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2 posters
地球
研究称地球内部藏巨大海洋 或揭开水的起源之谜
2014-12-19 12:23:57 来源: 参考消息网(北京)
2
资料图片 2014年2月26日,在南极普里兹湾布放海洋观测潜标。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外媒称,对科学家来说,水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这一直是个谜。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2月17日报道,现在,研究人员说,他们也许找到了答案—水一直就蕴藏在地球里。
一种新理论认为,储存在多孔岩石里的水构成了巨大的地下“海洋”。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足以填满太平洋的水眼下就深埋在地球的内部。
这项新研究成果有助于解答一个古老问题:是我们的星球通过地质作用自行制造了水,还是冰彗星将水从太阳系中遥远的地方带到了地球?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认为,答案很可能是“兼而有之”。他们将在18日于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大会上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
他们发现了一条此前不为人知的地球化学路径,地球可以借助这条路径把水隐藏在内部长达数十亿年之久,而且该路径仍在通过板块运动将少量的水释放到地球表面,从地球内部为我们的海洋提供补给。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地球科学副教授温迪·帕内罗说:“在探索地球上水的起源时,我们其实想问的是,为什么我们与其他所有星球都如此迥然不同?”
帕内罗说:“在这个太阳系里,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的星球表面存在液态水。我们也是唯一拥有活跃板块运动的行星。也许地幔中的这些水正是板块运动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水也是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原因之一。”
这项研究成果的核心理论是,在肉眼看来干燥的岩石中,其实可能蕴含水分—一些氢原子被锁在自然空隙和晶体缺陷中,而矿物中富含氧,因此如果某种矿物含有氢,特定的化学反应就能够释放出氢,与氧结合形成水。
研究人员解释说,杂散的氢原子可能只构成了地幔岩的很小一部分,但鉴于地幔占地球体积的80%以上,这些杂散的原子意味着能够形成大量的水。
今年早些时候,加拿大研究人员宣布,对一种名为尖晶橄榄石的罕见亲水性矿物的分析表明,在位于我们脚下400至600千米的地幔深处蕴藏着大量的水。
这印证了150年前的小说《地心游记》中的假设。在此书中,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描绘了一个深藏在地球表面之下的巨大海洋。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格雷厄姆·皮尔逊表示,这一发现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地壳下面存在大量的水,那一定会对火山的构成和板块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皮尔逊说:“地球之所以是一个如此生机勃勃的星球,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内部存在水。水能改变一个星球的整体运行方式。”
2014-12-19 12:23:57 来源: 参考消息网(北京)
2
资料图片 2014年2月26日,在南极普里兹湾布放海洋观测潜标。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外媒称,对科学家来说,水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这一直是个谜。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2月17日报道,现在,研究人员说,他们也许找到了答案—水一直就蕴藏在地球里。
一种新理论认为,储存在多孔岩石里的水构成了巨大的地下“海洋”。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足以填满太平洋的水眼下就深埋在地球的内部。
这项新研究成果有助于解答一个古老问题:是我们的星球通过地质作用自行制造了水,还是冰彗星将水从太阳系中遥远的地方带到了地球?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认为,答案很可能是“兼而有之”。他们将在18日于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大会上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
他们发现了一条此前不为人知的地球化学路径,地球可以借助这条路径把水隐藏在内部长达数十亿年之久,而且该路径仍在通过板块运动将少量的水释放到地球表面,从地球内部为我们的海洋提供补给。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地球科学副教授温迪·帕内罗说:“在探索地球上水的起源时,我们其实想问的是,为什么我们与其他所有星球都如此迥然不同?”
