家安妮雅·荷尔伯特结婚。
陈虎平,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生物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
严成芬,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目录
序:个有胡子的人
第一章 动物范型
类人猿的肥皂剧,
性及其效果
进入遗传学
切换开关
第二章 本能众多
火星人和金星人
曼尼还是戴蒙德
民间心理学
一个心智,多个部分
柏拉图式的乌托邦
第三章 先天与后天:恰切的对仗
分开双胞胎
巧合


3#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820833&ref=search-recobar-dp

孟德尔妖:基因的公正与生命的复杂


原版导读
前言
第一章 以保持生物的简单
 放大了世界的荷兰人
 可能的世界
 生命的意义
 简单的试管生命
 复杂性进程一览
 细胞核进化
 洛克菲勒家族一员与擦皮鞋男孩
第二章 以动物的基因数
账房里的遗传学家
基因复制机器上的意外
以现代化武装摩西
 在32亿年内基因从0发展到6万个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第一章 保持生物的简单
  放大了世界的荷兰人。
正如我们(或我们中的大多数)所知道的那样,生命是大而复杂的。人类是这样;在我们周围(农场、花园和房屋四周)所熟悉的生命类型,在大小和复杂性上,也与我们相仿。一些我们熟悉的生命形式,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研究表明,它们其实很复杂。比如一只蝴蝶,从外表看也许很简单,可它的内部结构却几乎和我们人类一样复杂。蝴蝶的行为比我们简单,但它的生长方式绝对超乎我们的想象。蝴蝶是变态的毛毛虫,可毛毛虫看起来更像蠕虫,而不像其振翅飞翔的成虫。相比之下,成人只不过是一个长大了的儿童而已。因而完全有理由把蝴蝶看成是一种复杂生命形式,就像我们能见到的周围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一样。
由于对复杂生命已经司空见惯,所以我们就把生命的复杂性看做理所当然了。人类自开始思考以来就一直在问:为什么会存在生命?但直到最近才有人提出,假如生命确实存在,它为什么一定要进化得越来越复杂呢?……


4#
内容简介我们的命运存在于我们的DNA之中。在我们的思绪被压缩进纤细的、蛛丝般的微束之际,这“最重要的分子黄金”独一无二地决定了我们的一切,沿着它那精细的双螺旋链,生命的字母表以化学物质的形式被加以描绘,它们将决定我们是矮还是高、健康还是生病、聪明还是愚蠢,拥有浅蓝色眼睛还是愤愤不平的深棕色眼睛。
揭示涉及这个过程的复杂机制是现代科学最激动人心的成就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灵感和***(偶尔也丧失机遇)的故事,始于19世纪孟德尔所发现的遗传定律。今天,它已经发展到创立生物学领域最雄心勃勃的事业: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时也称为“人之书”。
这项伟大事业是一个大胆的创举,是生物学领域可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的工程。它的目标是揭示控制人发育的10万个基因,并详细绘制DNA字母表。由此获得的知识已经引发了人类从根本上认识自我的一场革命。癌症发生的整个分子过程如今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基因对遗传病、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精神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作用正在被揭示出来。
等等
作者简介沃尔特·博德默尔爵士,世界上最杰出的人类遗传学家之一,作为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的前任主席,已经获得如何使这项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独特洞见。
著有《人类群体遗传学》、《我们的未来遗产》及《遗传学、进行与人》等书籍,1996年以来任牛津赫特福德学院院长,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牛津分子医学研究所癌症与免疫实验室主任。

罗宾·麦凯,1982年以来任《观察家》杂志的科学编辑,始终关注着现代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的历程,围绕该主题著有《恐慌:艾滋病的故事》、《遗传七巧板》和《走出非洲》(与斯特林格合著)等许多文章和书籍。


5#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包括万界众生与神灵,之本性与“基因”有关吗?本性是怎么构成的?(或者说是怎么形成的?) 本性能改变吗?怎样才能改变?这是修道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之课题。


6# 分工太细,隔界似天。千万年,亿亿劫难遇之良机正在逝去!


7# 分工太细,隔界似天。千万年,亿亿劫难遇之良机正在逝去!
暗星 今后会怎样?

8# 极极则反,注意指标就行。

9# 道德行?

10# 指标可以类似物质相变中的临界点,多组态多相相变,自由度当然很大。再直接一点,指标可以有自然的,天文宇宙,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人文,.......,一旦具备,变化马上不可避免。


11# [转贴]宝马碾压3岁男童 警方 “这个杀人动机真不能有”
2010年09月14日 08:58:11  来源: 扬子晚报
新沂一名3岁半男童在玩耍时遭一辆宝马撞倒后三次碾轧,男童因此死亡。男童亲属怀疑司机“撞伤不如撞死”故意杀人,警方称司机与男童家人没有过节,无故意杀人动机(9月13日《扬子晚报》)。

新沂市交警大队相关领导解释说,司机“碾伤不如碾死的想法”只是男童父亲李先生的个人猜测。对宝马车反复碾轧男童致死画面的出现,他分析说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司机伍某和李先生及其亲友有很深的过节,伍某故意为之;另外一种情况是事发后伍某惊慌失措所致。经过调查,伍、李二人之间均无任何过节,因此伍某也就不存在“故意杀人”的动机。

要不是报纸上白纸黑字地写着这话是新沂市交警大队相关领导说的,我还以为这是伍某律师的辩护词呢。男童父亲提出的司机有“碾伤不如碾死的想法”,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交警部门怎么能轻易排除呢?案件还在侦查阶段,交警大队领导怎么就急着定性了呢?

想起杭州“70码”事件,虽然最后得到了较为公正的处理,但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对警方此前的离谱说法进行调查处理,至今“权钱交易”的传言还没有告终。

不得不承认,“宝马”也让事情更为敏感。此时,警方对外发言应该格外谨慎。随意发布这种有所偏向的言论,即使之后的案件调查和处理完全公正,也很难取得公众的信任。如果执法部门能事事保持中立,不偏不倚,那么本身无辜的“宝马”怎么可能一次次成为焦点。(江苏 杨国栋)

12# 指鹿为马---社会人文之指标。


13# 生物灭绝、生态失衡、气候异常,天灾人祸……是吗?


14# 警方提请批捕"宝马碾童案"司机 涉过失致人死亡
2010-09-16 12:08:00 来源: 新华网(广州)

核心提示:9月16日,江苏省新沂市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9.7 宝马碾死男童”案的最新进展,公安机关以犯罪嫌疑人伍某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提请批准逮捕。警方称,宝马X6汽车的车主是新沂市一家洗浴中心的老板,犯罪嫌疑人系车主雇佣的司机。

新华网南京9月16日电 16日上午,江苏省新沂市就宝马车碾压男童致死案召开新闻发布会。该案犯罪嫌疑人伍某已于昨日被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提请逮捕,该案现已进入刑事诉讼环节。

据新沂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学伦介绍,9月7日11时04分,新沂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新沂市良辰花苑小区有一汽车轧倒一名男孩。11时15分,民警赶到案发现场,立即展开现场勘查、走访目击群众、调取监控录像、固定相关证据、扣押涉案车辆等工作,并从现场将嫌疑人带回讯问。次日,新沂市公安局对此案立案侦查,将嫌疑人刑事拘留。

此后,当地公安机关迅速开展死亡男童遗体检验、肇事车辆检验、物证检验、侦查实验等各项工作,进一步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时持续深入开展调查取证工作。肇事车辆检验表明,该车倒车雷达显示系统正常。

据查,犯罪嫌疑人伍某,男,1977年出生,中专文化,籍贯湖南省常德市。1996年取得驾驶证,现持A2驾驶证。原系新沂市造纸厂职工,2004年下岗。2010年经人介绍,被宝马车主张某某雇佣为专职司机,月薪1500元,无前科劣迹。

被害人李某某,2007年4月出生。

案件发生后,李某某的监护人向警方提交了书面意见,质疑伍某涉嫌故意杀人犯罪。犯罪嫌疑人伍某的家人认为,伍某并无故意杀人意图,希望司法机关公正审理此案。


当地公安机关现已对事故责任进行了认定,肇事车辆致李某某死亡,伍某承担全部责任,李某某无责任。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对侦查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案件发生后,新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案情通报,研究安排相关工作。同时责成相关部门妥善做好受害人家属抚慰等善后工作。目前,新沂市已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广泛深入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加强社会车辆管理,消除事故隐患,防止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近日,网上的三幅截图和时长约2分钟的案发过程监控录像已在网上传播。为帮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各新闻媒体记者更为全面、客观地观察、分析案件发生过程,新闻发布会上播放了总时长为5分7秒的案发地点的完整的原始监控录像。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国洪)
15# 过失致人死亡?


16# 生物灭绝、生态失衡、气候异常,天灾人祸……是吗?
曦远 发表于 2010-9-14 19:59
只要是是与人神相关的存在,没有不涉及到的。

17# 鲁讯删了,芙蓉姐上了国内教科书!