帕内罗说:“在这个太阳系里,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的星球表面存在液态水。我们也是唯一拥有活跃板块运动的行星。也许地幔中的这些水正是板块运动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水也是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原因之一。”
这项研究成果的核心理论是,在肉眼看来干燥的岩石中,其实可能蕴含水分—一些氢原子被锁在自然空隙和晶体缺陷中,而矿物中富含氧,因此如果某种矿物含有氢,特定的化学反应就能够释放出氢,与氧结合形成水。
研究人员解释说,杂散的氢原子可能只构成了地幔岩的很小一部分,但鉴于地幔占地球体积的80%以上,这些杂散的原子意味着能够形成大量的水。
今年早些时候,加拿大研究人员宣布,对一种名为尖晶橄榄石的罕见亲水性矿物的分析表明,在位于我们脚下400至600千米的地幔深处蕴藏着大量的水。
这印证了150年前的小说《地心游记》中的假设。在此书中,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描绘了一个深藏在地球表面之下的巨大海洋。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格雷厄姆·皮尔逊表示,这一发现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地壳下面存在大量的水,那一定会对火山的构成和板块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皮尔逊说:“地球之所以是一个如此生机勃勃的星球,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内部存在水。水能改变一个星球的整体运行方式。”
惜缘- 帖子数 : 952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地球
http://www.huanqiukexue.com/html/newqqkj/newdqgs/2015/0225/25150.html
地核结构复杂,科学家发现“内内核”
时间:2015-02-25 14:49 来源:环球科学(huanqiukexue.com)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地震波正在帮助科学家们揭开地球最深处——内地核的谜团。
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内核本身还拥有自己的“内内核”,其奇异的性质将让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发生改变。
运用一种新型的地震波数据解译方法,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内核本身还拥有自己的“内内核”,其奇异的性质将让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发生改变。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教授宋晓东和访问博士后研究者王涛领衔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这项工作成果。
宋晓东表示:“尽管内地核很小——比月球还小一些,但它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性质。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有关地球如何形成,它的历史,以及其他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它塑造了我们对于地球深部过程的认识。”
研究人员利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探查地球的内部情况,这很像医生利用超声波为病人检查身体。研究组此次采用了一种新技术,不是从原始地震波资料中获取数据,而是将目光集中在在地震之后产生的共振波。地震就像是锤子敲鼓,而此次研究组所着眼的共振波就很像是在鼓响过之后听到的清晰余音。地震波探测器同样可以在地震数据中采集到这种后续信号。
宋晓东表示:“结果显示,经过我们技术增强之后的相干信号甚至比‘鼓声’本身更加清晰。这项技术的基础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人们在做浅地表研究时常常会用到这种技术方法,但我们则将这项技术的应用一直向下延伸到地球的最深部。”
这样做很快就有了重大的发现。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的内核是一个固态的铁球体,但研究组发现实际上这个球体本身也拥有复杂的结构。他们发现这个内核的内部还有一个“内内核”,其直径大约相当于整个内核直径的一半左右。内核外圈层的铁晶体结晶方向指向南北方向,而在内内核中,铁的晶体指向东西方向。
不仅是内内核中的铁晶体结晶指向不同,它们的一些性质也与内核外层物质不同。这就意味着内内核的物质可能拥有不同类型的结晶类型,或不同的相。
宋晓东表示:“我们发现了两个截然不同区域的事实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有关于地球内核如何演化的信息。比如说,在地球的历史上,内核的变形范围可能经历过很大的改变。这其中可能隐藏着有关地球演化的关键信息。我们正处于核心——地球的最核心位置。”
原文链接:http://tech.sina.com.cn/d/n/2015-02-25/doc-iavxeafs1288846.shtml?qq-pf-to=pcqq.c2c
地核结构复杂,科学家发现“内内核”
时间:2015-02-25 14:49 来源:环球科学(huanqiukexue.com)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地震波正在帮助科学家们揭开地球最深处——内地核的谜团。
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内核本身还拥有自己的“内内核”,其奇异的性质将让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发生改变。
运用一种新型的地震波数据解译方法,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内核本身还拥有自己的“内内核”,其奇异的性质将让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发生改变。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地质学教授宋晓东和访问博士后研究者王涛领衔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这项工作成果。
宋晓东表示:“尽管内地核很小——比月球还小一些,但它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性质。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有关地球如何形成,它的历史,以及其他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它塑造了我们对于地球深部过程的认识。”
研究人员利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探查地球的内部情况,这很像医生利用超声波为病人检查身体。研究组此次采用了一种新技术,不是从原始地震波资料中获取数据,而是将目光集中在在地震之后产生的共振波。地震就像是锤子敲鼓,而此次研究组所着眼的共振波就很像是在鼓响过之后听到的清晰余音。地震波探测器同样可以在地震数据中采集到这种后续信号。