18# 南昌再现碾童案 司机连撞女童两次致其死亡(图)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9月17日12:42我来说两句(11361)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视频:江苏“宝马车碾压儿童”案肇事者被逮捕



女孩送至医院时已身亡

  本报南昌讯 记者谭菁摄影报道:16日16时30分,南昌市红角洲云溪花园小区内,一辆黑色小轿车撞上一名不足两岁的小女孩。据目击者称,司机车头撞到小女孩后,并未及时救助,而是继续倒车连撞小女孩第二次。小女孩送至医院时已死亡,目前,肇事司机已被红角洲派出所带走接受调查。

  女孩已身亡

  当日18时30分,记者赶到新建县人民医院看到,在急救室一病房门口处,6名家属在病床边站着不停地哭泣,病床上躺着一名身上满是伤痕的小女孩,嘴角口和鼻孔处有一摊较大的血迹,脸部左侧浮肿厉害,一名年轻的妈妈在孩子左耳边伤心欲绝地喊着“宝宝,宝宝,你回来啊”。

  在人群中,女孩父亲谈某一直默默地站在一边,呆呆地看着已经咽气的小女儿,小女孩右边站着一名年近五旬的大妈,她是女孩的奶奶,衬衣上浸透着一块大血迹,抹着眼泪在小女孩耳边低头小声地说着话。

  目击者称司机当时正在看麻将摊

  “当时一辆车在云溪花园内行驶,司机龚某一边开车一边看着马路旁边的麻将摊,这个时候我的小孙女正在马路边和同伴玩耍,正好车辆拐弯,就直接撞上了我孙女。”小女孩的奶奶胡大妈哭诉着说。

  司机连撞女孩两次

  “车子撞到我孙女后,接着直接从她旁边压了过去,孙女被甩在离车尾六七米远的地方,这时司机停顿了一下后,又加速倒车,之后又一次撞了我孙女,后来旁边很多人边跑边喊"住手,停车!"这个司机才停手。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哪里经得起这样两次的连续撞击,这个司机太惨无人道了”,胡大妈对记者说。

  红角洲派出所已介入调查

  据小女孩父亲谈某介绍,他们一家是云溪花园小区的住户。司机龚某一直在该小区租住,撞上他不足两岁的女儿后,在众多人围堵的情况下,把他女儿送来了医院,但是由于伤势过重,送到医院时女儿已经死亡了。

  目前,红角洲派出所已对此事介入调查。

19# 罪恶之源到底在哪?普遍存在之“基因“。


20# 转:河南郑州,昨天,奥迪街头撞倒男子后反复碾轧--我认为是否过失根本毋需听司机的辩解,看结果就是了
[ 最好的坏蛋 ] 于2010-09-19 16:03:19 上帖

●现在好像只要出了事,司机就会辩解看不到、操作失误、心情紧张。。。法院并据此辩别是否过失伤人致死
--其实,我相信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不会有人故意撞人害人的,因此,是否过失根本就不是问题,伤了人死了人肯定是过失!
--问题是,死亡的赔偿与惩罚必须比撞伤高!否则,将会纵容撞伤以后继续碾死。。。

----------------------------------------------
12时12分30秒,一男子骑电动车由东向西横穿家属院门口的斑马线时,被一辆奥迪轿车撞倒。

汽车停下后,电动车男子刚开始脚撑地欲站住,但还没站稳,电动车就倒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双方正对峙,约3秒后,汽车突然启动,电动车及男子被汽车推着向前滑行约4米。12时12分40秒,电动车男子一翻身被卷入车轮下,汽车停住。

奥迪车停19秒后,12时13分,突然倒退,晃悠着倒过男子的身体。

【目击者称】

肇事奥迪司机手足无措

昨日,目击者曹某告诉记者,被撞者叫王和成,58岁,是郑州大学工学院的水电工。

肇事车为一辆奥迪车,奥迪撞倒电动车后,司机欲下车,没想到,车子启动了,司机显得惊慌失措。曹某说,奥迪车为自动挡,怀疑司机想下车但没采取刹车措施。

记者反复观看视频,发现奥迪车司机头部偶尔钻出车身。奥迪倒车后,司机从车内出来,打着电话,几乎要跳起来。

昨晚8时30分,王和成还在河南省职工医院胸外科接受抢救,主管医生潘某告诉记者,伤者多发性肋骨骨折,还没度过危险期,病情比较严重。

据警方透露,奥迪车牌号为豫AZK167。

一马当先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返回页首 向下

基 因   书   籍 Empty 回复: 基 因 书 籍

帖子 由 一马当先 2013-08-08, 17:55

22#恶法,恶行,恶执法。

罪恶之源到底在哪?普遍存在之“基因“。



23# 传统修行了因果,魔难重重非空说。天公地道用心悟,不觉不明总啰嗦。(非有针对)



24#解因破果更难事,修证觉明变道义。龙潭虎穴皆敢探,视死如归志不移

25# 自私的基因目录
版权信息 目录 内容简介 书评

   基 因   书   籍 A0ca99d69d50d93c07088be0


编辑本段
版权信息  又名: The Selfish Gene
  作者: [英]里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 卢允中
  ISBN: 9787206030048
  页数: 386
  定价: 24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8
编辑本段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为什么会是人类呢
  第二章 复制基因
  第三章 不朽的螺旋圈
  第四章 基因发动机
  第五章 攻击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第六章 基因种族
  第七章 家庭规划
  第八章 代际之战
  第九章 性别战争
  第十章 欺软怕硬
  第十一章 自私的拟子
  第十二章 善有善报
  第十三章 基因苦旅
  //以下是台北天下文化公司《自私的基因》版本中收录的章回目录
  第一章:为什么我们是人?
  第二章:复制者传奇
  第三章:不朽的双螺旋
  第四章:打造求生机器
  第五章:生存策略
  第六章:基因的自私算盘
  第七章:动物早懂得家庭计划
  第八章:母亲你真伟大
  第九章:爱情游戏
  第十章:你帮我搔痒,我帮你抓背
  第十一章:自私的"弥"
  第十二章:好人还是会出头!
  第十三章:基因无远弗届

书评
  认识自私的基因
  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完工,基因一词也被广大媒体以极大的热情四处传播,已经从教科书上走入大众的生活领域。确实我们是父母基因的产物,长期以来我们仅仅是把基因看成是构建我们机体的一份蓝图,而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它对我们的行为的影响。 
  毕竟我们自认是万物之灵,有着自由意志,可以判断是非善恶。并且我们有着强烈的愿望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强加给自然界,诸如勤劳的蜜蜂等幼读故事,将我们身边的自然界塑造成天堂的模样,除了让人尴尬的食肉动物。所以我们完全理解大灰狼注定了得不到好名声,甚至到今天我们已经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之后,也是如此。 
  错误的观念甚至比无知更糟糕,伴随着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我们终于有了正确认识自然乃至我们自身的机会和可能。虽然真相总是让人难堪,然而鸵鸟政策决不是明智的举动。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事物是怎样和事物应该怎样混为一谈,人生没有意义,不等于我们不能去追求意义。事实上,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教益就是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仰赖于我们自己。 
  不过要将艰深的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并且正确的方式表述出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英国生物学家里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可以称为此类科普书籍的典范。在这本杰出的以现代新综合进化生物学为理论基础的书中,道金斯对生命本质——自私的基因——的全新阐述,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本身的重新思考,彻底颠覆了我们梦想中的伊甸园。足以使任何一个对自然以及渴望了解我们自己的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太古以来,聚集在海洋、或某个冒着强烈硫磺气息的接近于沸腾的池塘里一些寻常的有机小分子,在纯粹的物理化学原理作用下发生各种随机的聚合。一定有某个刹那,这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有机分子,它具有非凡的能力能够利用基本的原料制造自己,当然复制并非完美。它的后代子孙在这星球上繁衍不绝,穿越四十亿年的时光长河将这世界改造得面目全非。如今它的后代子孙遍布这星球的天空、陆地、海洋,不过它已经将自己深深的藏匿,直到1953年人们才真正明白了它们的地位,今天我们把这些分子中的某些片断称为——基因。而我们眼中的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都是由它们所创造用来延续它们自己的生存、繁衍的机器,包括我们自己。 
  虽然将自私这样一个纯粹人类道德领域中的词,用来修饰一种分子,有些荒唐,然而这确实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在深受大家喜欢的动物世界中各种动物在求偶期间的各种仪式、战斗,都只是由隐藏在这些漂亮而杰出机体中的自私基因的驱使下完成它们的终极使命,将这些自私的基因延续下去。在这里确实没有什么美德,这些穿越了难以想象的漫长岁月的分子,都注定了是自私的。 
  或许有些读者会提出异议,毕竟我们在这自然界中看到了大量的利它主义,看到了伟大的母爱。这些难道是可以用自私的基因可以解释的吗?这里面涉及到稍微复杂的算计,如果牺牲自己可以拯救更多的自己,那么具有这样行为的动物,将会更加成功。这就是我们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无数具有亲缘关系的动物中,所表现出动人的利它主义乃至自我牺牲行为,也是我们常说的血浓于水的生物学含义。实际上生命延续到今天,早已进化出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行为模式,不过归根到底它们都不能违背自私这一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在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全力阐述的内容。 
  道金斯在本书中,将自达尔文以来所创建的进化的生命观,打磨成一件锋利的武器,以前所未有的胆略揭示生命世界中隐藏极深的秘密,使我们能够穿越千变万化的具体生命形式而直指核心。他不仅颠覆了我们对自然界的幻觉,同时也开启了另一道完全不同且更加壮丽、精彩的生命画卷。
  《自私的基因》一书首版于1976年发行,作者于1989年重新修订。在这本受到无数赞誉和攻击的书中,作者将进化的选择单位从个体定位到创造个体的基因上,这一在76年显得颇为激进的观点,现在已经逐渐成为进化生物学界的主流。随着本书的中译本的出版,很多人认为进化的故事让人绝望,他们假想的世界被生物学进展粉碎而过分伤心,完全忽视了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重大区别。这就是,我们拥有文明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我们所拥有的由自私的基因所赋予的神经系统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逃离困境。只要我们能够知己知彼,而不是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基因的工具。毕竟基因不关心道德,我们本来就只是它们的工具。我们所要警惕的正是创造我们并不可或缺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不会思想,但由这些基因所创造的我们不仅可以理解我们自身,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摆脱它们无声无息的控制。正如作者所言:“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让我们懂得我们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因为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而这是其他物种从来未能希望做到的。” 
  在这本让某些人绝望的书中,作者对人类文明的诠释,可能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道金斯在书中玩笑式的用meme(中文译为拟子或迷米)这个生造的词描述人类头脑中的观念,对于这些观念的传播和存亡,道金斯认为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加以探讨,现在已经开始有了初步成果。这个生造的词已经被牛津英语字典收录,已经广泛进入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由英国心理学家苏珊·布莱克尔所著的《迷米机器》一书,正是这种观念的进展。 
  《自私的基因》一书,自诞生以来已经产生了许多回响,唤起了无数人对认识自身的渴望,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它将远离寻常人生的科学和我们自己密切相联。当我们依赖智慧而不是蛮力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的时候,自私的基因的地位或许该被人类社会中的观念所取代。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即便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事实上也无法真正延续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只是一群彼此协同也勾心斗角的基因组所暂时构建以延续它们自己的机器,在生物界不朽的甚至不是构成我们自己的基因组而仅仅是基因,按照有性生殖的模式,我们的子代事实上只能继承我们基因组的一半,数代的传递之后,我们同子孙之间的亲缘关系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可能就已经相差无几。而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的更重要的东西是文化传统和观念,是它们将人群凝聚在一起。而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


26#自私的基因

这到真是原有体系之存在与运作之根基。


27# 自私DNA目录

简介
自私DNA-名称
自私DNA-功能
自私DNA-生物界的地位
编辑本段简介
  自私DNA(parasite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自然界最丰富基因,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   在哺乳动物包括人体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编码顺序,如前述的高度重复顺序,内含子,间隔DNA等。这些顺序中,只有很小一部份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绝大部部分都没有什么特殊功用。在这些DNA序列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缺失,重复或其他突变,但对生物并没有什么影响,它们的功能似乎只是自身复制,所以人们称这类DNA为自私DNA或寄生DNA(parasite DNA)。自私DNA也许有重要的功能,但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了解。
编辑本段自私DNA-名称
  “自私DNA”又称为转座子。转座子因其独特的行为在科学界获得了诸多“名号”。目前仅知的功能就是到处传播自己,故有人昵称其“自私基因”;根据转座子可在生物体内或生物体之间移动,并产生不断变化的遗传物质的特性,也有人将其叫做“跳跃基因”。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米亚布赖特巴特称,转座子还有个称呼叫“剪贴基因”,它们能持续地改变和移动,有时甚至还能将其他基因一起带来。
编辑本段自私DNA-功能
  科学家们常在研究项目中使用转座子基因来进行各种实验,以对研究的生物体内的基因实施变异、破坏或是敲除等。但转座子也能带来新的功能,并创造出生物体内的多样性。研究人员表示,转座子基因在基因组中是如此的无所不在,以至于它们常常被忽略。它们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引发出通常而言是有害的变异和重组,但偶尔其也能帮助生物体存活。
编辑本段自私DNA-生物界的地位
  生物学教科书一般认为在光合作用中能固定二氧化碳的酶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酶,也据此推测能对这种酶进行编码的基因也应当是最丰富的。不过研究却发现,被某些科学家称为“垃圾DNA”的转座子反倒统治着已知基因世界。   不过,转座子基因在整个自然界中并非均匀分布,有些基因组中有许多转座子基因,而另一些基因组中则缺失转座子基因。科学家们才刚刚开始理解转座子在环境中的存在和作用,这些极其成功的基因正到处扩散其DNA,制作大量的副本并侵入所有类型的生命体。   在此前的研究中,已知转座子在人类基因组中占据40%的份额,不过从没有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对其进行综合评估。现在人们终于知道,在截至目前所采样的几乎每个生态系统中都有大量的此类基因存在,这些基因加速了变异和多元化的进程,从而驱动了不同生物体的进化。


28#

转:“宝马车碾轧男童案”凸显制度的不健全  
[ 海浪河水 ] 于2010-09-25 08:21:49  
近日网上热议“宝马车碾轧男童案”。其经过是:江苏新沂市3岁半男童乐乐在小区内玩耍时,一辆宝马X6突然倒车撞倒他,车左后轮从乐乐上半身碾过,紧接着又反复3次碾轧,导致其惨死。据录像资料显示,司机下车确认孩子已经死亡后就离开了,既未打电话报警,也未采取任何抢救措施。
大家关注和热议的是肇事司机的惨无人道的行径。除去司机本人的凶残和无知的本性外。我认为通过这个事件也凸显出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
现实中,人们常陷入交通事故中“碾伤不如碾死”的误区,为什么在司机中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呢?因为伤者通常要求高额赔偿金,导致肇事司机无力赔偿,但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死亡,便免去了很多“赔偿烦恼”。我想,或许是那位宝马肇事司机正是因为存在“碾伤不如碾死”这个想法,才会出现一次次的碾轧行为,而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了目前我国的交通肇事责任和赔偿制度还不健全、有缺失。
我认为,通过赔偿制度要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减少人数的死亡。事实上,从别的国家的例子里看,我觉得也是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赔偿制度如果制定的好,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怎么能够使得大家各方面都能够遵守交通法规,各行其道,由此交通事故的发生量还是能够减少下来的。比如,根据有关资料,法国、德国在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基本上因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都在一万人到八千人左右,现在基本上减少到四千人到五千人左右。而我们现在的赔偿制度的不健全,是不利于减少死亡人数的。
试想,如果制度健全的话,那位宝马司机反复的碾轧男童的事也未必会发生。希望有关部门迟早出台相关办法,避免类似惨痛的事件再次发生。

29#良法,善行,公正执法


一马当先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返回页首 向下

基 因   书   籍 Empty 回复: 基 因 书 籍

帖子 由 一马当先 2013-08-08, 18:23

31# 第四号染色体命运(1)
---------------

  打开任何一份人类基因名录,你面对的,不是人类到底有多少潜能,而是一个疾病的名单。这些疾病,大部分是以一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中欧医生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基因会导致尼曼—皮克氏病,那个基因能导致伍尔夫—赫茨霍尔综合症,如此种种。你会得到这么一个印象:基因是用来导致疾病的。“新的导致精神症状的基因”,一个关于基因的网站这样宣布来自科研前沿的最新消息:“导致早发性肌无力的基因、导致肾脏癌的基因被成功分离;幼儿自闭症与血清素传输基因有关;一个新的老年痴呆症基因;偏执行为的遗传学。”
  但是,用它们可能导致什么疾病来定义基因,跟用人体器官能得什么病来定义这些器官一样,有些荒唐。好像是在说:肝脏的功能是得肝硬化,心脏的功能是得心脏病,大脑的功能是中风。基因名录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对于基因的了解,而是反映了我们对于基因的无知。对于某些基因来说,我们对于它们的了解仅限于它们出故障的时候会导致什么疾病,这是事实。但这只是关于这些基因的所有知识里细微得可怜的一个信息,而且还误导性极大。它导致这样一个简单的说法:“某人有伍尔夫—赫茨霍尔综合症的基因。”错!所有人都有伍尔夫—赫茨霍尔综合症的基因,除了那些——这听起来有点滑稽——有伍尔夫—赫茨霍尔综合症的病人。他们之所以有这种病,是因为这个基因从他们身体内丢掉了。在剩下的人里,这个基因起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作用。病人有病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特殊基因,而是他们有正常基因的突变种。
  伍尔夫—赫茨霍尔综合症如此少见又后果严重——也就是说,它的基因的作用非常关键——病人通常很年轻就死去了。但是坐落在四号染色体上的伍尔夫—赫茨霍尔综合症基因,事实上却是“致病基因”里最著名的一个,因为它与另一种非常不同的病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亨廷顿舞蹈病。这个基因的一个突变种导致亨廷顿舞蹈病;这个基因的整个丢失导致伍尔夫—赫茨霍尔综合症。我们不太了解正常情况下这个基因每天的功能是什么,但是我们对于这个基因可以怎样出错、为什么出错、在哪里出错,以及出错之后对于我们的身体后果是什么,却有无比清晰的了解。这个基因含有一个词:CAG、CAG、CAG、CAG,……这个词被重复了很多次。有时候这个词被重复6次,有时候30次,有时候100多次。你的命运、你的神智、你的生命,就都悬在这条重复的线上。如果这个词重复35次或以下,你就没事。大多数人体内这个词是重复10~15次。如果这个词重复39次以上,到了中年之后你就会慢慢开始失去平衡能力、生活逐渐变得不能自理,最后过早死亡。能力的下降先是表现在智力开始出现轻微的问题,这之后,四肢出现震颤,最后出现深度抑郁,间或有幻觉和妄想。得了这种病是没法“上诉”的:这种病无法医治。但是,这种病的病人死之前要受15~25年的折磨。很少有什么命运比这更悲惨了。事实上,一旦家族里有人出现了这种病的早期症状,那种恐惧感对于很多自己还没有得病的人来说,也是很严重的:等待疾病袭来的时候,那种压力和紧张,简直是摧毁性的。
  致病的原因在基因里,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你要么带有亨廷顿突变,会得病;要么没有亨廷顿突变,不会得病。这种决定论、这种事先注定的命运,是加尔文做梦也没想到的。乍看上去,这简直是基因决定论的终极证明,基因决定一切,我们对其无可奈何。你吸烟也好,补维生素也好,有锻炼习惯也好,整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也好,都没关系。亨廷顿舞蹈病在什么年龄发作完全是由那一个基因上CAG这个词被重复的次数决定的,一点通融余地都没有。如果一个人带有39次重复,那么,有90%的可能是他在75岁的时候已经成了痴呆,按平均值来看,他会在66岁的时候出现这个疾病的第一个症状;如果带有40次重复,那么平均是在59岁发病;41次重复,54岁发病;42次重复,37岁发病。如此类推下去。那些带有50次重复的人,平均在27岁就会因病失去正常思维。这样打个比方:如果你的染色体长得能够绕赤道一圈,那么健康与发疯之间的区别只差多长出的一英寸。[2]
  哪一种占星术也不可能如此准确,哪一种人类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没有这么精确,不管这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是马克思的、是基督教的,还是泛灵论的。《圣经·旧约》里的先知们,古代希腊那些内视的神喻代言人,英国伯尼奥·瑞吉斯(BognorRegis)码头上那些玩着水晶球的吉卜赛算命的,不仅没有谁能够预言一个人的生活会在哪一年被毁掉,他们根本就没有假装过自己有这个能力。我们现在在对付的是一种恐怖的、残酷的、无法改变的预言。在你的基因组里有大约10亿个3个字母的词,但是,这一个词的重复次数,就决定了你是正常还是发疯。

32# 这个基因含有一个词:CAG、CAG、CAG、CAG,……这个词被重复了很多次。有时候这个词被重复6次,有时候30次,有时候100多次。你的命运、你的神智、你的生命,就都悬在这条重复的线上。如果这个词重复35次或以下,你就没事。大多数人体内这个词是重复10~15次。如果这个词重复39次以上,到了中年之后你就会慢慢开始失去平衡能力、生活逐渐变得不能自理,最后过早死亡。曦远 发表于 2010-10-21 11:00
人如果一些错误一再重复、重犯……日积月累,突破一个点,也将无法逆转,性命之长短也与重复的次数有关吧?!