宋晓东表示:“结果显示,经过我们技术增强之后的相干信号甚至比‘鼓声’本身更加清晰。这项技术的基础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人们在做浅地表研究时常常会用到这种技术方法,但我们则将这项技术的应用一直向下延伸到地球的最深部。”
这样做很快就有了重大的发现。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的内核是一个固态的铁球体,但研究组发现实际上这个球体本身也拥有复杂的结构。他们发现这个内核的内部还有一个“内内核”,其直径大约相当于整个内核直径的一半左右。内核外圈层的铁晶体结晶方向指向南北方向,而在内内核中,铁的晶体指向东西方向。
不仅是内内核中的铁晶体结晶指向不同,它们的一些性质也与内核外层物质不同。这就意味着内内核的物质可能拥有不同类型的结晶类型,或不同的相。
宋晓东表示:“我们发现了两个截然不同区域的事实或许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有关于地球内核如何演化的信息。比如说,在地球的历史上,内核的变形范围可能经历过很大的改变。这其中可能隐藏着有关地球演化的关键信息。我们正处于核心——地球的最核心位置。”
原文链接:http://tech.sina.com.cn/d/n/2015-02-25/doc-iavxeafs1288846.shtml?qq-pf-to=pcqq.c2c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回复: 地球
第六次大灭绝或已开始 人类或无法独善其身
http://tech.qq.com/a/20150925/012951.htm
腾讯科学2015年09月25日07:43分享
[摘要]科学家们最近提出,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开始。那么人类同样有被灭绝的危险吗?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试图了解这一问题,他们在寻找能够预测物种生存的通用准则。
腾讯科学讯 地球上的生命能够追溯到大约35亿年前的一种单细胞物种。从那时起,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增加,数百万个物种由此进化而来。当然物种也会灭绝,但是假如新物种的出现的速度超过物种灭绝速度,你仍然能够看到一种指数式的增长曲线。
那么多样性会永久性的不断增长吗?查尔斯-达尔文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地球或许拥有承载容量。地球拥有承载容量就意味着物种数量是有限制的,在物种进化的早期,也就是未达到承载容量之前,物种的增长也是指数级的。
古生物学家系统的编辑了化石种类,所有的资料表明在过去5亿年以来发生了5次大灭绝,物种的差异性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快速减少。前两次大灭绝分别出现在大约4.44亿年以前的奥陶纪末期和3.59亿年以前的泥盆纪末期。当时的物种多样性似乎已经达到了稳定水平。大灭绝让物种多样性跳水到之前的水平。
第三次大灭绝事件被称为“大毁灭”,发生于大约2.52亿年前二叠纪和三叠纪交替的时期。此次大灭绝让此前的两次和毁灭恐龙的那次都黯然失色,它灭绝了大约96%的海洋物种。它的影响也非常彻底,地球生物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多样性水平,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大灭绝几乎肯定会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变化,这一变化速度让动物们难以或者说不可能适应这种变化。有些群体的灭绝或许比其它群体灭绝的更快,这都是非常难以预测的。引发大灭绝事件的物理事件,无论是小行星、火山大喷发还是其它的物理因素,它们都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和全球影响,这就使那些即使是分别最广泛的物种也可能被灭绝。
一个物种的消失对于许多物种都有着无法预见的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我们对此知之甚少。我们必然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态系统远未崩溃之前就阻止它。但是不幸的是,雨林和礁石等栖息地的破坏和物种消失的早期迹象早已经预示着糟糕的未来。(过客/编译)
http://tech.qq.com/a/20150925/012951.htm
腾讯科学2015年09月25日07:43分享
[摘要]科学家们最近提出,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开始。那么人类同样有被灭绝的危险吗?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试图了解这一问题,他们在寻找能够预测物种生存的通用准则。
腾讯科学讯 地球上的生命能够追溯到大约35亿年前的一种单细胞物种。从那时起,物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增加,数百万个物种由此进化而来。当然物种也会灭绝,但是假如新物种的出现的速度超过物种灭绝速度,你仍然能够看到一种指数式的增长曲线。
那么多样性会永久性的不断增长吗?查尔斯-达尔文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地球或许拥有承载容量。地球拥有承载容量就意味着物种数量是有限制的,在物种进化的早期,也就是未达到承载容量之前,物种的增长也是指数级的。
古生物学家系统的编辑了化石种类,所有的资料表明在过去5亿年以来发生了5次大灭绝,物种的差异性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快速减少。前两次大灭绝分别出现在大约4.44亿年以前的奥陶纪末期和3.59亿年以前的泥盆纪末期。当时的物种多样性似乎已经达到了稳定水平。大灭绝让物种多样性跳水到之前的水平。
第三次大灭绝事件被称为“大毁灭”,发生于大约2.52亿年前二叠纪和三叠纪交替的时期。此次大灭绝让此前的两次和毁灭恐龙的那次都黯然失色,它灭绝了大约96%的海洋物种。它的影响也非常彻底,地球生物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多样性水平,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大灭绝几乎肯定会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变化,这一变化速度让动物们难以或者说不可能适应这种变化。有些群体的灭绝或许比其它群体灭绝的更快,这都是非常难以预测的。引发大灭绝事件的物理事件,无论是小行星、火山大喷发还是其它的物理因素,它们都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和全球影响,这就使那些即使是分别最广泛的物种也可能被灭绝。
一个物种的消失对于许多物种都有着无法预见的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我们对此知之甚少。我们必然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态系统远未崩溃之前就阻止它。但是不幸的是,雨林和礁石等栖息地的破坏和物种消失的早期迹象早已经预示着糟糕的未来。(过客/编译)
一星- 帖子数 : 3787
注册日期 : 13-08-0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