33# 如果你的染色体长得能够绕赤道一圈,那么健康与发疯之间的区别只差多长出的一英寸
曦远 发表于 2010-10-21 11:00
从因果来看,因果业力越大,越容易导致质的病变吧!

34# 从因果来看,因果业力越大,越容易导致质的病变吧!
曦远 发表于 2010-10-21 11:18
道理虽是这样,但在实际的虚实系统运作上则是多出障碍。更多地都是推到人死之后,尤其是是借假修真的情形,真要在人死前因果相应,许多人就真的没有办法被神灵用了。

35# 看到许多朋友的情形,在达到一定的度时。如果没有坚定地向道之心,精神与意志,只好劝其退出。原因就在于,一旦因果相应,其情形是非常悲惨的,何况又没有坚定地向道之心,还是继续地过些舒适地日子为妙。鱼与熊掌难以兼得。
这也是鉴别是否涉及到人修的一种指标。

36# 更多地都是推到人死之后……
暗星 发表于 2010-10-21 13:04
人都死了,又如何因果相应呢?

37# 人死之后,真的要就其因果决定性命之演变归宿了。修得好的,转化后可以存在一些延续,就是生前死后身心思想等等之连续。修得差的,就难以连续了,间断了。最差的连性命演变都保不住了。帐总是要算的,但这与神灵借人的所谓转世无关。比如说,知道了暗星实体后面关联一些神灵的脉络,就说暗星是某某神转世,那是扯淡!暗星虽然与他们发生某种关联,但暗星就是暗星,神就是神。

38# 北大张昀《生物进化》下载看看不错,虽然有点太专业了,但对于能够通些阴阳的朋友还不是很难的。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033368.html


39# 在20年代,以优化人种为目的的智商测试达到高峰,当时关于智力的遗传性还没有任何证据,它只是对人们进行智商测试的那些专家们的假设。现在已经不同了。智商(先不说智商到底是什么)的遗传性已经在两种人里检验过了:孪生子和被领养的孩子。不管你怎么看,研究结果都叫人吃惊。在什么决定了智力这个题目上,所有研究都发现,遗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时尚,就是把孪生子从一出生就分开,特别是如果想让别人领养他们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这样做时并没有多想,但是有些人是故意这样做的,他们的动机是科研:去检验并希望能够证实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人的个性取决于孩童时期的养育方式和环境,与遗传无关。最著名的例子是纽约的两个女孩,贝丝和爱咪,她们一出生就被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学家分开了。爱咪的养母是个很穷的人,很胖,没有安全感,没有爱心,所以一点不奇怪地,爱咪长大之后成了一个神经质的、内向的人。这正符合弗洛伊德理论的预言。但是,贝丝也成为了这样的人,跟爱咪一模一样,尽管她的养母富有、安详、愉快而有爱心。20年之后当贝丝和爱咪重新见面的时候,她们二人性格上的差别小得简直看不出来。对于她们二人的研究,远没有证明养育在塑造我们性格方面的重要性,相反地,它证明了天性的力量。

-----摘自《人种自传》

40# 在催眠过程中,调出来的一些所谓的因果画面,不知是否和遗传有关联?
一般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总存在相似的行为模式和特点,是遗传还是虚实的影响呢?

这时候来找你解决这种问题,应该说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身,虽然是以这种问题诱导出来的。再扩大点背景,问题就更清楚了。

42# 在催眠过程中,调出来的一些所谓的因果画面,不知是否和遗传有关联?
一般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总存在相似的行为模式和特点,是遗传还是虚实的影响呢?
曦远 发表于 2010-11-5 19:17
对于所直接涉及到的问题,双方都要勇于面对先前之因果,勇于承担责任。互助共修,携手向前是最好的选择了。这就要靠调解者的智慧与能力了。
另外,如果非要说遗传的话,就是尘人性命演化所结成之关系---缘。


43# 惭愧,背景问题都还不能清楚和明朗!只注重了表面问题


44# 第二十二号染色体自由意志(1)
---------------

  当这本书的第一稿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就是新千年到来之前的几个月,传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在剑桥附近的桑格中心,第二十二号染色体的全部序列已被测完,这是第一条被从头读到尾的人类染色体。在人类自传的第二十二章里的所有1100万个词已经被读出来,并写成了英文:3340万个A、C、G和T。
  在靠近第二十二号染色体长臂顶端的地方,有一个大而复杂的基因,充满了重要性,它叫做HFW。它有14个外显子,合在一起拼出了一篇6000多字母长的文字。在转录之后,这篇文字被奇怪的RNA剪接过程剪辑一番,造出一个非常复杂的蛋白质,却只在大脑前额叶的一小部分区域里表达。相当过分地概括一下,这个蛋白质的功能是把自由意志赐予人类。没有HFW,我们就不会有自由意志。
  前一段是瞎编的。在第二十二条染色体上没有HFW基因,在其他染色体上也没有。在花了二十二章的篇幅没完没了地讲事实之后,我就是想要骗骗你。我在身为非小说作者而感到的压力下撑不住了,没法再抵御想编些东西出来的诱惑。
  但是,“我”是谁?是被一种傻傻的冲动战胜、决定写一段瞎编的情节的那个我吗?我是一个被我的基因组合在一起的生物体。它们事先确定了我的体型,给了我每只手上的五个手指和嘴里的32颗牙,设置了我的语言能力,规定了我的智力能力中的大约一半。当我记忆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基因在为我做这件事,把CREB系统打开,把记忆储存起来。它们给我造了一个大脑,把日常工作的职责分派给它。它们还给了我一个明显的印象,就是我能够自由地决定我想怎样行动。简单的自省告诉我,没有什么事是我“帮不了我自己”的。同样,也没有什么告诉我,我必须要做什么事不许做什么事。我能够现在就跳进我的汽车开到爱丁堡去,原因没有别的,就是我想去。我也能够编出一段小说般的文字。我是一个自由的力量,有自由的意志。
  自由意志从何而来呢?很清楚地,它不是来自我的基因,否则就不是自由意志了。根据许多人的说法,答案是它来自社会、文化和后天培养。根据这个说法,自由就等于我们的天性中没有被基因决定的那部分,是一种在我们的基因干完了它们那暴君的恶行之后才开的花。我们可以到达我们那基因决定论之上去摘取那神秘的花:自由。
  有一类科学书籍作者有着一个悠久的传统,他们说生物学的世界被分成了两派:相信基因决定论的人和相信自由的人。但是,同样是这些作者,他们否定基因决定论,只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其他形式的生物决定论以代替它——父母影响决定论或社会环境决定论。很奇怪的是有这么多作者捍卫人类的尊严不受基因的统治,却似乎很高兴接受我们的环境的统治。有一次在某出版物上我受到了批评,因为它声称我说过(其实我没有说过)所有行为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作者进一步给了一个例子以说明行为不是由基因决定的:广为人知的一件事,是虐待儿童的人往往自己在小时候也受过虐待,这就是他们日后行为的原因。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说法同样是决定论,而且对于那些已经受了很多苦头的人,这比我说过的任何话都是更缺乏同情、更带偏见的谴责。他是在主张:虐待儿童的人的孩子很可能也会变成虐待儿童的人,他们自己无法改变这一结局。他没有意识到他是在使用双重标准:在用基因解释行为时要求有严格的证明,却轻易就接受了用社会因素来解释行为的说法。
  有一种粗糙的划分法:基因是不可更改的编程员,是加尔文主义的命运前定,而环境则是自由意志的家。这是错误的。在塑造性格与能力方面最有力量的环境因素之一是子宫里的总体状况,你无法改变它。正如我在六号染色体那一章中提出的,有些智力能力方面的基因也许是欲望方面的基因,而不是能力方面的基因:它们把它们的拥有者带上一条自愿学习的路。同样的效果也可以由一个会激励人的老师达到。换句话说,天性比起后天培养更有可塑性。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的《美丽的新世界》写于优化人种的热情达到顶峰的20年代,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整齐划一,强制的控制,没有个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温顺、自愿地接受他或她在等级制度里的位置——从?到埃普西隆【从最高到最低。——译者注】——顺从地工作,并享受社会希望他或她享受的娱乐活动。“美丽的新世界”这个词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意义:集权统治与先进的科学手挽手实现的恶劣的社会。
  所以,让人吃惊的就是当你读了赫胥黎的书之后你会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化人种的东西。?和埃普西隆不是天生的,而是产生于在人工子宫里的化学调节以及其后的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训练和洗脑,并在成人之后靠类似于鸦片的药物维持。换句话说,这个糟糕的社会与天性没有一点关系,却全部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它是一个环境的地狱,不是基因的地狱。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注定的,被他们的严格受控的环境,而不是被他们的基因。这确实是生物决定论,但却不是基因决定论。赫胥黎的天才在于他认识到了一个后天培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事实上会多么可怕。确实,30年代统治了德国的极端的基因决定论者与同一时期统治了苏联的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谁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痛苦,还很难说。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两个极端都很恐怖。
  幸运的是,我们抵抗洗脑的能力相当辉煌。不管父母和政客们怎么告诉年轻人吸烟对他们有害,他们还是要吸烟。事实上,正是因为成年人给他们宣讲吸烟的危害,才使得吸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们从遗传得到一种仇视权威的倾向,特别是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我们用它来保护我们的本性,提防独裁者、老师、虐待人的后爹后妈以及政府的宣传攻势,
  另外,我们现在知道,几乎所有用来显示父母影响塑造我们性格的证据都有缺陷。在虐待儿童与在童年曾经受过虐待中间,确实有一定联系,但是它可以完全用遗传的性格特点来解释。虐待儿童的人,他们的孩子从遗传得到了虐待他们之人的性格特点。研究发现,在把这个因素考虑到之后,后天因素就没有什么决定作用了。例如,虐待孩子者收养的孩子不会成为虐待孩子的人。
  惊人的是,同样的现象在你听到过的几乎所有的标准的“社会的阴谋”里都是如此。罪犯生罪犯,离婚的人养出离婚的孩子,问题父母养出问题儿童,肥胖的父母养出肥胖的孩子。朱迪斯·里奇·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曾因功课不好而从哈佛大学肄业。但是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坚持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并做出了重要发现。——译者注】在她写作心理学课本的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曾经相信了所有这些说法,但是在几年前她突然对此产生了怀疑。她的发现让她感到震惊与不解。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实验考虑了遗传的因素,在所有这些研究里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证据。对于这样的忽略甚至都没有人提一句:在这些研究里两件事情之间有联系被经常地说成是有因果关系。但是在每一个现象里,从行为遗传学研究里都得到了新的、有力的证据,反对里奇·哈里斯所称的“后天培养假说”。例如,关于孪生子离婚率的研究显示,遗传能够解释离婚率的一半区别,每一个孪生子遇到的独特的社会因素解释了另一半,而他们共同的家庭环境一点作用都没有。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成长在一个破裂的家庭,你离婚的可能性并不高于平均水平——除非你的亲生父母离了婚。在丹麦,对于被领养孩子的犯罪纪录的研究显示,他们是否犯罪与亲生父母的犯罪纪录有很大关系,与养父母则只有很小的关系——这很小的关系,在考虑了同伴效应之后也消失了,这个效应就是,这些被领养的孩子是否犯罪与他们的养父母是居住在犯罪率高的街区还是犯罪率低的街区有关。

---------------
第二十二号染色体自由意志(2)
---------------

  事实上,现在已经清楚了,孩子对于父母的非遗传影响比父母给孩子的非遗传影响还要大。正如我在X和Y染色体那一章里提出的,传统说法一般认为与孩子疏远的父亲和过分保护的母亲把孩子变成了同性恋。现在认为更可能的是反过来:觉察到儿子对于男性关心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之后,父亲就疏远了儿子,母亲则用过分保护儿子来弥补。同样地,自闭症儿童确实通常有冷淡的母亲;但这是果而不是因:母亲长年以来努力想要与一个自闭症孩子沟通,却没有任何回报,她被搞得精疲力竭,最后终于放弃了。
  里奇·哈里斯有系统地摧毁了作为20世纪社会科学基础的教条之一:父母塑造孩子的性格与文化的假说。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约翰·沃森(JohnWatson)的行为学派和玛格丽特·米德的人类学中,父母养育的决定作用从来没有被检验过,只是一种假设。但是来自孪生子的研究、来自移民家庭孩子以及被领养孩子的研究现在就在我们面前:人们从他们的基因和他们的同伴那里得到他们的性格,而不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
  在70年代,E·O·威尔逊(Wilson)【当代美国著名生物学家之一,也是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生物多样性之父”。他发现了数百个新物种,并积极推进物种和环境保护,在社会生物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也是出色的作家,其科普作品曾两次获普利策奖。——译者注】的著作《社会生物学》出版之后,出现了对于遗传影响行为说法的一个猛烈的反击,领头的是威尔逊的哈佛同事,理查德·路文廷和斯蒂芬·杰·古尔德。他们中意的口号被路文廷用做自己一本书的书名,教条得不留任何回旋余地:“不在我们的基因里!”在那个时候,“基因对行为只有很少影响或没有影响”这样的论断仍然只是一个合乎情理的假设。在25年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之后,这个观点已经不再成立了。基因确实影响行为。
  但是,即使有了这些发现,环境仍然相当重要——在所有行为中也许环境的总和都比基因重要。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中只有小得惊人的一部分是父母影响的作用。这不是要否认父母有作用或者是孩子没有父母也行。事实上,就像里奇·哈里斯所说,如果这样否认就太荒谬了。父母塑造家庭环境,而一个愉快的家庭环境本身就是好事。你不需要相信快乐决定性格,也会同意拥有快乐是好事。但是儿童似乎不让家庭环境影响他们离开家之后的性格,也不让它影响自己在成年之后生活里的性格。里奇·哈里斯在观察之后做出了一个关键的结论:我们都把自己生活中的公共生活带和私人生活带分开,而且我们并不见得会把在一个带里学到的教训或表现的性格拿到另外一个带里。我们很容易地在两个带之间切换。这样,我们学到了我们同伴的语言(对于移民来说)或口音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使用,而不是我们父母的。文化自动地从一个儿童的小群体传到另一个,而不是从父母传到子女——举一个例子说,这就是为什么在成年人中推动性别更加平等的运动对于儿童活动场上自愿的按性别分组没有任何影响。每个家长都知道,小孩喜欢模仿同伴而不是家长。心理学与社会学和人类学一样,曾经被那些对遗传因素有着强烈反感的人所主导;但是它再也不能继续这样无知下去了。
  我的目的并不是要重复一遍天性与后天培养的辩论,这个题目我在第六号染色体那一章里谈过了。我是想引起人们对这个事实的注意:即使后天培养的假说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也不会减少外界因素对行为的决定性。通过强调跟从于同伴对人的性格会有多么大的影响,里奇·哈里斯彻底揭示了环境决定性比遗传决定性更应该引起警觉。它就是洗脑。它远没有给自由意志留下空间,而是减少了空间。一个孩子在不顾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压力而表达自己的(部分是遗传的)性格时,他至少是在遵从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
  所以,靠着用社会因素来寻找同情并没有躲开决定论。事情的结果要么有原因,要么没有原因。如果我因为童年时期发生的什么事而变得胆小,这并不比一个胆小的基因具有更少的决定性。更大的错误不是把决定性与基因等同起来,而是把决定性当成是不可避免的。《不在我们的基因里》一书的三位作者,史蒂文·罗斯(StevenRose)、利昂·卡民(LeonKamin)和理查德·路文廷说:“对于生物决定论者来说,那古老的信条‘你无法改变人的本性’是人类状况的开始也是结束。”但是这个等式——决定论等于宿命论——是没有根据的,这是人们都理解得很清楚的,很难发现这三位批评家到底是在指控哪个假想敌。
  决定论等于宿命论之所以是没有根据的,原因如下。假设你生病了,但是你通过推理认为没有必要打电话找医生,因为你要么会痊愈,要么不会,医生是多余的。但是,这就忽略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你痊愈也许是因为你看了医生,不痊愈也许是因为你没有看医生。随之而来的是,决定论并不决定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决定论是向后去看你现在状况的原因,并不是向前去看它的后果。
  但是,这样的神话继续流传:遗传决定性是比环境决定性更不容易改变的命运。就像詹姆斯·沃森所说的:“我们谈论基因疗法,似乎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你也可以用帮一个人还清债务的方法改变他的命运。”了解遗传知识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主要利用非遗传的方法)干涉、弥补遗传的缺陷。我已经列举了众多例子,说明基因突变的发现远远没有导致宿命论,而是导致了减轻它们影响的双倍的努力。就像我在六号染色体那一章里提出的那样,当阅读困难症终于被认做是一个真实的也许是遗传的问题之后,家长、老师和政府的反应不是宿命式的。没有人说,因为阅读困难症是遗传病,所以它是不可治愈的,从现在起被诊断为有阅读困难症的孩子都应该被允许当文盲。发生的事情与此正相反:为阅读困难症孩子发展出了有弥补措施的教育方法,效果相当令人叹服。与此类似,我在第十一号染色体那一章里说过,连心理疗法医生都发现,害羞的遗传解释能够帮助它的治疗。通过让害羞的人相信他们的害羞是内在的、“真实”的,能够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问题。
  生物决定论威胁政治自由的说法也是说不通的。正如山姆·布瑞坦(SamBrittan)【英国当代经济学家。——译者注】曾经说过的:“自由的反面是强制,不是因果决定。”我们珍惜政治自由是因为它允许我们拥有个人作决定的权利,而不是反过来。尽管我们嘴上说我们热爱自由意志,当需要“赌注”的时候我们却抓住决定论想用它来救我们。1994年2月,一个美国人斯蒂芬·莫布利(StephenMobley)被判决谋杀了一个比萨饼店的经理约翰·科林斯(JohnCollins),并被判死刑。他的律师在上诉要求把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时,提出遗传作为辩护。他们说,莫布利来自一个几代都出骗子和罪犯的家庭。也许他杀了科林斯是因为他的基因让他这么干的。“他”对此没有责任,他只是由遗传决定的一个自动化机器。

---------------
第二十二号染色体自由意志(3)
---------------

  莫布利愉快地放弃了他拥有自由意志的想法,他希望别人相信他没有自由意志。每个用“精神疯狂”或“应负责任应该减少”来为自己辩护的罪犯都是这样希望的。每一个因嫉妒而杀死了自己不忠的配偶的人也是这样希望的,他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短暂疯狂”或“正当的愤怒”。每一个大亨在被指控造假欺骗持股者的时候也是这样希望的,他们的借口是“早老性痴呆症”。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当他在游戏场上说,是他的朋友让他干的,他也是这样希望的。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如果在心理医生一点隐晦的暗示下就心甘情愿同意我们现在的不快乐都应该怪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希望的。一个把高犯罪率归罪到社区环境上的政客也是这样希望的。当一个经济学家肯定地说消费者追求的是商品功能的极值时,他也是这样希望的。当一个传记作家试图解释他书中人物的性格是怎样被具有改变人的力量的体验而塑造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希望的。每一个去算命的人都是这样希望的。在每一个例子里都有一种自愿、快乐和感激的对于决定论的拥抱。对于自由意志我们远远不是热爱,我们似乎是一个只要有可能就会跳起来把它放弃的物种。
  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是一个有必要的虚构故事,没有它,法律就站立不稳,但是它照样是一个虚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说,你的行为是出于你的性格,你是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但是,出于性格的行为只不过是在表达那许多决定了性格的因素。大卫·休谟(DavidHume)【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译者注】发现自己被这个后来被称为休谟之叉(Hume'sfork)的两难问题难住了。我们的行为要么是被事先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为它负责;要么我们的行为是随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必为它负责。在每种情况下,常识被否定了,社会秩序无法形成。
  基督教已经与这些问题纠缠了两千年,其他宗教的神学家们还要更长。上帝似乎是否认自由意志的,这几乎是定义,否则他就不是万能的了。但是,基督教尤其努力地试图保存自由意志的概念,因为没有它,就不能让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没有责任,罪恶的概念就是一个笑话,而地狱就成了来自于公正的上帝的一个该诅咒的不公正。现代基督教的共识是上帝把自由意志加诸我们,使得我们能够选择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德还是罪恶。
  几位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最近提出,宗教信仰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本能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组基因是关于信仰上帝或神祇的。(一位神经生物学家甚至声称他在大脑颞叶发现了一个专门的区域,在信仰宗教的人里比在其他人里体积更大更活跃;过分的宗教情结是有些种类的颞叶癫痫的一个特征。)宗教的本能也许仅仅是本能的迷信的一个副产品,这样的迷信假定所有事件,甚至是雷雨,都有一个带有某人意志的原因。这样的迷信在石器时代可以是很有用的。当一块大石头滚下坡几乎把你压扁的时候,如果你听信阴谋理论而认为这是有人把它推下来的,就比认为它只是偶然事件要更安全。我们自己的语言里布满了带有意志的词。我早些时候写道,我的基因建造了我,并把日常责任分配给了我的大脑。我的基因没有做这一类的事,这些事仅仅是发生了。
  E·O·威尔逊在他的《综合知识》一书里甚至提出,道德是我们的本能的成体系的表达,什么是正确的确实是由什么是自然的而衍生出来的,尽管自然主义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这引出了一个矛盾的结论:信仰上帝或神是自然的,因此是正确的。但是威尔逊本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一个虔诚的浸礼教徒,现在却是不信其有也不信其无,这样,他就反抗了一个有决定作用的本能。同样的,史蒂文·频克接受了自私基因的理论,却没有要孩子,他告诉他的自私基因“去跳河吧”。
  所以,即使是决定论者也可以躲开决定的因素。我们有了一个矛盾。除非我们的行为是随机的,否则它就是事先决定的。如果它是事先决定的,它就不是自由的。但是,我们感到——而且可以被证明——我们是自由的。查尔斯·达尔文把自由意志描述成是一个幻觉,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分析我们自己的动机。现代达尔文学派人士——例如罗伯特·特斯里弗——甚至提出,在这样的事情上我们欺骗自己也是一个进化来的对环境的适应。频克曾经把自由意志说成是“使得伦理游戏成为可能的人类的理想化”。作家丽塔·卡特(RitaCarter)说它是事先装在思维里的幻觉。哲学家托尼·英格拉姆(TonyIngram)把自由意志说成是我们假设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似乎有内在的倾向认为我们周围所有人和所有事物都有自由意志,从不听使唤的外板发动机到带着我们基因的不听话的孩子。
  我愿意相信,在解决这个矛盾时我们能够做得更好。还记得吗?在谈论第十号染色体的时候我描述过,组成对于压力的反应的,是对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回应的基因,而不是相反。如果基因能够影响行为,行为又能影响基因,那么就有了一个循环的因果关系。在一个循环反馈的系统里,简单的因果过程可以产生非常难以预料的结果。
  这种说法出自于混沌理论。我讨厌承认这一点,不过,是物理学家先发明的这个理论。18世纪法国的伟大数学家皮埃尔—西蒙·德·拉普拉斯(Pierre-SimondeLaPlace)曾经设想过,作为一个优秀的牛顿学派人士,如果他能够知道宇宙中每一个原子的位置和运动,他就能够预言未来。或者说,他猜到了自己不能预知未来,在琢磨为什么不能。时髦的说法是,答案在亚原子水平上,我们现在知道,那里的量子力学事件只是在统计的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世界不是牛顿的桌球组成的。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牛顿物理学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尺度上是对事件的很精确的描述,没有人认真相信我们的自由意志依赖于海森伯(Heisenberg)【20世纪德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他最有名的发现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即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与动量,对其一的测量越准确,对另一个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后来有人认为,这个原理给人的行为从本质上加上了随机性:因为我们无法在任何一个时刻测量出所有的变量,我们也无法预测人的行为。——译者注】不确定性原理的那个概率框架。把原因说得直接一些:今天下午我在决定写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大脑没有掷骰子。采取随机的行动与自由地行动根本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正相反。

---------------
第二十二号染色体自由意志(4)
---------------

  混沌理论给拉普拉斯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回答。与量子物理不同,它不依赖几率。数学家所定义的混沌系统是事先决定的而不是随机的。但是这个理论说,即使你了解所有决定这个系统的因素,你可能还是无法预测这个系统的发展轨迹,这是因为不同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使是因果关系简单的系统也可能有混沌状态的行为。它们这样是因为“自激”性,在这里,一个行动影响下一个的初始状况,所以,很小的结果会成为很大的原因。股票市场指数的走向、未来的天气和海岸线的“分形几何”,都是混沌系统:在每一种情况下,大概的轮廓和事件发展的大体方向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精确的细节却不能。我们知道冬天会比夏天冷,但是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圣诞日是否会下雪。
  人类行为也具有这些特点。压力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又可以影响对压力的反应,如此这般。因此,人类的短期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长期行为却大致可以。这样,在一天中的任何一个时刻我可以选择不吃饭,我有不吃饭的自由,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在那一天之内我是要吃饭的。我吃饭的时间可能会由很多因素决定——我的饥饿程度(部分由我的基因决定),天气(由众多的外界因素以混沌的方式决定),或者是另外某人决定问我要不要出去吃午饭(他是一个做事有因果的个体,我无法控制他)。这些基因与外界影响的相互作用使我的行为无法预测,但是它们并非没有决定我的行为。在字词的空隙里,有着自由。
  我们永远不可能逃避决定性,但是我们可以在好的决定性与坏的决定性之间做出区别——自由的和不自由的。假设我坐在加州理工学院下条信辅(ShinShimojo)的实验室里,他此刻正用一根电极戳我的大脑里离前环沟(anteriorcingulatesulcus)很近的地方。因为对于“自愿行为”的控制就是在这个地方,也许他使我做了一个动作,在我看来具有所有的自愿行动的特征。如果问我为什么要动胳膊,我几乎肯定会很确信地回答,那是我自己的决定。下条教授要知道得更清楚(让我赶快加上一句,这是下条向我建议的一个设想的实验,不是真的)。与我的关于自由的幻觉相矛盾的,不是我的动作是被其他因素所决定这一事实,而是因为它是另外某人从外部决定的。
  哲学家A·J·艾尔(Ayer)是这样说的:
  如果我患上了强迫型精神病,以至于我会站起身来走到房间另外一头去,不管我想不想这样做,或者如果有人强迫我这样做,那么,我就不是在自由地行动。但是如果我现在这样做,我就是在自由行动,仅仅是因为上面说的两种情况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行动仍然有一个原因这个事实是无关紧要的。
  一位研究孪生子的心理学家林登·伊弗斯(LyndonEaves)曾经说过类似的观点:
  自由是站起来超越环境限制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因为它具有适应性……如果你要被推着走,你是宁愿被你的环境推着走,还是被你的基因推着走?环境不是你,而基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你。
  自由在于表达决定你自己的那些因素,而不是决定别人的那些。“决定”不是区别所在,谁是决定因素的主人才是区别所在。如果自由是我们想要的,那么最好是让来自于我们内部的力量来决定我们,而不是让其他人内部的力量来决定。我们对于克隆人的厌恶有一部分是来自于这样的一个恐惧:我们的独特性要被另外一个人分享了。让基因在它们自己的体内为自己作决定,这样一个执著的信念是我们反对把自由丢给外界因素的最强堡垒。你是否已经开始看出来我为什么要半开玩笑地随便想想一个自由意志基因的想法?一个自由意志基因不是什么自相矛盾的事,因为它会把我们行为的来源放到我们身体之内,其他人拿不着。当然,自由意志不会由一个基因决定,而是由与基因相比无限宏伟、给人激励的力量决定:整个的人类本性,事先建立在我们的基因组里,具有灵活性,又是每个人所特有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在本性。这就是“自我”。


45# 对于自由意志我们远远不是热爱,我们似乎是一个只要有可能就会跳起来把它放弃的物种。
大卫·休谟(DavidHume)【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译者注】发现自己被这个后来被称为休谟之叉(Hume'sfork)的两难问题难住了。我们的行为要么是被事先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为它负责;要么我们的行为是随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必为它负责。在每种情况下,常识被否定了,社会秩序无法形成。
  基督教已经与这些问题纠缠了两千年,其他宗教的神学家们还要更长。上帝似乎是否认自由意志的,这几乎是定义,否则他就不是万能的了。但是,基督教尤其努力地试图保存自由意志的概念,因为没有它,就不能让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没有责任,罪恶的概念就是一个笑话,而地狱就成了来自于公正的上帝的一个该诅咒的不公正。现代基督教的共识是上帝把自由意志加诸我们,使得我们能够选择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德还是罪恶。

46# DNA不知何处来之生物学拍案惊奇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2-23 17:50
Seren(执笔,神经生物学方向)桔子(细胞生物学方向)Lewind(结构生物学方向)


2011年1月初的一天,科学松鼠会的群邮中出现了这么一封信:松鼠李医生从网上转来一篇点评上海交大欲聘请法国诺奖得主蒙塔尼一事的文章。其中提到蒙塔尼在研究中声称“即使把DNA稀释10的18次方倍,理论上已不存在任何DNA分子,他仍然能检测到电磁波信号。”松鼠田不野当即表态“这就是说空白对照也有信号,不知道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的信号”。云无心则号召松鼠深入评价这位诺奖得主的学术成就,从科学的角度扎扎实实地挖掘一下这件事。
要深入评价任何人的研究,最靠谱的方式是立足其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原始研究文章。物理松鼠们很快挖出蒙塔尼的三篇新作,组织journal club,邀请生物松鼠围猎群邮,奇文共赏。彼时天寒地冻,好事者色人周末窝在家里无事可做,立刻响应号召,表示:“好坑,我跳了!”
真的好事Geek,就一定敢于跳坑。

色人将重点放在蒙塔尼的最新文章【1】,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不少地方需要重复阅读,某些关键段落色人读了不下十遍,只因其研究结果实在过于惊世骇俗,如不细细研究,只怕是自己看漏看错了什么。
--------------------------------色人先来口茶水分割线----------------------------
蒙塔尼研究小组的发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经过高度稀释的DNA可以发射电磁波2)这种电磁波有着奇特的性质,可以“保存”DNA的特质。
先让我们看看在蒙塔尼的实验室里,高度稀释的DNA如何发射电磁波:他们最初并未直接使用DNA,却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用滤孔很小的滤纸(或其他过滤装 置)过滤含有细菌或者病毒的培养液,这种滤纸的滤孔小到细菌和病毒都不可能穿过,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所得到的滤液中不会含有细菌或者病毒。接下来,他们将所得的滤液用纯水稀释,发现稀释到到一定倍数(10^-8~10^-18)的时候,可以发出电磁波。发现这一现象之后,蒙塔尼等人不再使用滤液,直接稀释含有特定细菌或 病毒基因的DNA片段的溶液,发现也能得到这种电磁波。
进一步,蒙塔尼等人发现要的到这种电磁波,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其中包括滤孔直径大小、特定的稀释的倍数、特定的细菌和病毒种类、以及它需要其他低频的背景电磁波(7赫兹)激发。除了频率低以外,这种电磁波还有些其他特性:它是一种all or none的现象——要么有要么没有,和最初有病毒和细菌的浓度没有关系;它对降解DNA和RNA的酶不敏感,对让蛋白质变性的药剂也不敏感,但是它对加热与冷冻敏感。
看到这里,作为一枚无法深究物理知识的生物松鼠,色人觉得尚可接受。唯一觉得奇怪的是,如果滤纸的滤孔如此之小,那在第一种情况下,没有细菌和病毒通过, 那滤液里面是否有DNA的小碎片钻过呢?在某处,蒙塔尼提到自己在滤液中检测过DNA(使用传统常见的PCR检测技术),但是没有查到任何蛛丝马迹。然而,是否有小片段DNA通过,所用PCR是否足够敏感,却没有一字提及。色人忍不住想:可如果滤液中什么都没有,那稀释的又是什么呢?后来发电磁波的又是什么呢?也许真如蒙塔尼所说,是曾经与细菌或病毒有过接触的水分子?
--------------------------灰常按捺不住继续跳坑分割线---------------------------
带着这样的疑问,色人继续探索第二个问题——电磁波能够保存DNA的特性,这一次,才发现整个心灵被毫无保留地震惊了。
在文章前半部,蒙塔尼对自己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经历徐徐道来。还在多年前研究艾滋病病毒的时候(他就是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奖的),蒙塔尼就发现了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某种常与艾滋病毒共存的细菌M. pirum可以感染淋巴细胞。这种细菌的直径是300纳米,当蒙塔尼等将此细菌与淋巴细胞共同培养一阵之后,他用滤孔直径仅为100纳米的滤纸(或其他过滤装 置)过滤培养液之后,因为细菌颗粒大,滤液里面没有任何细菌的DNA(通过PCR扩增证实)。然而当他把这种滤液和“干净的”(没有被该细菌感染的)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种细菌以及其各种特性总会重新出现”(“the mycoplasma with all its characteristics was regularly recovered!” )色人把这十个单词联系上下文重复看了三遍,不由得不惊叹连连:经过小孔过滤以后,本来没有任何细菌、甚至连细菌DNA都检测不到的滤液,和淋巴细胞培养之后,突然凭空生出细菌来了?!
实在很难相信,如果这篇文章经过正常的同行审批渠道,会没有审稿人就此提出疑问:大哥,你们的滤液究竟有没有被污染啊——您戴手套了吗?打喷嚏了吗?试验台刷干净了吗?小DNA片段会不会从小滤孔里跑出来啊?那些未被感染的淋巴细胞真的是清白的吗?还有,细菌可能会生成小孢子,小孢子会不会直径小于100纳米,能通过滤孔?也许被包在小孢子里的DNA无法被检测出来,但在和淋巴细胞培养后,小孢子觉得环境变好,又重新变成细菌了?蒙塔尼博士,您怎么能排除以上这些情况呢?
文中没有一处,可以破解以上这些疑问。
-----------------------------彻底风中凌乱分割线------------------------------
然而,最神奇的还在下面:通过电磁感应,蒙塔尼从纯水里扩增出了DNA条带!
这个实验里,蒙塔尼等人取出两管水,一管是原来含有艾滋病毒的一个基因DNA 片段、经过稀释之后能够发射电磁波的水,我们姑且叫它“信号水”。而另一管是不能发射电磁波的纯水。蒙塔尼等人将这两管水放在一起,用7赫兹的背景信号激发信号水发射电磁波,大约一天之后,纯水也能发电磁波了。然后,蒙塔尼把做PCR所用的各种原料(核苷、酶、引物,但是没有模板)放入这管纯水之中,居然扩增出了与原来DNA几乎完全一样的DNA片段!
如果读者不做生物实验,大约不知道为何这一段为何让色人如此风中凌乱。这得从什么叫PCR说起。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就是DNA扩增,需要一段DNA分子作为模板,以及很多碱基作为砖瓦,而一种叫做DNA聚合酶的蛋白质会粘在模板上,忠实地根据模板的序列,把一个一个地碱基连在一起,制造出千千万万条和模板一模一样的DNA分子来。事实上,在分子生物学家做PCR的时候,经常往没有模板的纯水里面加入其他PCR原料,作为“负对照”。只有当负对照的结果是空白时,才能说明这个实验没有被污染。而此刻,蒙塔尼用的“模板”正是纯水,不管受了怎样的电磁波刺激,它里面最初也没有DNA啊(作为纯水,它起码没有磷没有碳吧?)!而在合成DNA的化学反应中,那个酶需要粘在DNA模板上,那些引物也需要粘在DNA模板上,没有模板,怎么扩增出条带?
在这段惊人的实验之后,蒙塔尼等只轻描淡写又相当模糊地提了这么一句:“这就清楚地证明了水的纳米结构以及其电磁共振可以忠实地保存DNA的信息”(It was shown clearly that the water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can faithfully perpetuate DNA information.)他甚至再次提到自己早期的细菌重现实验,认为它暗示在滤液与淋巴细胞接触之后,水分子的纳米结构在淋巴细胞的激发下被重新转录成完整的细菌DNA——这次不是一个两个基因,而是整个细菌基因组。而接下来,这个基因组能自行指导蛋白质与脂类组装成细菌,感染淋巴细胞!
----------------------请给我们所有中国纳税人一个理由先分割线--------------------
当然,正如前面所提到,这一切都可能只是样本污染后的假阳性结果。然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面对连任何一个做过PCR的生物本科生都会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怀疑的结果,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蒙塔尼竟然未在文章中做出任何有关污染可能的解释?或者,如果蒙塔尼确实相信自己的结果是真的,那么,如此颠覆性的试验结果,对现代生物学有什么意义?要知道,在过去五十年间,DNA双螺旋结构、PCR的发明、以及中心法则都拿了诺贝尔奖。而蒙塔尼发现光靠水分子的“纳米结构”就能指导聚合酶忠实制造出新的DNA,这样的颠覆意义,绝不在以上三条诺奖之下,很可能远远超出。作为诺奖获得者,蒙塔尼会忽视这一切吗?为何文章中对此没有一句话的分析与评述?!这篇文章发表在蒙自家的杂志上,如果蒙塔尼知道自己的文章会被生物学的同行阅读、评判、质问,他是否还会选择这样行文?如此令人拍案惊奇的结果,配上作者避重就轻的讨论、语焉不详的实验过程,实在不得不让人发问,这篇文章的问题,难道真是样品污染那么简单?
1. Montagnier L, Aissa J, Ferris S, Montagnier J, Lavalleee C 2009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Produced by Aqueous Nanostructures Derived from Bacterial DNA Sequences Interdiscip Sci Comput Life Sci 1:81-90
原文在此

47# 自由不自由,理法机制求。律动与氤氲,单极从未有。


48# 中医学为复杂性科学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http://wenku.baidu.com/view/e09bc1eb19e8b8f67c1cb91b.html
赵宏杰 张笑波
(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 吉林132011)
摘 要:中医学属于复杂性科学范畴,其方法论以及方法论基础是时空整体观与时空还原论,认为整体的时间(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互为确定性的破缺,并因此结合为一个整体,具体以时间(功能)结构为主导并结合空间结构对整体和系统向下划分,由此解决了复杂性研究面对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而传统的阴阳模型、五行模型等等也为复杂性研究提供了适宜的数学方法,即象数学或者叫信息数学。
关键词: 信息中医学 涌现性难题 复杂性 时空整体观 时空还原论 时间维分形 取象比类

1.中医学与信息中医学简介
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叉渗透,与人文哲学相互融合,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
信息中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主体的中医学与信息科学更深刻更全面的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的中医学,即信息时代的、以信息科学技术来实现理论表达和实际应用的中医学。
信息中医学是以信息方法为主要方法,主要研究人的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的中医学。信息中医学的创立基于以下基础:首先,气血是人的整体层次生命活动信息的天然载体,直接从气血获取生命信息将减少信息失真;第二, 气血(血液组织液)能够为中医学研究和应用提供足够的信息丰度;最后,指纹图谱是适宜的方法,在日、月、年等完整的生命节律时段内,以中医藏象理论为框架,通过连续提取人血液指纹图谱信息,来构建动态、有时间变量的人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模型体系——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实现了对中医学理论的完整继承和信息化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智能技术实现中医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
2.中医学属于复杂性科学范畴
包含飞、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李梢、王永炎、董向辉、戴汝为、朱清时等等学者分别论述了中医学属于复杂性科学范畴,这一观点目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3.中医学及信息中医学为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学科交叉往往是双向的,复杂性科学对中医学现代研究固然有重要的帮助,而中医学及信息中医学对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目前,复杂性研究面临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并没有解决,而且缺乏可以借用的数学工具。科学界普遍认为,复杂系统研究目前急需在具体研究领域里取得突破,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具体的复杂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应用和发展复杂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总结复杂系统运动的一般性规律。中医学及信息中医学正好是复杂系统研究方法突破的及时雨。
3.1时空整体观与时空还原论
中医学及信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同样研究人体这个开放性复杂巨系统,传统还原论把人这个整体划分为下一层次的多个组分(子系统),中医学更重视这各个组分(子系统)之间的实体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及其通道,即流动的形——气血(血液组织液)、场性能量——精气和意识——神及经络。从宏观即肉眼可以看见的情况分析,活的人和死的人的主要区别也就在于血液组织液是否流动。
中医学重视活的人,并因此把这个实体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视为一个整体,并依据时间还原论把这个整体划分为下一层次的多个组分(子系统),常见的划分法有阴阳法和五行法,即在日、月、年等等完整的生命节律时段内以二分法和五分法把这个整体划分为时间五藏阴阳(这就是《黄帝内经》的脏气法时理论)。再根据人体空间结构的各个部分与时间五藏阴阳的对应关系,把他们分别归类,进行系统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称之为取象比类)。
这种系统的划分方法是以时间结构为主导并结合空间结构进行划分的,是时空整体观基础上的时空还原论,它区别于系统科学传统的以空间结构为主对系统或者整体划分为下一层次组分(子系统)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其实是由其自身的系统划分方法和方法论基础决定的,以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处理整体的方法就不存在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或者说时空整体观基础上的时空还原论,解决复杂性科学的涌现性及其方法论难题。因此,我们可以把钱学森“系统论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辨证统一”的话理解为“系统论是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的辨证统一” 。
时空还原论这种方法把时空整体观落到了实处。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还认为,一个整体之时间结构的确定性的破缺在于其空间结构,而其空间结构的确定性的破缺在于其时间结构,整体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互为确定性的破缺,并因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同样是构成论与生成论的整体统一。而确定性破缺的基础就是时空整体的复杂性。
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可以划分为,时间(功能)结构的复杂性,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时空整体的复杂性。单独从时间(功能)复杂性或者空间复杂性着手,都不能解决复杂性问题,只有结合时间(功能)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才能解决。
3.2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对已有复杂性科学成果的吸纳整合
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地向更好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而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系统最底层的环境,是一切系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其中的环境。时间和空间的动态最终决定了系统的动态。时间和空间的演化也最终决定了系统的不断的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复杂走向更复杂。
有了时间维的视角,可以非常方便的把既往复杂性科学的成果在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的基础上吸纳整合,形成对复杂系统研究已有理论和方法的完善,从时间维和时空整体上的完善。比如,时间维分形,时间维混沌。时间维系统的划分也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同长度和形式的节律、以及他们在不同尺度上的叠加和涌现等等构成了时间维系统的复杂性。
复杂系统包括空间维系统的复杂性和时间维系统的复杂性,二者的统一就是整体的复杂性。时间维系统的复杂性,象空间维系统的复杂性理论和方法一样,同样可以部分的解释整体的复杂性。但是,完整的解释需要以时间维的系统划分为主导确定空间维的系统划分,结合起来解释和处理整体的复杂性。用这个观点,对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孤粒子理论等还可以从时间维、空间维和整体维三个角度,重新分类。这些理论都存在着不自觉的对于时间维的理论前提预设,消除预设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预设纳入理论当中,变不自觉为自觉和自控、可控。这一过程,同样是个复杂性问题,需要复杂性科学的指导,钱学森等人提出了的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的体系,包含了对这个问题从认识论和知识工程论角度的描述。
3.3新的数学方法
现代复杂科学公认的难题是缺乏用于描述复杂性对象的数学手段。而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也提供了适宜的数学方法。这就是象数学,也有学者称之为易数学,因为古文象数中“象”的含义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中信息的概念,所以,可称之为信息数学;由于信息数学的信息载体以图象和图谱最常用,还可以称为图象数学。还因为这种数学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所以又可以称为思维数学和抽象数学。它区别于狭义的中国古代数学,又与狭义的中国古代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用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与之对比,就会有非常多的发现。模式识别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即模式)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一是指人感知对象的能力,二是指用计算机实现人的模式识别能力。
模式所指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从事物获得的信息。由此,模式往往表现为具有时间或空间分布的信息。
象数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信息,时空整体信息,它对信息的采集就是取象,对信息的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就是比类,它与现代模式识别识别主体的区别是一个是智能,一个是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区别,一个是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一个是传统还原论。而中国古代象数学的发展创立了一系列的信息数学方法,如果结合现代科学的语言以解释和发掘,可以促进模式识别理论和方法的变革。
信息即时空整体信息,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描述的方法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等以图谱记录其中一些时间点上的全部空间结构(离散化的记录),并且把这些状态或者图象作为系统分析的基本单元,或者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分。
对图象的处理和运用可以采用数学变换和广义量化理论和拓扑学和可拓变换方法等等。这样,就解决了对海量信息的定性化处理,也解决了对整体欣喜数量化的问题。
整体性的,也就是信息数学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是融合在一起的,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可以逐步实现对传统信息数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这还将实现对东西方数学的整合。因此,这样的数学模型是适宜处理目前复杂性系统的海量信息。也可以称为信息数学模型或者象模型、象数学模型。

阴阳五行不仅是哲学思想,也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数学模型方法。(信息)数学模型方法在中国传统科学和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阴阳模型,五行藏象模型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科学最重要的(信息)数学模型。传统文化与科学对易学的重视与近年来的医易相关研究和科学易研究,都涉及了中医学里面的(信息)数学模型问题。这些模型就是中国传统科学,基于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所提供的适宜(信息)数学方法。
在古代中国和现在这个信息时代,都把系统和生命视为信息的载体,一切特性都可以从信息的流动中得到实现。区别在于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信息方法的不同,以前主要依靠人体感官和“返观内照”,而现在人类有了许多工具,荀子说的善假于物也,和中国古代丰富的工具物品发明创造(如四大发明……),都说明善于发明和使用工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做的只是对这个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增加利用当代工具实现传统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的方法。
复杂系统和生命素包含的信息都是海量的,因此指望以简洁的指标或数据来表达和鉴别复杂现象的概念和内涵的做法,是仍然以线性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非线性的复杂问题,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传统“从上向下”的研究方法,即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五行的模式,这种划分同样是基于时空整体观和时空还原论的系统划分。所以,这里面的概念也都是包含着时空整体内容的,那么结合现代的概念,也可以把这种方法重新命名为信息太极方法或者太极取象比类方法。
4.揭示这一方法的意义
4.1对复杂性科学的意义
解决了涌现性难题也就是解决了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世界科学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4.2对东方科学现代化的意义
信息中医学的提出为东方科学现代化提供了比较好的借鉴。
4.3对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交汇最密集最强烈的地方,我们具有科技创新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等对复杂性和系统科学研究的论文和书籍
[2]包含飞、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李梢、王永炎、董向辉、戴汝为、朱清时等关于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关系及中医现代化意见的论文
[3]赵宏杰、张笑波.关于信息中医学的多篇论文
[4] 近年来的医易相关研究和科学易研究论文
致谢:在此对文中引用了而没能够署其名的文章作者们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赵宏杰(1971年6月),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主治中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联系电话:04326510433. E-mail:hyltzhhj@126.com


49# 为何存万界,生化演变作。线性寻生源,荒谬实在多。
律动与氤氲,机理需明了。作用成一体,关联同一心。

50# 压力会令人体发生永久变化 还可遗传给下一代2011-06-15 09:40:50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有11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2)
核心提示:科学家已经发现,压力是可以遗传的,后代的恐惧、紧张,使他们比那些更加轻松自在的同伴拥有更好的生存机会。但问题是,父辈对于压力的“警惕反应”传到后辈的时代时,或许已成了庸人自扰。

令人们吃惊的是,科学家已经发现,
一马当先
一马当先

帖子数 : 666
注册日期 : 13-08-07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